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央视新闻客户端消息,记者今天(21日)从自然资源部了解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正式获批,为示范区的规划建设治理提供了基本依据。

按照规划,该示范区将转变以投资和要素投入为主导、土地增量规模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落实建设用地“负增长”,通过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倒逼发展方式转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国首个跨省域国土空间规划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张兵表示,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后,首部经国务院批准的跨行政区国土空间规划,也为其他地区编制和实施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借鉴,对深化“多规合一”改革精神、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示范区总规由沪苏浙两省一市共同组织编制,自然资源部全程指导,从2019年7月启动,到2023年2月获得国务院批准,历时三年多,无人区里走新路,来之不易、影响深远。”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全域,约2413平方公里。国务院要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在《规划》的指导下,高水平推进示范区建设。

据张忠伟介绍,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是,要建设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域功能与风景共融、创新链与产业链共进、江南韵和小镇味共鸣、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共享的地区。同时,围绕“世界级水乡人居文明典范”总体目标愿景和五个分目标维度,总规明确了由25项核心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来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其中约束性指标8个,预期性指标17个。

《总体规划》明确,示范区将依托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推进跨区域一体化空间协同治理;聚焦三地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共同建设太浦河、京杭运河清水绿廊,统一示范区环保排放标准,三地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率要达到100%。

图片来源:杭州日报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门晓莹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三省市现在共同推进示范区,来统筹各类专项规划,完善区域一体化的这种空间治理机制,重点围绕着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一些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比如统筹示范区轨道交通网络,打通省际的断头路,来促进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

深化互联互通,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网络,构建由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构成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系统,建设“轨道上的示范区”。

《总体规划》还提出,示范区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以河湖田镇村融合的水乡单元为空间载体,推动存量用地布局优化,着力扩大蓝绿空间。到2035年,河湖水面率不低于20.6%,森林覆盖率大于12%,绿色交通出行比重提升至80%。

门晓莹表示,在街区里面,通过布置一些小型的绿地,立体的绿化,还有这些复合的蓝绿空间,来建设绿色的低碳的街区,同时还有构建研学产协同共进的这样的一个空间载体,来促进产业用地分类整治,提质增效等措施,构建创新驱动,高效集约的产业发展的新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地共同严守资源安全底线

不走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老路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打破地域限制,要求三地共同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总体规划》明确提出,示范区将严守资源安全底线,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建设,不走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老路,在坚守耕地保护、生态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安全底线管控的基础上,到2035年,示范区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803.6平方公里以内,较现状建设用地减少15.7平方公里。

门晓莹强调,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这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动城乡建设不可逾越的这样的一个红线,来聚焦生态绿色一体化,严控开发强度。同时严禁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的意愿搞大拆大建。

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方面,示范区将立足资源禀赋和江南水乡特色,构建多中心、开放式、绿色化的区域一体空间布局,扩大生态空间,保障农业空间,优化城镇空间。门晓莹表示,通过这个规划,逐步提升空间的利用效率,比如更好地引进一些新业态,提升土地利用的这样的一个效率,同时把空间进行一些优化的整合,把空间布局成集约型网络式的一个空间,更有利于空间的高效和协同,而不是过去的一个单中心的摊大饼的形式。

强化优质共享,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将统筹推进公共服务高品质发展。到2035年,争取在示范区布局6处国家三级以上博物馆,布局3处双一流建设高校(校区)。

一图读懂《规划》

编辑|程鹏 杜波

校对|张益铭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央视新闻客户端、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记者李景)、自然资源部微信、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