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赵建,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成员。本文为西京研究院发表的第632篇原创文章,赵建博士的第590篇原创文章。

为一个常识辩护是非常难的。比如对于“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样的公理常识,如何用逻辑来证明?对于“反对滥发债务”,我坚持它是一个不证自明的经济学常识,或者至少是一个很容易间接证明的定理。如果这个不是常识,那么所有的经济学理论价值体系就会崩溃。就像两点如果不能确定一条直线,整个古典几何学要崩溃一样。

很显然,如果债务都可以滥发的话,所有的预算一定条件下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成本一定条件下的厂商利润最大化,都将无法找到最优解。因为可以通过滥发债务无限扩展预算边界

争论点可能就在如何定义“滥发”上。何为滥发,就是无法形成有效资产,无法按时履约偿还,没有信用可言,说到底是一种赖账行为欠债还钱,理所当然,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所以说它是一种常识。口口声声谈如何发债,如何建设项目,却闭口不谈如何偿还,显然就是进入了庞氏骗局。

复杂在国家债务,因为看上去国家债务可以持续借新还旧,实在不行就用央行去买,所谓MMT,大家皆大欢喜,有何不可?然而,国家信用也不是无限滥用的,不能因为它能够长期借新还旧就认为可以随意滥发,这明显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历史上有无数个例子在证明这一点。

如果债务能够随意滥发,那么第一GDP大国肯定不是美国,而是委内瑞拉、津巴布韦。国民政府也不会用一麻袋钞票买一盒火柴,最终整个实业体系凋零“只有印钞机还在轰鸣”。如果债务这么神奇,世界上可能就没什么难事了。

杠杆率的绝对数其实没有意义,美国的杠杆率近300%,日本的杠杆率超过400%,基本上没有大风险。但非洲一些国家的杠杆率不到60%,屡屡违约,风险非常大。为什么发达国家可以借那么高的债,是因为他们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有开放的全球市场,有具有世界信誉的货币体系。

同样,中国最近十几年债务突飞猛没有出现大问题,是有庞大的要素红利、市场体系和开放的全球市场做支撑,包括人口红利、众多的民营企业、掌握着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深度的商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才能保证整个物价和信用体系稳定,没有征收过多的铸币税。尤其是具有供给弹性的商品生产体系,这些处于下游行业的消费品主要是由民营企业供给。可以说,一直是中国的实体经济支撑起来的信用体系,在支撑中国的庞大债务。

宏观杠杆率=债务/GDP,大小实际上就取决于印钞J的速度与实体经济机器速度的对比。债务一般都会形成M2。我们通常说的印钞J是央行的,印的是基础货币,大多数时候是商业银行在印钞,形成M2。

因此记住一点,债务神奇并非债务本身,而是有一个强大的实体市场经济来调动资源,能对债务创造的需求做出瞬时反应,如果没有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带来的实体供给,债务也不过是一堆废纸。正如熊彼特所言,信贷应该掌握在企业家手里,让他们用这“凭空创造的购买力”来组织要素进行生产

依赖国家信用所发行的债务也是如此,融得的资金必须掌握在有预算约束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有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道德的治理主体手里。他们对基础设施有战略眼光,能够通过发债建设大型交通公用设施,但最终的目的是让市场经济和民营企业活起来,在基础设施提供的便利性上提高税基,通过缴纳税收偿还债务。但是这个过程,往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无法进行精准计量的问题。

同时必须有一个强大的金融体系(风险定价)和市场供给体系来满足债务创造的需求。如果这个信誉和供给体系破坏了,那么你发再多的债务也没人买。而MMT印钞买的做法不过是自欺欺人,造成巨大的恶性通胀和社会问题。毕竟,国家信用也不是无限的。

地方政府债务最大的问题是仗着强势的地位赖账。如果仗着债务不用还而大肆发债,以后谁还会借给你。即使你不断的借新还旧滚存,由于供给跟不上发债速度(债务货币化),将会引发巨大的通货膨胀。债务的严肃性往往体现在分配层面的公正,如果发债等于发财,那么还有哪个企业家还愿意辛辛苦苦在实体端创造价值

五年前,AB、HR、BS、HH的教训,今天HD等若干房企的教训,永煤、春兰水务、镇江、遵义的教训还不够吗?非得发债发到不可收拾,发到物价高企、供给和分配体系紊乱、资产泡沫飙升,然后经济信用和经济崩溃才会停止?

债务滥发本质上是一种分配体系的扭曲,它将资源过度向债务密集部门累积造成极其高的债务密集度。一旦经济的债务密集度到了一定临界值,大量需要还本付息的债务就像黑洞一样吞噬经济发展的成果。在现实中,有太多通过滥发债务透支国家信用的事情,从债务型企业,到债务型城市,从不规范发债,到各种逃废债,金融领域里的各种道德风险和贪腐寻租横行。2022年全国城投的高管有近百人因贪污锒铛入狱。

而最担心的,并不是债务优势部门对实体部门的挤出,而是对社会文化和氛围的侵蚀。如果大家看到发债和赖账是一门生意(对地方平台来说),又看到地方政府不能破产,那么竞相围绕地方债务来做生意,搞项目,谁还能踏踏实实的干事创业,企业家精神也会遭到侵蚀。

经济学是中性的,但绝非冷酷无情。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起码说是为了人们的美好生活。既然经济的目的如此,经济学的目的又是什么?如果只有抽象宏大的GDP、债务、基建,闭口不谈个体和社会大众的利益诉求,研究的再多也只是隔靴搔痒、南辕北寨,拿工具当目的。

因此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也必须是人本主义的,严谨的逻辑,抽象的模型,宏大的叙事,都需要为活生生的人服务——人的效用最大化。否则,就是在缘木求鱼、舍本逐末,经济学再专业也不过是不知何处是归途的迷途羔羊

从这个意义上,反对滥发债务,避免债务成为鸦片,是为了守住经济学的常识和良知。如果现在越来越多的常识都需要不断的辩论,我只能说这是中国经济学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