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占春

为赓续红色血脉,追溯红色故事,传承革命薪火,争做时代新人。我经过数年的实地走访调研,查阅大量史实资料,深知“复兴战斗”是红军长征途中革命先辈们艰辛而辉煌奋斗的历史见证,也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红军在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讨论了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方向,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改变黎平会议先以黔北为中心,决定红军北渡长江。再去川南创建根据地的决议。

《中国共产党遵义市历史》记载:“1月19日,以红一军团为右路纵队,红三军团为左路纵队,红九军团、军委纵队及红五军团一部为中路纵队,红五军团为全军后卫队,陆续撤离遵义地域,先后分别经东皇、土城等地向赤水地域集结,拟经赤水到泸州,从泸州至宜宾一线北渡长江。”

《四渡赤水战役亲历记》中第20页,聂荣臻(长征中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在《四渡赤水和遵义会议后的余波》文中写到:“遵义会议后,中央确定向四川进军。当时选定的渡江地点是在重庆上游宜宾到泸州一线。一月十八日会议刚开完,我们就离开遵义,一军团由集结地向西,三军团经仁怀向北,五、九军团和中央纵队随后跟进,共同向赤水城进发。”

为了聚歼中央红军于赤水河畔,蒋介石从四川增派优势兵力,逼近土城,致使红一军团攻占赤水城这个“桥头堡垒”,夺取北渡长江渡河点的计划受阻。(摘自2021年中共党史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第一卷87页)

红军北渡长江由中央军委统一指挥,途中遭受川军重兵围追堵截,历时4天时间(即1月26日至29日),在赤水县复兴区境内,以黄陂洞遭遇战,复兴场进攻战,七里坎阻击战等为当时的主战场展开了激烈战斗,即红军长征北渡长江复兴受阻第一战——复兴战斗。

红军抵达赤水县复兴区受川军阻击,于1月26、27日在复兴区的黄陂洞、复兴场、七里坎先后与川军展开猛烈激战。因这三场战斗都发生在复兴境内,都在青杠坡28日战斗之前,故称“红军长征北渡长江复兴受阻第一战”。

贵州人民出版社在1990年8月出版发行的《赤水县志》第66页中记载:“民国 24年改乡镇、闾、邻制为联保、保、甲制。全县设7区45 联保。第二区设复兴(原太和乡和一区天台乡三块石并入)、隆平(原平安乡并入)、风溪(原直乡)、鼎义(原三义乡并入)、女平、清和、丙滩(均由原丙安乡分设)7 联保。”民国24年即1935年。时年红军经过的黄陂洞、三块石、七里坎、复兴场、风溪口、丙安、穿风坳均属于复兴管辖,其间,由中央军委统一指挥,在复兴区范围内,红军与川军进行的战斗,统称为“复兴战斗”。

遵义会议后,按照遵义会议所确定的新方针,中革军委于20日下达《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指出:“我野战军目前基本方针,由黔北经过川南渡江后转入新的地域,协同四方面军由四川西北方面实行总的反攻”,“以粉碎敌人新的围攻,并争取四川赤化”。为实现这一方针,红军要迅速从松坎、桐梓、遵义进至赤水、土城及其附近地域,渡过赤水,夺取泸州、宜宾间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的渡江点,以便迅速北渡长江。当日,中革军委再次电示各军团:“迅速向赤水及其附近地域集中,以便争取渡过赤水的先机,在必要时并便于在赤水以东地域与追击和截击的敌人的一路进行决战。”(摘自2016年华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长征记》147页-148页)

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红一军团从桐梓、松坎等地出发,向赤水地区疾进,于1935年1月24日进入赤水县境内,经三元抵土城。

24日22时30分,朱德电令各军团、军委纵人首长要求:“一军团应确实占领猿猴、土城地域,如溃敌沿赤水河东岸北窜,应以主力向赤水方向猛追,并须另以一部由土城、猿猴之线渡河,控制渡河点,并驱逐向西岸溃退之敌于远距离之外”。

1月25日,红一军团进驻猿猴,按朱德电令各军团、军委纵人首长指示,一军团将主力部队兵分两路向赤水县城挺进:红1师沿赤水河右岸大路向古葫(今葫市)、旺隆方向前进;红2师从猿猴场下游约5公里的陛诏渡河向丙安进发。

据赤水党史记载:1月25日晚,红1师在师长李聚奎、政委黄甦、参谋长耿飙、政治部主任谭政的率领下来到旺隆场,获悉赤水县县长下令附近各乡镇务必送稻草到县城给川军垫铺的情报,决定将计就计让2个排战士化装成送稻草的老百姓,混入赤水县城,与随后赶到的主力部队里应外合,攻占赤水县城。

《四渡赤水战役亲历记》耿飚(长征中任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团长,第一师参谋长)在《四渡赤水 再克遵义》文中写到:“二十五日,我红一师到达旺隆场,决定按军委命令,拿下赤水县城。作为参谋长,我便带领侦察队前出,了解赤水敌情。我们化装成一些找活干的老百姓,在一个小镇子上打尖。这时,恰好敌人的镇长在抓挑夫,要把一捆捆的谷草挑到赤水县城去给刚刚开到县城的川军做铺草用。他看见了我们,就想抓我们。我一看苗头不对,就派一名侦察队员去和他周旋,其余的人,乘着乱烘烘的情景,迅速偷偷离开。过了一会,那名侦察队员也溜回来了。

我向李聚奎同志汇报了这个情况,觉得可以利用‘送干草’为掩护,把一支尖兵派进城去,待攻城时做个内应。当天晚上,我们在旺隆场召开作战会议,决定由红三团做前卫并派出尖兵入城。

我连夜与他们商定了作战方案。选两个排的兵力,将枪支藏在草捆里,化装成挑夫。前卫营尾随其后相隔约半里路光景跟进,第二天拂晓行动。

哪知,第二天当我们按计划行动后,化妆成挑夫的尖兵与两股敌人遭遇,敌人在盘问中,发现这些‘挑夫’的口音不对,说的是‘江西式贵州话’,便发生怀疑。前卫营一见不妙,立即先敌开火,一场遭遇战就这样打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陂洞战斗遗址

1935年1月26日零时30分,朱德电令各军团首长,要求:“一军团之第1师,应继续猛追消灭溃敌,乘胜占领赤水城。”

有史料记载:26日拂晓,红一军团1师以送稻草为掩护的战士把枪支藏于稻草内,挑着稻草,向赤水县城方向前进,主力部队随后跟进。当以送稻草为掩护的战士翻越七里坎,抵达距县城约12公里的癞子湾、黄陂洞、重盘附近时,突然与由赤水县城而来的川军章安平旅第1团以及从复兴场取捷径而来的章安平旅第3团同时遭遇。川军在盘问时,发现送稻草的老百姓中有江西口音,立即开枪射击。于是,双方展开激烈战斗。

26日傍晚,红1师突破封锁线,从山后冲到左侧大路上,往旺隆方向撤退。林彪连夜向毛泽东、朱德报告失利的消息。

《红军长征在贵州史料选辑》1983年编发的下册第753页中记载:“一月二十六日,由土城向赤水前进的一军团,在离赤水县三十多华里的复兴区黄陂洞,受到川敌达凤岗、章安平两个旅的阻击,不能继续向赤水前进。”

1月27日3时30分,朱德电令:“红一军团停止向赤水之敌进攻,军团司令部及红2师转移猿猴集中,红1师继续阻击赤水之敌。”

27日清晨川军发现红军的撤退行动,即沿大路一线山顶急追。川军章安平旅第3团前卫营在七里坎山上与红1师后卫部队3团2营4连接火;章安平旅第3团2营插向玉皇顶侧击红1师后卫部队。红1师后卫部队以树林、田坎作掩护阻击川军。川军凭借优势兵力多次向红1师后卫部队发起进攻。双方激战数小时,双方伤亡较大。七里坎阻击战掩护了红1师从住地上半坡往旺隆方向南撤,为红1师主力在旺隆场及其附近农村安置伤员赢得了时间。

红一军团1师政治部主任谭政在195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第138页、141页《向赤水前进》文中写到:“到达了旺隆场,离赤水城只有几十里了。打听得赤水城只有一个团的兵力,城内有修械厂,又有电灯(多久未见过电灯了),大家眉飞色舞,一心只打算进赤水城。经过七里坎到黄陂洞附近,我第三团即与敌遭遇。因尖兵动作不迅速,敌先我占领了右翼高地,而我后续部队又未能立即赶上。敌即以此高地为支撑点,并凭借左边的堡垒,对我施行火力封锁,使我一师人的兵力,被压制在一个窄狭的正面,不能展开作战。我以全力夺取右翼高地,打算将敌人压下去,可是受左翼堡垒机关枪及炮兵火力的侧射,终不能超出葫芦形的口子。敌人稳住了脚,依该地阡陌的高低起伏,拼命挣扎,后续部队不断的增援上来,遂使正面战斗,成对峙局面。敌人杀过来,我们杀过去,双方均有死伤。我第三团排、连两级干部,大部伤亡,战士们将不成建制的班,加入别一班作战,自动的代理指挥员,陆续进行战斗。此时我右翼的一个营,正向敌人进行包围,在极端不利的地形下面,连续几个冲锋,将敌人牵制部队完全击溃,打到了敌人的左后方,他们的骡马大行李动摇了。预料这一行动可能影响及于他们的正面,不料这个敌人却有几分顽皮。他们将炮火集中转移向着我们这个营,预备队也全部使用上来,结果,我们英勇的这个营,在不利的地形条件下,被迫退回来了。

正面战斗又紧张起来,机关枪声、炮声、手榴弹声,搅成一团。他打过来,我打过去,又是一场激烈的战斗。花了很大气力,总杀不出这个葫芦形的隘口。我们三个团都堆在一个山头上,大家着起急来,今天这个敌人打不溃,如何是好呢!许多人主张以少数兵力箝制正面之敌,主力从侧翼绕到隘口的后面。主意虽然是打定了,究竟从哪一点打下去呢?一番侦察,又一番侦察,可恶的地形,生得这样凑巧,这里没有路,那里也没有路,到处都像悬崖陡壁一般。“反动派的寿命该得延长”,战士们发出诅咒的话语了。

远远的望着通赤水的马路上,尘土飞扬,越走越近,敌人约一个团的兵力,成两路纵队,从马路上奔驰而来。今天这个形势,便无法恋战了。

我们下了山,到了马路上,敌人便装腔作势,沿着马路一线山头,向我来路延伸,截我归路。我们自然也不轻视,节节向后抗退,到达七里坎,天色已是晚了。从七里坎后面山上,几排机枪打下来,只见手电光芒四射。这是敌人的迂迴部队呢,可惜来得太迟,我们已完全通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一军团1师师长李聚奎在1986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李聚奎回忆录》第131-132页中写到:“一月十九日,一方面军分兵三路指挥北上,向赤水县方向前进。我红一军团从桐梓出发,于一月二十三日进占东皇殿(今习水),驱使黔敌侯之担部向南北逃窜。随后我红一师为全军开路,经猿猴(元厚)场向旺隆场方向疾进。一月二十六日在离赤水县约三十里的黄陂洞,与由赤水县向土城开来的川敌章安平旅遭遇,敌先我占领右侧高地,并凭借左边的工事对我师施行火力封锁。我师陷于敌人三面包围之中。

为了消灭川敌郭勋祺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同志都亲临前线指挥,二十七日,他们一方面电令我红一师在黄陂洞阻止敌人南下,一方面令三军团、五军团及干部团全部,迂回包围郭旅。当时,我师虽受敌三面包围,但为了土城战斗的胜利,仍英勇抗击敌人的多次进攻。红二团的领导同志见情况危急,曾建议撤出战斗。我说,我们在这里多坚持一个多小时,土城的战斗就多一份胜利的把握,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撤。遂又坚持到第二天的黄昏才撤出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2师按照24日朱德电令要求,于1月25日,红一军团2师在师长陈光、政委刘亚楼、参谋长李棠萼以及杨成武等指挥员的率领下,在赤水河陛诏渡口过河,经红岩嘴、穿风坳、瓦店子、柏香林,宿营于丙安。26日,红2师在风溪口从浮桥过赤水河,向距赤水县城约14公里的复兴场推进。这时,川军达凤岗旅的2个团已占据复兴场。由于敌情不明,红军未发动进攻。

26日晚,林彪率红一军团团部进驻丙安。军团首长熟知1师在黄陂洞遭阻,遂命令2师于第二日占领复兴,并向县城推进,为1师减轻压力。(摘自《赤水县志》第647-648页)

《中国共产党赤水历史》第一卷69-70页记载:“27日凌晨,红一军团2师向复兴场发起进攻,迅速抢占白岩背、水脑上、袁家田、红岩寺等高地,与川军激烈交火。川军达凤岗旅何团集中火力,首先向白岩背高地红军阵地攻击,双方火力对峙许久。接着,红军以机枪火力掩护发起冲锋,将川军何团击退至复兴场北水合背、叫化营一带。红军一部冲进复兴场,在下场口一带向水合背高地的川军发起攻击。由于处于低洼地段,地形不利,战果未能扩大。此时,川军章安平旅第3团从黄陂洞赶来增援,与达凤岗旅右翼一起集中火力向红军阵地进攻。同时,川军派遣一小股兵力沿河潜伏至下场口附近,从侧面巷道偷袭正专注迎击正面川军的红军,战斗中,红军伤亡较大,红军指战员欧阳鑫英勇牺牲。由于敌军大量增援,红军撤出复兴场,退至风溪口。此时,红军增援部队赶到,击退川军。红军得以从风溪口浮桥过赤水河,退守丙安。按照朱德电令‘一军团部及二师主力集结猿猴地域并准备28日参加战斗’的要求,红一军团部撤回猿猴。27日晚,红一军团部及2师宿营于猿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兴场红军战斗遗址纪念碑

红九军团奉命在穿风坳阻击复兴追来的川军。

1月24日晚,朱德电令:“九军团须袭占习水,如遇侯之担残部须猛追”。

25日,红九军团在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的率领下,经程寨、大白塘、石堡寺,下午占领习水县城(今官渡)。

25日,军委电令:“九军团归入右路纵队,暂由一军团指挥。”

26日,红军九军团从官渡出发,沿习水河边大道向四川合江县推进。到达箭滩时,与从四川合江方向来的川军特遣支队徐国宣部遭遇,双方在狭窄的河谷地带展开激战。罗炳辉军团长亲临前线指挥,打退了徐国宣部数次冲锋,战斗整整持续1天。由于川军增援部队蜂拥而至,为保存实力,九军团逐步撤出战斗,退守官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箭滩战斗遗址纪念碑

26日傍晚,军委电令九军团向一军团靠拢。九军团将士当即冒着蒙蒙细雨,顶着刺骨寒风,在官渡架浮桥过习水河,经矮南娅、鸡飞岩等地,连夜翻越二郎坝大山,于27日抵达古葫。

长征中任红军总卫生部医务科长涂通今在《红九军团四渡赤水》一文中写到:“我们接到军委的电报以后,于一月二十七日晚,撤出习水,向南急进。从习水到土城,要翻越一个高达三十余里的大山,中间要经过许多隘路、栈道等关口。山路崎岖不平,羊肠小道,向上爬时很惊险。我们有些体弱的同志,拉着马尾巴一步一步向前走。天下着小雨,又冷又黑,冻得发抖。路上长满了荆棘,许多同志的脸和手都被划破了,雨水一浇,满脸鲜血。这一夜行军非常艰苦,损失也很严重。许多布匹、银元无线电电瓶、我们卫生所的医药箱子等,被滑到黑古隆咚的悬崖峭壁下面去了。我们以顽强的毅力,通过了这座大山。第二天上午,我们赶到了距土城还有几十里的葫芦脑,在这里枕戈待命。”

1月28日17时,军委命令:“各军团当晚坚守原阵地。”(当晚,一军团司令部驻猿猴,三、五军团司令部驻青杠坡,九军团司令部驻古葫,军委纵队驻土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渡赤水”从这里出发元厚渡口

中央军委发出《渡赤水河行动部署》

1月29日凌晨3时,中央军委向各野战部队发出《渡赤水河行动部署》,指出:“我野战军拟于29日拂晓前脱离接触之敌,西渡赤水河向古蔺南部西进。”并规定了各军团行动及渡河点:“一军团、九军团军委二、三梯队,干部团上干队统归林(彪)指挥为右纵队,由猿猴渡河。” 但是,“九军团在川(穿)风坳向赤水方向的警戒,须29日晚始行撤收。”

1月29日晨,部队开始渡河(一渡赤水)。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中央纵队、左纵队从土城的浑溪口罗染坝浮桥过赤水河。过河后经鱼溪至唐朝坝,中央纵队分兵马蹄场,进入四川古蔺县境;左纵队担任中央纵队的侧后掩护,沿赤水河经醒觉溪进入四川古蔺县太平渡。林彪指挥右纵队在猿猴的沙沱、川祖庙浮桥过赤水河,从马鹿坝进入四川古蔺县境。转移中有些小部队就近在土城以上的糖房至复兴的风溪口等若干渡口渡过赤水河,在西岸同主力部队汇合。(摘自《中国共产党赤水历史》第75-76页)

28日,红九军团从古葫过赤水河,向穿风坳进军。29日,红九军团按照中央军委《渡赤水河行动部署》的要求,警戒穿风坳阻击从复兴追来之川军后,经陛诏过赤水河到猿猴,再从猿猴西渡赤水河夜宿马鹿坝。30日从马鹿坝向四川店子坝古蔺进发。(摘自《中国共产党赤水市历史大事记》第12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赤水马鹿红九军团驻地旧址

红军长征北渡长江受阻第一战,即“复兴战斗”,虽然没有实现红军北渡长江进占赤水县城的计划,但为中央军委当机立断,决定放弃红军攻占赤水县城,在四川南部泸州与宜宾之间,渡过长江的战略计划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战斗中,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川军斗智斗勇,于1935年1月29日从猿猴、土城向西渡过赤水河,开启了红军“四渡赤水”第一渡。此举是中央军委最英明的决策,既是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伟大胜利的新起点。

从此,复兴(现贵州省赤水市复兴镇)成为红军长征途中,遵义会议之后的一个重要战斗地和转折地。“红色复兴”由此而得名。

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辉煌、奋斗的历程见证,也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用心、用力挖掘好、管理好、保护好、运用好。用红军长征北渡长江途中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精彩片断,启迪后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谋发展,把红色精神、红色斗志、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色复兴纪念碑

作者系:贵州省赤水市政协原常务副主席、赤水市“四渡赤水”红色文化研究会荣誉会长、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色经济委员会调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查阅的相关史实资料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