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人口不过几千,走出大学生达到几百,《中国青年报》在2月24日报道了河北省的一个“学霸村”,全村人口不足2000人,却有8名博士、20名硕士、130名本科生从这里走出。
在咱们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学霸村”在湖南、浙江、山东等省份也同样存在。这些村子都有三个不凡之处:好文化靠传承、大家长来掌舵、尊老师敬教育。
一、好文化靠传承
先看报道中出现的河北省沧州市献县淮镇安庄村,村中“学子园”的墙上,工工整整地书写着从这里走出去的学霸们的名字,和他们所就读的大学。
湖南长沙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这个5000多人口的小村庄,从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平均两个家庭就能出一个大学生,从这里走出的26位博士的照片和履历,都记录在村里的“博士墙”上。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刘湖村,人口同样不到2000人,这里走出了16名博士、30多名硕士和上百名本科生。“博士巷”的英才榜上,同样留下了高学历人才们的身影。
看得出来,这些“学霸村”都使用了“上墙”这种简单的宣传方式,“前辈学子”的足迹时时刻刻勉励着自己的“弟弟妹妹”。当家家户户都以好好读书为荣,整个村子的学习氛围自然浓厚,积极向上的文化自然代代传承。
二、大家长来掌舵
浙江温州乐清市大林村泮洋片,常住人口只有不足700人,近15年却走出了接近200名大学生,包括5名博士,7名硕士,从根本上实现了“户户都有大学生”。余顺和副书记说,村里的风气非常好。
河北安庄村的刘万敏书记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希望激励更多的孩子成才。”山东刘湖村的刘全启书记表示:“我们村不比谁家有钱,比的是谁家的孩子优秀,考到哪里哪里的大学。在这样的学习攀比下,村里一个学霸接着一个学霸地出。”
如今的中国城市日新月异,可中国归根结底是建立在一个个乡村之上的。一个“学霸村”,通常少不了关心教育、尊重教育的“话事人”。
三、尊老师敬教育
在河北安庄村,优秀的学生可以获得村里的助学金和奖学金,考进名牌大学还能拿到额外的奖金,优秀的老师可以获得表彰。村里的助学基金会帮扶家境贫寒的学生。
浙江泮洋片在教师节会举办教育基金奖学、奖教大会,出类拔萃的老师和学生有机会获得各种各样的奖励。
“学霸村”当然少不了尊师重教的氛围,村里的教育基金也许提供不了太多的物质奖励,但它却能体现出足够的精神奖励,让教育工作者体会到尊重,让学生们奋发向上。
教育是耳濡目染,是润物无声,往高处说,它是一种信仰,一种追求;往低处说,它是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好文化靠传承、大家长来掌舵、尊老师敬教育,“学霸村”不会凭空出现,它们一定是有共性的。
这些村子的做法并没有多么高大上,都非常朴素。虽然咱们没法一日之间搬去“学霸村”,但咱们可以用平实朴素的做法,自己做一个好学的家长,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多鼓励孩子。
此外,我非常好奇的一点是,这些学霸村里走出的学霸们,有多少会学成归来?或者我换一种问法,在什么情况下,这些学霸才会拒绝大城市的诱惑,毅然决然地投身家乡建设?对此你怎么看?来评论区聊聊吧。
关注我,看更多教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