新冠疫情放开之后,许多人亲身经历了第一波感染高峰,但在阳康之后我们却惊奇地发现——疫情似乎凭空消失了!

不仅不再频繁出现确诊病例,身边关于疫情的讨论也逐渐减少。

但疫情真的就此停息了吗?近日的一条微博热搜似乎已经给出回答。

2月19日晚,一则“杭州两校多人发热,下周停课”的消息在网络上引发热议。该地教育局也在次日晚上发出通报,证实相关学生自测抗原显示阳性,初步考虑为新冠感染。

通报结果一经发出,瞬间引起民众恐慌,不少人疑惑发问:此次聚集性感染案例,是否为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的前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多人确诊,第二波疫情高峰即将杀到?

此次聚集性感染事件,虽然传播范围甚广,但经媒体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多名学生均是首次感染,过往并无新冠确诊史。

这一调查结果,虽像一剂强心针,消除了大众对于二次感染的疑惑。

其实,早在今年一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传染病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就曾公开表示,第二波感染高峰将在2023年5月-6月期间到来。

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相关调查,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数据显示,2022年12月9日以来,全国各省份的阳性检测率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但在2月3日-2月16日期间,日检测阳性案例仍在5000例以上。

因此,虽然二次感染高峰尚未到来,我们仍不能对新冠掉以轻心,日常防护还得做到位。

二、已经阳康,新一轮疫情高峰还会二次感染吗?

感染新冠康复后,我们的免疫系统,会向血液输送具有抵抗病毒作用的免疫球蛋白,这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抗体,它能抵挡同亚型毒株的侵袭,保护我们数月之久。

因此阳康后的短时间内,一般不会出现复阳情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抗体虽神奇,却也不是万能的!

一是新冠毒株变异快。如果我们感染到的病毒毒株差异性较大,抗体就不一定能起到百分之百的保护作用。

二是新冠抗体的保护作用具有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最新发布的数据就提到:自然感染获得的免疫力,对Omicron之前变异株再感染的保护率,会从第1个月的85%,下降至第10个月的7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专家学者大多建议,已感染新冠病毒超6个月的人群,尤其是年过60的老年群体,更应及时接种新冠疫苗的加强针,提高体内抗体水平,最大限度避免二次感染。

三、高危人群,如何避免二次感染?

新冠感染不分年龄,不分人群,上至80岁老人、下至6月龄的婴儿,都有可能中招。不同的是,感染的症状和轻重程度根据个人体质有差异。

第一波疫情爆发时,就出现过两种极端化症状,有人全身酸痛到下不了床,也有人只是轻微低烧,无明显躯体症状。所以,体质弱、免疫力低、或有基础慢性疾病的易感人群,更要从提高身体素质着手,预防二次感染。

平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多做以下4件事,提高机体免疫力:

1、合理饮食,多吃蔬果

老年人因年龄增长、免疫力下降、基础性疾病增多等原因,更易受到新冠病毒的感染,且感染后出现严重症状的概率高。对于老年群体而言,预防大于治疗,日常饮食应以增强抵抗力为主,可以多吃以下3类食物:

·优质碳水化合物:番薯、玉米、小米、燕麦、荞麦、糙米等;

·高蛋白类食物:鸡蛋、瘦肉、鱼肉、豆类食品、牛奶等;

·营养蔬果类食物:菠菜、黄瓜、番茄、香蕉、橘子、草莓等;

除此之外,也可以适量食用坚果类食物,如核桃、杏仁和榛子,同时保证水分摄入,尽量饮用白开水,烟和酒少沾或不沾。

2、戴口罩,勤洗手

日常出行时,仍然应该注重个人防护,正确佩戴口罩,保持一定社交距离,如有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的情况,应用纸巾遮掩,再作处理。

外出归家,饭前饭后,都要谨记清洗双手,同时注意室内通风情况,定期打扫卫生,保证居住环境的卫生洁净。

3、适量运动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18-64岁人群,每周应至少完成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高等强度有氧运动,且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应大于10分钟。

老年人可以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设定合理的运动目标和运动形式,可以是慢跑、游泳、耍太极、打羽毛球,但要尽量保证每周运动次数不低于5次,且每次运动时长不低于30分钟

4、储备物资

药物可以根据个人需求适量购买,但无需过度囤货。有慢性基础病的人群,可以适当储备相应的治疗药物,避免因第二波疫情高峰,出现就医不及时、物流快递停运的情况,导致停药断药。

疫情并未凭空消失,第二波感染高峰尚未到了,但我们要未雨绸缪,提高防疫意识,从小事做起,降低二次感染的风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