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热点话题:医保改革,要来讲两句。

这次改革,老百姓的怨气很大,好多老人扎堆逛街,情绪激动的甚至躺在了街上。

官方坐不住了,日人民报出面发文,劝导老百姓要算大账,不要算小账

大账要算,小账也要算,否则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医保改革的目的

这个问题不讲清楚,老百姓就容易误解,就不能怪人家理解成“劫贫济富”。

医保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提升医保体系的互助共计性。“互助共计性”简单说就是“抱团取暖”,《茶馆》里逃兵娶不上媳妇,俩人凑钱买一个,就体现了“互助共计性”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医保体系分成两个部分,个人部分和统筹部分。

个人部分是老百姓自己的钱,有单独的账户,就是大家常用的医保卡。这部分钱只能买药,不能用于看病。

统筹部分是一个资金池,职工与企业缴纳的医疗保险扣除个人部分,汇流到统筹账户。这部分钱供老百姓住院看病用,只要缴纳了保险,就可以按比例报销。

统筹账户体现了“互助共计性”,个人账户却成了一潭死水,积累的钱越来越多,至2021年结余了9000多亿。这部分钱不能用于统筹看病,实在是一大浪费。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保体系的“互助共计性”,让个人账户这潭死水“活”起来,就势必要对现有医保体系进行改革。

改革的内容

改革之前:职工缴纳2%,企业缴纳7.58%,其中4%打入个人账户,5.58%打入统筹账户;

改革之后:缴纳比例不变,打入个人账户的钱由4%调整成2%,企业的2%进入统筹账户。

看起来老百姓吃亏了,个人账户的钱少了一半,这就是日人民报说的“算小账”;然而算一算“大账”,老百姓其实赢麻了。

个人账户上的钱是少了,但报销范围却扩大了。原本只能买药,门诊看病不予报销;现在门诊也能报销了,得了病不想住院,在门诊治疗也是可以报销的。

这就意味着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有了联动,虽然医保卡里的钱少了,但支付给门诊的钱却多了,只是这部分钱不是由个人支付,而是统筹账户拨款。这部分钱老百姓看不到,就以为吃亏了。

只是门诊报销有门槛,有上限,具体标准由地方自行制定,武汉的报销门槛500块,一年上限4000元。

个人账户可以供他人使用,统筹账户辐射到门诊,“互助共计性”不是大大提高了吗?所以大家不要着急骂娘,要充分理解改革的内容。

一点意见

针对这次风波,要提一两点意见。

第一个意见:希望官方公布大数据,个人门诊每年到底要花多少钱?有了这个数据,老百姓才能真正算清到底是不是赢了。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提出过一个论断,很有警示意义:历史上每次土地改革,都以加重农民负担告终。

第二个意见:做事之前,跟老百姓沟通一下。

医保闹出风波,根本原因是跟老百姓沟通不到位。这么重要的事,招呼都不打一声,说改就改了,这让人怎么接受?这次是有人站了出来,下次呢?

第三个意见:政策不要搞得那么复杂。

老百姓不理解医保改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政策搞得太复杂了。门诊报销没有统一标准,各地算各地的账,报销的比例还要看门诊分级,别说老人搞不懂,年轻人都弄不明白。

一丝不解

日人民报让我们算“大账”,好像也能算明白,但有一点十分令人费解:要提升“互助共计性”,为什么非要从个人账户抽钱呢?直接扩大门诊范围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