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莫言与张艺谋>

01.

1984年,刚刚从电影学毕业的张艺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他很幸运,刚出来,就和肖风参与了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拍摄。大学毕业不满一年,就独立拍片,这在中国电影界是「史无前例」的。

1986年,吴天明准备开拍《老井》,喊来张艺谋当摄影师。张艺谋扛着机器就来了,导演却迟迟没开拍。原因是吴天明还没找到合适的男主,演员来了一圈,没有一个贴合农民形象的。

有人开始给他出主意,那人指了指张艺谋,喏,这个摄影不是挺合适的吗?这给吴天明提了醒。张艺谋天生自带「刀刻般的皱纹」,有点西北农民的气质。

吴天明把张艺谋叫到家里来,让他演《老井》男主。张艺谋吓了一跳,说怎么可能?我是学摄影出身,又不是搞表演的。

吴天明天旋地转好一阵说,张艺谋「缴械投降」,不得已撩了句丑话,是你让我拍的,演砸了我不负责。吴天明说没问题,你只管演,演好我给你500片酬。这500块,在当时是高额片酬。

张艺谋说是那么说,演起来还是非常认真。为了贴合形象,他全身晒得黝黑,饿了三天没吃饭,看上去干干瘪瘪的。

都说一个敢演,一个敢拍,胆儿太肥。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老井》获得了意外的成功。张艺谋凭借孙旺泉这角色,在东京一连拿下三个影帝奖。还让吴天明收获了10万奖金。不过这钱吴天明没要,全部捐给了老井村。

《老井》拍完,张艺谋跟吴天明说,自己想当导演,在人民文学看到个好故事,叫《红高粱》,想去找作者莫言找他买下版权。怕去晚一步就没了。

吴天明很支持他,说,你尽管去,我来当电影制片人。

<张艺谋 吴天明>

02.

莫言当时33岁,在文学上露了点头角,写了个中篇《透明的红萝卜》。后来又在《人民文学》发表了《红高粱》。

他写《红高粱》,还是给人「逼」来的。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他们军队开了个文艺座谈会,在座的作家都在商量,怎么用文学的方式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

说到这,有人发出了叹息声,表示很遗憾。年纪大点的吧,有生活有经验,但心有余力不足。年轻点的吧,精力虽然充沛,但没经验,没生活,比较遗憾。

莫言听到这,有点不服气,吼了一嗓子,苏联的卫国战争也打了四年,有很多作家也是没参加过战争的,照样写出来很经典的作品。所以说,我们也行。不信,我就回去写一个。

「狂言」放出来了,不写都不行。莫言回去就在构思,必须写一个有关抗日战争的小说出来,还得跟老一辈写的区别开来,要写个颠覆性的作品。

莫言是1976年参军入伍的,但没有上过战场。对战争的氛围铺垫,他其实拿捏不好。但他想起了一件往事,那是在黄县当兵期间,一次雾中检靶差点被误伤。靠着这个回忆,他进入了战争的感觉。他开笔,就是一场大雾。

《红高粱》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写出了初稿,又用了一个星期,改完全篇。《红高粱》就这样诞生了。

写完后,莫言很得意,把稿子给了《人民文学》的朱伟和《十月》的编辑张守仁看了遍。张守仁读完两眼放光,想拿去《十月》发表。朱伟一听急了,他说莫言还没写之前就答应他的,这必须在《人民文学》发表。

于是《红高粱》发明在1986年版《人民文学》的第三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时期学习的莫言>

03.

张艺谋常年读《人民文学》,看到莫言这篇作品,坐不住了,《老井》拍完就去了军艺。到军艺晃悠了半天,无从找起。别人说你喊一嗓子,莫言就出来了。张艺谋在楼道里大声喊莫言。

莫言果真出来了。出来一看这谁啊?眼前这人穿着一件破汗衫,一条破了洞的劳动裤,脚上套着一只废轮胎逢的布鞋,另一只还挂在手上,晒得黑不溜秋的。

莫言以为张艺谋是他村子里的老乡,亲切感油然而生,赶紧把他迎进宿舍。

张艺谋还没坐稳,就直奔主题,说自己想当导演,看好了他的故事《红高粱》,想改编,给他800块版权费。莫言一听行啊,反正我又不是茅盾和鲁迅,他们要尊重原著,我不用。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再说800元在他家乡可以买一头大黄牛,他成了「大富豪」,莫言非常满足。

谈话10分钟不到,张艺谋拿下了《红高粱》版权。张艺谋的心很大。第一次当导演拍电影,要么就不拍,要拍就好好的拍他个天昏地暗。

男主「我爷爷」请的是姜文,女主「我奶奶」请的是巩俐。当时姜文演过几部戏,算是有点经验。张艺谋看中的,主要是他身上有种「野性子」,跟「我爷爷」余占鳌气质有几分相似。巩俐接到「我奶奶」九儿这个角色时,还在中戏读2年级。

巩俐去试镜时,张艺谋其实不太满意。巩俐有点偏瘦,加之又穿了件很宽大的衣服,人是清纯,但不泼辣。与他理想中的女主对不上号。后来又看了看另一个候选人史可,有点儿难以抉择。张艺谋让两人拍了两段小品,最后还是决定让巩俐出演。

张艺谋把姜文和巩俐带回了高密县。莫言一看到巩俐不乐意了,说她身上穿着不伦不类的衣服,跟他心里的奶奶相差太大。他当时担心张艺谋看错了眼,怕这戏砸在巩俐手里。

后来莫言看到巩俐的出演,才知道,他想错了。

<张艺谋 巩俐>

04.

张艺谋说取景地就在高密拍。莫言反对,说高密乡根本没有高粱地,咋拍?

没有那就种!

张艺谋跑去跟吴天明借了4万块,跟当地农民签订合同,种了40亩高粱地。种高粱那阵,张艺谋天天去地里转悠,跟农民一起给高粱浇水。高粱长起来后,绿油油的,满眼都是活脱脱的生灵。

莫言看到高粱傻眼了,还有点生气,他问张艺谋,我小说里的高粱都是红的,你这咋都变成绿的了?张艺谋的解释是,高粱红了的时候,高粱的肢体是僵硬的;只有当高粱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它的肢体才是柔软的,而且是像女人的躯体一样的柔软。

莫言没吱声。似乎认同了这个解释。

开拍前,莫言请全剧组的人到家里吃了顿饭。他母亲和婶子忙着擀饼,妻子去集上采购食品。吃完和张艺谋、姜文、巩俐光膀子拍了张照片。这期间姜文不小心把莫言家里唯一的热水瓶给踢破了,莫言笑着说,要中头彩了,电影肯定要获奖。大家都笑呵呵。

开拍那天,附近的老百姓都跑去看热闹。莫言驮着6岁的女儿也远远看了一眼,见姜文耷拉着脑袋坐在桥上,巩俐扶着一颗高粱,苍白着一张脸。

只听见乡亲们喊,大热天的,穿着棉袄棉裤钻高粱,人都给热毁啦!干什么都不容易呀。

<巩俐 莫言 姜文 张艺谋>

05.

张艺谋第一次当导演,没什么太多经验,不懂得怎么把握人物。他说多亏了姜文,不然片子呈现不出那股自由狂放的劲儿。

两个人从拍摄开始就开始争吵,一直吵到拍摄结束。对剧本反复讨论,电影里有一段戏是余占鳌要进九儿卧房,张艺谋说按照剧本来,姜文说不行,这得要「撒酒疯」更有看头。平时不怎么喝酒的姜文,拍这段戏时,猛灌了半斤高粱烧进肚,喝到两眼发直,一屁股就坐进了酒缸里。

「颠轿」那个情节,也是姜文自己设计的。剧本里几句话,在电影里,就「颠」了5分钟。巩俐也不赖,虽然是新人,每天挑着水桶来来回回走,一个月下来,比农妇看着还要真。

《红高粱》最开始不叫这个名,叫「九九青杀口」,是伏击日寇的地方,也是被压抑情感爆发的地方。送审时,改成了《红高粱》,正应了这个名字,不但红了高粱,还红了一片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高粱 剧照>

06.

电影上映后,大家都没想到会这么火。当时票价两毛五,票房却有4000万!要知道这部电影的总投资才60万。有人保守估计,当年《红高粱》的观影人次,仅在内地,就不下4亿。

莫言只要上街,就会听到那句主题歌词: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呀 ,往前走 ,莫回呀头。他的堂弟拿着一张《人民日报》大声喊叫着,快看《人民日报》,整整一版报道了《红高粱》获奖的过程。

让张艺谋开心的还在后头。票房有了,电影还在柏林摘了奖,《红高粱》成了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一个新人,这是多大的荣誉?名利双收。张艺谋乐得头都晕了。跟着一起乐的,当然还有主创人员。姜文和巩俐直接杀出了圈,大家都记住了这两张脸。

说到底,电影为什么能这么火?

用莫言的话说,就是纯粹,没有什么杂念,完全是对艺术的热爱,就像人的初恋,不能再重复了。

电影拍摄前,大家都没有任何功利的想法,特别简单,想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顾忌,一片赤诚,就想把电影搞好。

除了以上,还有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所处的时代不同。当时正是中国的思想解放的时候,人们长期压抑着,需要释放。而《红高粱》里的人,不论男女,都敢说敢做,敢爱敢恨,这种张扬、无所畏惧的精神,大大满足了人们的内心需求。

30年后,也就是2018年,《红高粱》修复版重映。

票房不甚理想,只有40万。

有人感慨不是电影不好,而是时代变了。

是啊,时代变了。

大家都在变。

当初从高粱地里走出来的四个人,都很年轻。巩俐22岁,姜文24岁,莫言32岁,最大的张艺谋也只有37岁。

莫言在感慨,以前张艺谋拍片只要60万,现在拍一部就要好几亿。他当初拿800块,能兴奋一个晚上,现在多少钱都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现在大家都有名了,可惜青春不再。回不去了。

莫言说,要是能抛弃所有荣誉回到青春岁月,他会毫不犹豫地回去。

莫言真正怀念的,或许是那个沸腾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