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又一个战场燃起了硝烟。
步入智能化下半场,新能源车企的厮杀渐趋白热化,而一向平静如水的电池厂商,也悄然掀起新一轮竞争。其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将蜂巢能源从汽车板块中独立出来,更是接连祭出两套大招,剑指宁德时代的“一哥”地位。
那么,蜂巢能源有这个实力么?
一、募资、扩产,追赶“宁王”!
蜂巢能源的前身,是长城汽车2012年成立的动力电池项目组。为应对国内的“双积分”政策,2018年,长城汽车将电池业务100%股权转让至旗下子公司保定瑞茂,由后者成立蜂巢能源。
所以从明面上看,蜂巢能源是一家仅有4年发展历史的新生企业,但它在电池领域却有着十多年的技术积累。此次面对电池产业大乱斗,蜂巢能源也是有备而来,相继使出募资、扩产两套招数,技术端、产能端双管齐下,对“宁王”的霸主地位发起冲击。
1、上百亿募资,聚焦最前沿技术
技术端的动作,主要是资金募集。
科创板消息,在筹划三年之后,蜂巢能源终于提交了IPO申请。按照招股书介绍,蜂巢能源将发行25%股份,募集150亿元资金,估值达600亿。所募集资金将用以进行高密度电池、无钴电池、“短刀电池”等新型锂电的研发工作。
要知道,之前三年,蜂巢能源的累计研发投入也不过20.51亿元,这次一举推出多达150亿的技术募资,确实称得上大手笔。而之所以突然加大研发力度,原因在于蜂巢能源的某些电池技术,确实已经具备了业内领先优势。具体是啥技术?我们稍后说。
2、600Gwh扩产能,仅次于宁德时代
在大力度募资研发的同时,蜂巢能源的产能规划同样领先同行。根据蜂巢能源已公开的产能规划:
到2025年,蜂巢能源预期产能将达到600Gwh,这个数字,是其2022年电池装车总量的100倍!横向对比,也超过了弗迪电池的430Gwh,仅次于宁德时代的670Gwh。
为达到产能目标,蜂巢能源相继在华东、华中、华南多个区域,规划建设9个生产基地。另据蜂巢能源CEO杨红新介绍,蜂巢能源现有产能已经达到300Gwh之多,对应新能源汽车供应量可达600万辆。
重金研发却不担心“打水漂”,大举扩产不怕“产能过剩”,蜂巢能源如此自信,是因为什么?这就不得不说蜂巢能源掌握的“黑科技”了。
二、挑战电池霸主,蜂巢有什么优势
挑战行业霸主,砸钱扩产是一方面,更关键的还是要有技术层面的“杀手锏”。蜂巢能源的“杀手锏”,正是刚刚提到的无钴电池。
广义范畴的无钴电池,涵盖了很多电池产品。实际上,只要正极材料中不包含“钴”元素,都可归为无钴电池,比如采用磷酸铁正极的刀片电池,年代更早的锰酸锂电池,以及号称代表电池发展趋势的镍锰电池,都属于“无钴电池”。
为避免概念混淆,我们所说的无钴电池,特指如下两种:首先是采用尖晶石镍锰正极的电池,然后是采用层状镍锰材料的电池。蜂巢能源的无钴电池优势,就体现在镍锰无钴电池的层状结构设计上。
自2018年品牌独立开始,蜂巢能源即开始研发无钴电池。彼时的无钴化结构专利,多掌控于美国、日本企业手中,其技术类型也以多晶无钴结构为主。
为追求技术自主,蜂巢能源汇集上千名技术骨干,历时两年多,最终开发出单晶层状无钴结构。凭借130余项自有技术专利,蜂巢能源不仅成功绕过外国技术壁垒,还实现了电池性能、安全水平的大幅提升。以蜂巢能源2021年7月推出的量产型无钴电池为例:
据悉,该款无钴电池的能量密度参数为240Wh/kg,与三元锂旗舰型产品持平;其循环次数达到3000次左右,耐用性是三元材料的3.7倍;此外,该电池还轻松通过了150℃热冲击测试和140%SOC过充过放测试,展现出极其稳定的安全性能。
三、结语
根据矿业研究的数据显示,目前已探明全球钴资源仅有710万吨。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上升,动力电池的“去钴化”,早已成为电池技术发展的主流趋势。
得益于无钴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蜂巢能源的发展上限确实大大提升,但现在断言超越宁德时代,恐怕还为时过早。毕竟正如曾毓群所说,宁德时代的电池研发风格是“多点开花、全面布局”。
从钠离子、M3P、凝聚态,到无钴、全固态,乃至彻底解决材料供应难题的无稀有金属电池,全部处于宁德时代的研发范围。在蜂巢能源取得新突破前,宁德时代突然上演“弯道超车”,也是有可能的!
但无论如何,如今估值高达600亿的蜂巢能源,作为实控人的魏建军,的确赚大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