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曲墨封

字数:7134,阅读时间:约18分钟

编者按:网上有个观点很流行,认为如果没有清王朝的统治,中国将无法控制新疆、西藏和内蒙,属于领土有功论。但也有观点认为,非说只有满清王朝能做到,汉人王朝就做不到,不就是那种认为“汉人不行”的民族歧视内亚史观吗?满清其实对准噶尔也不是主动的,反而是准噶尔主动下的应激。而且满清有条件长时间对西北用兵,也是有明两百多年对西北的经营与发展,吃了前五个烧饼。那么,到底哪种观点正确呢?

剖析清朝扩张成就旷古绝今之谬

开篇要说明的是,进入18世纪随着火器技术、筑城技术的发展,以及俄罗斯的崛起,不管皇帝宝座上的统治者是谁,中原王朝已经在生产力上,有消灭蒙古的基础。而准格尔崛起使中原王朝有了消灭蒙古的动力,而明清时期灭蒙就必然要入藏,故而蒙藏只要能打赢,是必然被控制的。

东北更是不用说了,如果明末胜利的是其他势力,为彻底消灭满清的威胁,必然要死磕辽东。而且也不会出现因满清抓东北其他少数民族当炮灰,导致东北空虚,让沙俄趁虚而入的问题。输赢外唯一的变数是在沙俄过来后,和中原人口爆发前的这段时间,中原王朝会怎么处理和沙俄的边界关系。

其实,不管明末的胜利者是谁,满清、大顺、大西或是后明,哪怕是郑家,都要面对满清所面对的国际形势。这就像考试,卷子都是一样的,只是答题的人不同,成绩自然有高有低。所以,其他胜利者的成绩或高于满清,或低于满清,这都是有可能的。但你要非说只有满清才能有成绩,汉人必须是零分,把“清王朝对领土有功”这句话歪曲成“这功只能由清王朝来立。”那就是多少有点大病了。

当然,历史不能假设。

本文还是主要讲解一下,为什么大家会感觉明朝没怎么开拓土地,而清朝却那么能开拓土地。

▲战国策

《战国策》说“且夫宋,中国膏腴之地。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

这话放在明清对比上,在当时的条件下,就是与其得疆地百里,不如得滇地十里。清朝的扩张成就,还真不见得比得上大明的西南经营。

有读者会有小小的疑惑:不对啊,燕地现在的房价不是比起宋地值钱多了吗?怎么就能说未来疆地不如滇地呢?

首先,笔者可不认为疆地不如滇地。但研究历史不能刻舟求剑。

明清时代,丝绸之路早已衰退,内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内亚是有价值的,但咱不宜过于高估,否则难免陷入对大清朝感恩戴德的窠臼。而滇地,隐藏着未来取得印度洋出海口的可能(元朝和明朝名义上摸到过印度洋)。

简单一句话,在17、18世纪,对中国来说,东南亚才是西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时代在中南半岛的巅峰版图,水分很大,持续时间不长

大清朝趁着明末乱局入关,将萨满教政权套了中华帝国的皮,获得了中原的庞大人力物力,又赶上近代红薯土豆玉米传入等高产作物传入引发的人口大爆炸(有人说红薯土豆不是主要原因,可随着高产作物推广,17-19世纪全世界人口都翻了几番),然而其武德和领土贡献都是被严重高估的。有些哥们拿把尺子一量,一看满清拓地好大哇,还能控制蒙古,就觉得武力强;然而且不说土地价值问题,就不该看背后的深层逻辑吗?

大清王朝对蒙古控制力更强,本质不是靠武力而是靠财力。

爱新觉罗氏对蒙族的军事优势并不如明初,清帝国建国50年时,还只能在长城边上的乌兰布通,跟只有五六十万蒙古族人口的卫拉特准噶尔部打个平手。清中叶可以对蒙古较为稳定地控制,在于靠高额俸禄、待遇来笼络内藩蒙古的王公,以及满蒙联姻,以及经历明朝200多年发展,加上人口大爆炸带来的税赋激增,中原生产力提升的财力物力支撑。

当然满蒙联姻肯定是有用的,靠着套近乎,给予蒙族名义上高于汉人的地位,让蒙族得了面子,议价权上清朝会比明朝更有利。但类似的尝试,财力并不如清朝的明朝早做过了,在100多年激战,未能征服蒙古反而武力衰退之后,嘉靖朝的明王朝与俺答率领的十万铁骑进行了最后一轮明蒙大规模激战,双方各有胜负,俺答获得大量劫掠成果,但人员也损失惨重,连其都城大板升城(今呼和浩特)都一度被明军烧毁。

▲网友自制的湟中三捷纪录片

因此俺答理智地降低了要价,终于在明朝隆庆年间封贡大明,受封顺义王。明朝能够干预右翼蒙古内政,包括其王公继承问题(详见《明代为何放弃漠南?不是不想守,看完板升城兴衰你就明白了》)。

俺答汗建立的国家自称“大明金国”,实际上,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之前,疆土和附属国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汉朝就很喜欢把附属国慢慢潜移默化成自己的疆土。如果宽容一点,右翼蒙古算成大明疆土也不能说错。

在万历朝,明朝对湟中蒙古发起决战,收复青海地区时,勒令土默特部蒙古退出青海地区,不得支援湟中蒙古,终于取得了湟中三捷的胜利,收复了青海地区,足以显示大明确然对右翼蒙古建立了一定程度的管理(介于附属国和实土之间),这种管理被清朝继承强化。

所以清朝能控制蒙古,靠的明朝以来汉地生产力进步,靠的是掠夺华夏子民的财赋输送给蒙古贵族。第六个馒头被清朝吃了罢了。

能否打赢蒙古,在1700以后,并非衡量武力之标准。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当代的蒙古国海陆空三军莫非很强吗?弘历同志趁着准噶尔吃了炫迈一样,内乱整整十年(还被天花瘟疫严重减丁)打赢了准噶尔,面对列装了近代火器的缅甸、越南,战绩却是相当难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赞巴拉克大鸟枪

时代已经变了,生产力更强的定居民族成为强者,准噶尔相对蒙古高原上的喀尔喀蒙古、左右翼蒙古、科尔沁蒙古等,之所以强不少(明朝后期准噶尔与喀尔喀蒙古血战百年不分胜负,而噶尔丹依靠更近代化的火枪兵部队东进时轻易横扫了喀尔喀人),也在于其有一定的火器军工能力,其定居性质可观,不是纯粹的游牧民族。

▲甲午战争,清军惨败

而满清除了压制已经落伍的游牧,碰上缅甸,越南,日本这些稍微强点的对手,无一不是灰头土脸。巧合的是,这几个民族在明朝面前也是灰头土脸。

清朝的军事技术方面,比起同期世界军事技术发展,实在不敢恭维,甚至出现封存技术在中枢,不下放到地方,导致地方火器技术退化,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挖出明朝火炮使用的奇景。除了雍正年间引进了赞巴拉克大鸟枪(详见《清军为何那么喜欢抬枪?原来是奥斯曼舶来品!从赞巴拉克火枪说起》。

基于上面分析,清朝对中国领土的贡献,在笔者看来是仅仅是及格线水平,除了打败落伍的游牧,海权、朝贡体系和东亚宗主地位全丢,还丢失了明朝开拓下来的台湾(明朝在崇祯年间仍然发生了开疆拓土,由郑芝龙将台湾献给大明,台湾纳入华夏版图,详见《如果不是这明末海盗王被满清诱杀,荷兰人根本霸占不了台湾》②),随便碰上一个强点的缅甸越南都是受挫。如果是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明末乱局中获胜,考虑到李自成是较为开明的领袖,其建立的政权应当会有相当的进步性,在18-19世纪应会比满清更强。

▲耐寒耐旱的农作物土豆

所以满清的武力实在被高估了,甚至可以说,清朝耽误了中国在近代的生存空间开拓。由于土豆的普及,换成汉人政权,绝不会封锁汉蒙边界线,而是会让大量无地农民拿着燧发枪,种着土豆,一路往蒙古草原上放垦,最终必然能拿下适合土豆农业的内蒙(内蒙至今还是我国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种植面积达620万亩,占全国的18%)。则汉人王朝扩张成果,北边不见得输给清王朝,南方则将继承明朝的西南经略意识,会比清朝成果大得多。

明朝的开疆拓土成就

那么,明朝对边疆管理是啥样的呢?

大明曾经控制了东南亚地区大片土地,除了著名的旧港宣慰司,中南半岛疆域更是空前的。

《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缅叛,沐英讨败之

显然,缅甸之前位于麓川王国控制下(关于麓川王朝,详见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夺走半个云南,比当初西夏更嚣张!探秘让元帝国头疼的麓川王国》。元朝对云南的征服不算成功,后期被麓川打败,不仅中南半岛土地全失,云南都丢了半个。

有人说明朝丢掉元朝庞大的东南亚领地,是错误的,明朝是自己摧毁麓川霸权,获得了滇南地区和广袤的中南半岛领地),定边之战后(关于定边之战,详见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退者必斩,一战灭三十万麓川军,大明沐英平西南靠的不仅是三段击》),也接管麓川王朝的全部领地,甚至短暂对麓川在印度东北的阿萨姆领地建立管理,设立底马撒宣慰司,可惜由于过于遥远,仅三年即丢失。

那末,朱明王朝对缅甸的管理持续到何时呢?缅史上的阿瓦王朝,属于大明六慰之一,仅是明境内一家土司,直到东吁崛起,才算摆脱明朝统治。明对缅统治,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始,到公元1555年阿瓦被东吁王朝灭,持续167年,长于清朝对西域的统治时间156年。

且,明对三宣六慰的征收金银,是税收性质,不是朝贡性质,不需回礼。

而明朝对缅北的统治,则持续到1606年木邦被东吁王朝攻陷才终结,前后长达200年以上。

爱新觉罗氏则毫无收复明朝在中南半岛故土意愿,这便罢了。当木邦土司希望脱离缅酋统治,回归中国时,弘历不顾其时缅甸东吁王朝已是风雨飘摇,悍然拒绝,失去不费一兵一卒一束草一粒米就收复缅北之机会。其后一代枭雄雍藉牙建立贡榜王朝,取代东吁,贡榜以新生之势进犯云南,打掉大清两颗门牙。详见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木邦归诚,缅甸北部高原唾手可得,乾隆的反应却让人心寒齿冷》。

六慰中的车里(西双版纳),有十二版纳,其中之一被晚清割让于法夷侵略者,并阻止傣族民众抗击法夷侵略者。车里乃是大明王朝于王朝末年,不顾贵州都有巨量土司尚未平定,西南严重不稳,与新崛起的东吁王朝数场血战稳定下来的土地。内亚史观人士却宣称清朝割让的土地,都是自己打下来的,这是何等无耻谰言耶?①

且,大明在云南分隔三宣和六慰的八关体系,最终被大清丢了四个,其中汉龙关正是乾隆时代放弃的。清缅战争,实未收寸土,且割地于缅甸矣。

有明一代,在西南领土开拓贡献,不仅在于麓川战争威震天南,更包括通过多场对土司的大规模重兵决战,摧毁了贵州的安田宋杨四大家族(安氏未彻底毁灭但基本打废),四川永宁奢氏,广西大藤峡割据势力在内的诸多西南顽固半独立政治实体,以移民使得云南汉族人口达50%以上,自此华夏才对西南大地完成了实控。削平西南诸侯,其功实明多于清矣。

▲嘉绒十八土司。大小金川:像我们这么牛的弟兄还有16个

清代改土归流时,西南的大土司已经被明朝基本削平,留下者几乎都是可以不靠武力解决的小土司。但即使如此,对付仅有几万人口(相比之下,播州杨氏拥有人口百万左右)的大小金川,即消耗白银7000余万两,前后费时三十年!清之改土归流也不彻底,未能对澜沧江外土司实施改土归流,曰“江外宜土不宜流”,大小金川也只是嘉绒十八土司中的两个(详见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从“治藏安康”,到“稳藏安康”!丁真家乡康巴为何被划入四川?》),金川的许多邻居并没有被清朝解决。改土归流之大业最终完成,是在清朝覆灭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贵州四大家族,分割黔地,被大明次第削平

另外,明朝也是有东北和西藏的。

《永宁寺碑记》记:“永乐九年春(1411),特遣内官亦失哈等率官军一千余人,巨船二十五艘,复至其国,开设奴儿干都司。”

永乐至宣德年间,屡次遣宦官亦失哈为钦差,至外东北巡视努尔干都司。永乐十一年(1413年)亦失哈第三次巡视时,于奴儿干城修建永宁寺。宣德七年(1432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亦失哈第九次和第十次巡视奴尔干都司,修复被当地土人摧毁的永宁寺,又立宣德碑,刻《重建永宁寺记》碑文,并宣谕土人,此后永宁寺再未被当地人破坏,即使到了清代,永宁寺因年久失修而自行坍圮。

▲瑷珲历史陈列馆里的永宁寺复原图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倭国图谋外东北,倭人间宫林藏受命至奴儿干故地勘察,于永宁寺遗址见“众夷至此处时,将携带之米粟、草籽等撒于河中,对石碑遥拜”,当地野人女真对永宁寺碑敬若神明。后沙俄夺取外东北,抢走永宁寺碑。

大明对于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也一直维持着有效的控制。一者,明王朝所颁发敕书,于贸易有着关键作用,体现出政治和经济的控制。

其二,明朝也重视对各部女真的军事控制,譬若建州女真领袖李满住、董山不忠于明,就遭到成化犁庭的致命打击,悬首藁街。后王杲反明,又被李成梁平定。忠诚者,大明即封官许职,纳入大明军队体系当中,如同大汉属国胡骑,大唐城傍兵一般。

明朝还广泛地兴建了驿站道路系统,深入东北腹地以控扼女真。如著名的松花江船厂,即大明东北交通体系中的枢纽。而明朝在西藏,同样建立了完善的驿站交通体系。

西藏有个典型特点就是地形高峻,不容易驻军占领。自元以来,中原王朝控制西藏的关键仍是依靠输入物资,通过赏赐和贸易对西藏进行财政补贴,也就是所谓的“惠惠”。

大明惠藏实在不含糊,像正德皇帝就极为重视西藏喇嘛,明朝多次召见西藏喇嘛入朝讲经,这可不是胡乱撒币,而是为了对西藏施加影响力。

▲《藏尼条约》原件照片

清末民国时在西藏无有驻军,而西藏仍不鸟英国人的撺掇,正是因为经济上依赖内地(我大清一朝,在西藏既无编户齐民,也无流官,仅仅象征性有个驻藏大臣,乾隆末期才名义确定驻藏大臣高于达赖班禅的地位。

乾隆之后很长时间清朝在西藏没有驻军,太平天国战争期间1855年藏尼战争尼泊尔侵入西藏,1888年第一次藏英战争、1904年第二次藏英战争英印政府侵入西藏,皆是西藏土军在抵抗,没有看到一个清朝驻军,驻藏大臣还给藏军拖后腿,向英国出卖西藏利益。藏尼条约签订后,尼泊尔在西藏倒是有了驻军。

且,我大明在西藏可不是完全没有驻军。大明王朝扶持的丽江木氏土司兵在西藏昌都有兵马驻守。倘若这不算明朝的兵,那大元帝国调到杭州镇压义军,与张士诚激战的杨完者所部苗族土司兵,大约也属于某苗族大公国援助大元的兵马了。

▲明代官方茶马贸易使用的金牌信符

明政府又利用西番人民对于茶叶的依赖,控制茶叶,使西番受制于中央王朝的“以茶驭番”政策。譬如万历初年湟中三捷时,大明就调青海藏兵助战,最终击败湟中蒙古,收复青海地区。

有明一代,武装使团也屡次深入青藏高原,巡视赏赐,宣示主权。

《明史·侯显传》:宣德二年二月复使显赐诸番,遍历乌斯藏、必力工瓦、灵藏、思达藏诸国而还。途遇寇劫,督将士力战,多所斩获。还朝,录功升赏者四百六十余人。

明宣宗一朝,宦官侯显遍历藏地,赏赐诸藏,击溃了不服明朝的地方武装势力,昭示统治威能。

西藏地面大小宗教首领,由明政府承认委任。大明王朝对西藏采取“有而不治,多封众建”的管理方式,一面建立卫所体系,令西藏土著势力广修驿站道路沟通藏区、内地,又对藏传佛教各派分而治之,设三大法王、五大教王体系,往往封西藏有力宗教首领为国师,召至明京城讲经,予以尊崇。

由此说来,怎么能说明朝没有西藏呢?明朝在崇祯年间,动荡四起,才因为和硕特蒙古的侵略丢掉了西藏。但清朝刚刚建立,和硕特政权就因为西藏茶叶不能自给与希图赏赐,和清王朝建立紧密联系,其后才有准噶尔入侵西藏灭和硕特汗国,引发“驱准保藏”,则即使没有准噶尔入侵,由于元明留下来的基础,通过和平手段将和硕特纳入版图是完全可能的。

实际上雍正朝平定青海和硕特,就是青海和硕特先以和平手段被名义纳入版图在先,再发起叛乱被雍正平定在后。和硕特叛乱时,并不是所有青海和硕特蒙古人都参与叛乱,相当一部分都是支持清朝的。总而言之,明朝对西藏的管理和影响,是给清朝打下很重要基础的。

如此一来,明朝的开疆拓土成就,不是很可观吗?更不必说武德充沛无比的汉唐了,怎么说汉人没有扩张精神呢?

总结

扩张这事总是前进两步,退一步,螺旋上升的,上升的过程中将华夏边缘地带的那些半独立政治实体像锉刀一样慢慢磨平,从羁縻到实控,最终实现永为中国之地,消除一切不稳定因素,哪有一蹴而就的道理呢?所以,汉唐明皆为我华夏开疆拓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比起来,清朝的开疆拓土成就则不宜过于称美了。

参考资料:

①法国侵略者依仗洋枪洋炮武力,于1895年7月19日,派兵侵略强占了勐乌、乌德等地。法国侵略军大张旗鼓施放排枪三次,以庆侵占成功搞定。当地男女老幼,哭声震天。闻知12版纳之一的勐乌(包括勐乌、乌德两勐)国土割让法国,自己原有的12版纳只剩下了11版纳,(傣王)车里军民宣慰使刀承恩率员前往争夺,途中被官方阻拦,痛哭而归。

法国军队进入勐乌、乌德,受到当地群众的顽强抵抗。尚勇、勐腊、勐捧、易武各勐百姓奋起保土护界,支持乌德土司召宛纳哈联合勐乌土司向法军武装抗争。傣族乌德土司召宛纳哈联系汉族李华庭、陈玉成等人密商反抗事宜,不幸事泄被捕,惨遭镇压。傣族民众在法国侵略军将乌德土司召宛纳哈押解转移途中,进行了英勇拦截,打死了押解的法国军官,解救出了乌德土司召宛纳哈。

可在双方血战中,乌德土司召宛纳哈最终身负重伤,于途中牺牲。此后,法军恼羞成怒,在占领的勐乌、乌德大肆烧杀,残酷镇压民众。在长达十年之久的抵抗中,许多傣汉人民一方面难以安身,一方面不愿做亡国奴,纷纷含着热泪,从勐乌、乌德迁走,迁到云南省的勐腊县。

就这样,美丽的西双版纳残缺了,12版纳之一的勐乌、乌德成为了祖国之痛,成为了如今邻国老挝的国土。

②《赐姓始末》:熊文灿抚闽,值大旱,民饥,上下无策,文灿向芝龙谋之,芝龙曰:公第听某所为,文灿曰诺。乃招饥民数万人,人给银三两,三人给牛一头,用海舶载至台湾,令其芟舍,开垦荒土为田,厥田惟上上,秋成所获,倍于中土,其人以衣食之余,纳租郑氏。后为红夷所夺。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曲墨封,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