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不容诛,贪污十万就该死刑!

最近舆论场充斥着对贪官污吏用严刑酷法的声音,“治贪需用重典”的声音此起彼伏,这符合大众对吏治治理的期待,似乎只要屠刀霍霍就能换来官吏清廉!

但纵观历史,严刑峻法、大力度反腐或许换来短时间的清廉,后续吏治腐败的反弹往往只会变本加厉。而封建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腐败,易中天先生回顾有清一代历史时曾表示,清代解决了官员间的党争和地方分裂趋势,但依旧没能解决腐败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位皇帝的反腐力度最大,朱元璋可以说首屈一指。

朱元璋治理腐败手段泼辣,不光规定了官员低薪,还严查官员收受贿赂,贪污几两银子就会被砍头剥皮,确实给官吏造成了很强的心理震慑。整个洪武一朝,诛杀了几十万官员,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更是牵连无数,通过严刑酷法实现了短期的吏治和平,也造成了人人自危、读书人不敢读书为官的社会风气。但运动式的政策难以维持,到了朱棣一朝,政策已大多废弃。

除了有点偏执的海瑞践行了朱元璋的方案,在被官场排挤的同时被树立成典型外,整个明朝成了中国古代史上最腐败的王朝。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最腐败的不是权臣严嵩、严世番,更不是后来被海瑞罢官弹劾的疯狂聚敛田产的徐阶,而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本人。

同样的剧本在清代继续上演。狠辣凌厉的雍正狠下治腐决心,用严惩贪官,再用养廉银规并提高官员收入,大棒加胡萝卜的办法确实见到了效果。但到了乾隆则改弦更张,推翻了老爹的制度,官吏间和气融融,却出现了严重的腐败,和珅是最大的贪官,而和珅起家的方式就是为乾隆疯狂敛财,如果为皇帝敛财不被追查还能升官,那大家只会竞相模仿。

这是封建时代的悲哀,一方面严刑峻法难以长期持续,另一方面因人废事的不稳定长期上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雍正像

前者证明了严刑酷法的负面效果,如果吏治严酷,则会出现法不责众,甚至“民不畏法”的负面效应,横竖会死,贪5两会死,贪百万亦会死,那为什么不多贪?

而人治的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不透明和监督方式不规范上,明洪武用锦衣卫探秘,而雍正则是用密折——让官员打小报告的方式来了解下面官场的实情,这都不是什么正大光明的手段。

同理当下用严刑酷法去治贪,短期会有一定效果,但很难长期维持,对法治的破坏可能也是长期的,因为太严酷反而会使法治的威慑作用大打折扣。

防止腐败的有效办法还是制度建设,让官员财产透明公开,可接受每个普通群众的查询监督。外部监督配合纪委监察,内外配合,多方位监督,才是合理的治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