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看到一个热搜‘女子注射生长因子7年后下巴疯长破溃’。说是一家黑医美机构给求美者注射生长因子,导致下巴变形几乎毁容。网友和媒体评论异口同声‘医美行业该整顿了!’。说实话,大家看到这些都很无奈:我们什么时候跟黑医美成同行了?!”在第八届新氧亚太医美盛典上,一位医美行业资深专家跟我这样吐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针对这起医疗事故,专家表示:生长因子的品类特别多。它们全都是用于创伤后的皮肤修复,但是只能涂抹和喷。目前国家是明令禁止将生长因子,作为注射材料注射到我们人体的。你注射进去之后,它会使我们人体正常的细胞,出现不可控的增殖和分裂。(出事故的这家机构)首先肯定是不具备医疗资质的。这个医生应该也是不具备相关的职业资格的,否则他对生长因子不可能不了解。

我又调研了解,虽然生长因子根本不能用来塑形,但是过去它广泛的被当作医美塑形材料注射到消费者身体中。注射之后,短期内,看上去是实现了塑形效果,长期来看,出现变形、感染的概率非常高。为什么很多人明明知道它不能注射,还要给消费者注射呢?

究其原因,就是跟其他正规的塑形类医美器械相比,生长因子的成本极低。简单说,同样都是达到注射塑形的效果,注射生长因子的商家能够赚到更多钱!至于求美者的死活,他们就不管了。所以这些黑医美,黑的不是技术,而是心!

今天,由互联网大数据情报专家知微数据出品,由搜扬管理咨询独家解读的《2022中国医美行业舆情分析年报》出炉了。我们透过知微数据能够看到:这些被媒体广泛报道,被网友唾骂的黑医美,根本不属于正规中国医美行业。但是,他们却成了中国医美舆论场当之无愧的主角!

我们来看看这位黑化的主角演了一出什么戏。

非常遗憾,2022年中国医美行业的主旋律,依然还是由监督和监管组成的负面报道。全年呈现监管文件与医美医疗事故齐飞,“媒体监督报道”共“网友捶胸痛骂”一色的局面。遏制医美低龄化、上游产品的器械资质、医美机构违法违规、黑医美乱象,财务税务不合规......看上去整个医美行业上中下游呈现全产业链黑化的迹象。

由新氧与南都健康联盟联合发布的《2021年粤港澳大湾区医美消费白皮书》再度发出了医美行业微弱的正面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医美负面舆情的高发地:W B上。2022年医美行业累计上榜热搜94个,话题热度高达2.5亿。其中24%的话题是医疗事故,18%的话题是行业监管,17%的话题是明星整容,13%是医美科普。

渠道医美虞美人品牌于文红携“杭州一医美公司隐匿47亿收入,偷税1.47亿”、手术医美机构来美安品牌王振军凭“女子花近八万整容整出九级伤残”,再加上“西安一‘整形专家’在自己门诊整形身亡”,连续霸榜热搜,给整个医美行业上了三剂眼药。央视315晚会凭借“315曝光非法医美速成班”毫无争议的夺得年度声量桂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政府监管、媒体监督、新冠疫情的三重压力下,代表正规医美行业的医美概念股指数全年低迷。承接央视315晚会曝光黑医美的流量,医美概念股在2022年4月27日跌至全年谷底。刚过了半年,9月18日一则未经证实的微信群消息:国家将严查渠道医美返佣现象,直接引发整个医美概念股全线暴跌!可以肯定的是,这次暴跌跟医美概念股的基本面没有任何关系。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不理智的现象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完知微数据,我不仅感叹:这黑医美可真能“作”啊!虚假宣传、资质不全、信息造假、医疗事故、偷税漏税......明明是个兔年,它窜的比猴儿都欢!再对比文章开头的医疗事故,恐怕你就明白了,中国医美行业就是被黑医美这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好汤。

我们对黑医美的定义是:没有拿到医美医疗经营许可证的“医美服务场所”,没有拿到医美医生执业资格证书却提供医美医疗服务的“医生”,没有拿到医美医疗器械或药品认证的耗材与器械,违规营销利用信息不对称欺骗消费者的组织与个人。

现实世界中谁是黑医美呢?他们是近百万家违规行医的工作室、黑诊所,是数十万没有资质的“注射师”和“治疗师”,是价值上千万的假设备和假针剂。因为他们是黑医美,所以他们都没有自己的品牌,甚至大多数游医都采用的是拎包打针的方法,四处流窜。在现实中,很难抓到他们。

我们知道,虽然舆论世界和现实世界一个是弱世界,一个是强世界,双方的运行法则是完全颠倒的。但是一般情况下,现实世界和舆论世界虽然强弱颠倒,但是主客体是一致的。也就是不管这出戏怎么演,主角还是那个主角,只是强弱关系会发生变化。

我们却在医美行业看到了一种舆论世界对现实世界错位影响的怪现象:现实世界中闹事儿的都是黑医美,舆论世界中大家口诛笔伐的却是整个医美行业。然后,在舆论世界的推动下,被强监管的却是正规医美行业。而最后承接所有压力的正规医美行业,其实大多数,从头到尾都在守法经营。

我认为,出现这种舆论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医美行业的整体渗透率还不高,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还没有对医美行业产生全面客观的认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黑医美的成本又非常高,而正规医美机构和平台资质齐全,注册在线,方便识别查找。正规医美在明,黑医美在暗,最终导致炮火几乎全都被投注到了正规医美机构身上。所以文章开头的医美行业资深从业者才会发出那样无奈的感叹!

监管层面,2022年也是多部委连续发布监管法规文件的一年。从知微数据可以看到,年度影响力事件中,由监管文件引发的舆论报道依然占比最高。甚至我们还看到了这边文件刚发布,那边就上热搜的现象。

根据新氧数据颜究院数据显示,近年来,医美用户安全意识提升,除了在对机构药品/仪器更谨慎的选择外,很多用户会在消费时会在新氧上跟随订单购买一份医美意外险,为自己增添一份保障。据统计,新氧线上保单数2022年较去年同期上涨29.88%。

此外,许多用户为了能在发生意外后获取更多赔偿,选择购买更高档位的医美意外险。新氧线上保险档位升级单数2022年较去年同期上涨24倍。其中,注射项目保险档位升级单数最多,占2022年总单数67.85%。

同时,不仅仅是面对消费者的科普任重而道远,面对媒体和意见领袖的科普也必须要提上日程了。至少在舆论场中,要让医疗归医疗,营销归营销,让黑医美承担自己造的孽,不要殃及正规医美机构。

这是我第二年联合知微数据发布解读中国医美行业舆情分析报告。很可惜,两年的主角都是黑医美。面对这种怪现象,我想代表正规医美行业的优秀医生和优秀品牌说一句:我们要换!主!角!

我们需要透过舆论让消费者以及社会各界都看到正规医美行业的风采。因为,中国医美行业的生长不可能建立在黑医美滥用生长因子的基础上!

中国医美行业舆情,该打“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