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突访基辅,太让中国专家掉面子了。因为就在前几天,我们国内还有很多专家在讲,拜登绝对不敢去,原因一原因二原因三。

预测嘛,当然有对有错,但是别次次都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拜登去乌克兰,这跟以前美国总统去伊拉克、阿富汗,都不一样。因为这是美国总统第一次去一个,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安全没有保障的地方。据说在去之前,美国也通知了俄罗斯——这肯定要通知的,万一误炸了可怎么办,双方都得傻眼。但是这毕竟跟美国完全控制下的伊拉克、阿富汗不一样。

我对这件事的看法,第一就是竞选广告。

泽连斯基是一个公关大师,拜登至少是个公关小师。拜登这一次去乌克兰,跟未来的美国总统选举、跟他争取连任,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这时候访问,恰好可以展现强硬,展现对待承诺的认真,展现自由世界领袖的风范。

所以我倾向于把它理解为拜登的一次“竞选广告”。毕竟在美国,对俄罗斯强硬和对华强硬一样,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意见,没有政治风险,只有政治收益,还显得敢于担当。还可以让外界对拜登“老年、懦弱、痴呆、瞌睡”的说法不攻自破。

第二点,从美国的联盟政策来讲,这说明美国要以实际行动告诉他的欧盟伙伴:美国打算把战争继续下去。

因为这个时间点很关键,乌克兰在巴赫穆特已经很危险了,俄罗斯以缓慢的优势占领巴赫穆特几乎不可避免。按照俄罗斯的意思,打完巴赫穆特,咱们就可以收兵了、就可以谈了。

欧洲在前段时间,也越来越有某些现实主义的转变,如果俄罗斯给的条件还行,也可以谈一谈。但是拜登这一次去,基本上就是表明美国要打到底的意志,要给在这一次俄乌冲突当中最强硬的主战派泽连斯基以切实的鼓舞。

因为拜登不是空手去的,拜登带了很多的东西的。

这一幕的出现,意味着未来的俄乌之间的春季大决战几乎是不可避免。所以在欧洲出现一些犹豫的情况之下,拜登现在去,其实是再一次的团结盟友、统一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三点,这也是来冲着中国来的。

大家都知道,中国最近这段时间的外交还是很活跃的,咱们既见了乌克兰,又见了俄罗斯,也去了慕尼黑安全会议。中国要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或者叫正确解决的原则。

中国的外交是要加分的,在你陷入僵局的时候,中国站起来说话,而且两边我们都能说得上话。这也让美国人很担心。因为中国所谓的外交攻势,实际上是分化欧洲,架空美国。所以这一次拜登的访问,多少也是针对前段时间中国的外交努力,对应做出的一次修补。拜登去了以后,欧洲方面对于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作用和角色的看法,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

我个人觉得,未来不排除西方会有更大规模、甚至实质性的进入战场。

根据前方的消息,哈尔科夫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外籍雇佣兵团,有大量的法国和英国的军人,据小道消息说,还有上千名日本的雇佣人员,打着旭日旗。

相比于瓦格纳,西方可能也打算以所谓的雇佣军人为主,来对冲俄罗斯的瓦格纳精锐。在这种情况之下,拜登这一次去基辅,无疑是为西方更深的军事介入,更大的战争升级,去做一次剪彩。

战争打到现在,双方的打法已经开始出现很大的不同。俄罗斯越打越回到二战的状态去了,而乌克兰在北约和西方的支持下,战争形态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进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是西方对俄罗斯军事强国的一次打击。或者说像有的人讲的,这是在抓住一战以来,最千载难逢的一次机会,解决俄罗斯问题。

对于西方而言,尤其对于美国而言,它不存在“陷入”俄乌冲突的问题。因为相比于美国进行的其他战争,美国在俄乌冲突当中投入的资源是非常少的,甚至性价比非常高的。美国真正的意图是什么?是通过俄乌冲突,把欧洲绑在美国的战车上,再把中国绑在俄罗斯的战车上,从而实现新冷战的开始。

然后在新冷战的过程当中,修补美国人摇摇欲坠的霸权。

我们站在这个方面,就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人要故意搞掉明斯克协议,这就是为了用北约的东扩,来逼迫俄罗斯进入乌克兰。

为什么在俄乌冲突发生以后,美国没有像我们国内很多专家所设想的那样,争取中国、讨好中国,而是反而在俄乌冲突开始以后,也对中国采取了的挤压和遏制,在台海、南海、东北亚地区对中国展开了一系列咄咄逼人的攻势。

美国实际的算盘就是,既要逼迫俄罗斯进入乌克兰,也要试图通过其他各方面的挤压,给我们一种错觉。让我们误以为,只有跟俄罗斯紧密抱团挂钩,才能够回应美国的挤压。

在这种两方面的挤压的过程当中,就会把俄罗斯跟中国紧密的挤在了一起,这是美国人的战略阳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于为什么美国人要这么做?为什么美国也在努力造成中俄的捆绑和结盟?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说过很多遍,在俄乌冲突的一年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明白了这一点。

国际关系不是小学生友谊,我跟你好,我不跟他好。拉好小团伙,各自玩各自的。这对中国的发展是绝对不利的。每当有人讨论我们到底是站俄罗斯,还是站乌克兰,还是站美国,都应该先明白一点:中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这个国家利益,不是靠给谁站队来实现的。我们唯一应该站的,只有自己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