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穷人翻身做主人,过上好日子,是毛主席一生的追求。共同富裕这个词,最早也是毛主席提出来的。不过,那个年代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步子迈得太大了,违背了历史规律和经济规律,反而事与愿违。

那段历史也需要公正评价,不能全盘抹杀,毛主席的基本思路、核心原则,对现如今还是有正面借鉴意义的。如果他的步子慢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让穷人过上好日子,是青年毛泽东的志向,也是共同富裕的雏形

回顾了一些毛主席的相关文章,发现,其实“共同富裕”的概念,毛主席早就心心念念,并为之探索、奋斗了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当然不叫共同富裕。能想到共同富裕,绝对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的。

毛主席小时候家境还算可以,他曾经开玩笑地说,自己的出身是富农。但是,在韶山冲的时候,小毛泽东就见不得穷人受苦。长沙闹粮荒,穷苦人抢了毛家的粮食,小毛泽东不但不恨,反而暗地里支持穷人的行为。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立下了一个朴素的理想,就是要让天下劳苦大众,不再受欺压盘剥,能共同富裕,过上“甜日子”。

很显然,青年毛泽东生活的那个年代,根本无法谈及共同富裕。怎么办?一开始,毛泽东是想通过教育,广开民智,改良国家。青年毛泽东曾经发出“大同者,吾人之鹄也”的感慨,也曾经大声疾呼“要消灭贫困”。这当然不是为那些日子过得很甜的人发声,而是为沉浸在苦海中的底层群众发声。

结果,改良主义行不通,最终不得不选择“砸烂这个不公平的旧世界”。毛主席也转而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蒋介石逼出来的”。

1949年,新中国历经苦难终于诞生,这就为毛主席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奠定了国家基础。

建国后,毛主席明确提出共同富裕,这是他老人家的初心

建国后,毛主席就着手开始他的实践,试着为广大人民群众去开创一条共同富裕的路子。大的方向,就是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具体的措施,是想通过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先完成农业人口的脱贫致富,再发展其它领域,逐步提升国民生活水平。

说句客观的,在理论上,这是毛主席的独创,是具有前瞻性的伟大创举,是后来的失败也不能抹杀的悲壮探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共同富裕的提法,最早要追溯到1953年。1953年12月,中央发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定》,毫无疑问,这个决定一定是经毛主席提出并审核的。这一年,“共同富裕”第一次被写入中央文件。

“为着进一步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

1955 年,毛主席又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再次论述共同富裕——

“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

同年 10 月,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座谈会上,毛主席再次谈到共同富裕,他说:“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大家都有份”——这就是毛主席心心念念的共同富裕,是为最广大群众着想的共同富裕。

毛主席对共同富裕的实践,原则并不错,就是步子迈得太大了

实事求是地说,在实践之初,毛主席对共同富裕的思考和设计是很实际、很明确,很科学的,也是很理智的。

首先,在制度保证上,他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毛主席十分清楚,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以,要实现共同富裕,就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终其一生,毛主席都对资本主义充满警惕。

其次,在物质基础上,他当然知道必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毛主席说“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毛主席当然知道,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他就是要让广大农民都富起来。

所以,贫穷不是毛时代的追求,而是毛时代的桎梏。

他说: 我们还是一个农业国。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因此,我们必须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

他还说,只有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借以达到大规模地出产各种工业和农业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着的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发展生产,是毛主席从未想过放松的事儿,哪怕在那动荡的十年间,提出的口号也是“抓革命、促生产”,抓什么都是手段,目的是促生产,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第三,在实现模式上,他推广的合作社具有科学性。现在提起合作社、人民公社,大都持全面否定的态度,其实,我们不能用现在的观点去评判当时的历史人物。即便当时是失败的,也不应该全盘否定。

看看如今的农村,凡是整体富裕起来的,大都是采取了类似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大家聚在一起,共享土地、政策、机器设备、人力、科技等生产要素,集中力量办大事,共同抵御市场风险。

这不还是合作社的高级形式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四,在实现过程上,他曾经很清醒地认识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毛主席对共同富裕,一开始的认识是比较正确的,认识到它必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有一个远大的规划。1962年1月30日,毛主席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时间。”这是一个多么清醒的认识和判断。

令人遗憾的是,毛主席在实践的后期,过于激进,过于急躁,步子迈得太大了,超越了科学规律,再加上动乱,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了。

探索过程中,毛主席最关心的就是“公平”,最警惕的就是“两极分化”

毛主席提出共同富裕,就是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不能一边富得流油,另一边穷得揭不开锅。

难道毛主席不知道单干可以激发个人的积极性,从而发家致富吗?当然清楚的很。

因为,在合作社推行之初,政府并没有采取强迫命令,而是采取科学的示范带动的方式。一些单干的人,没有参加合作社,自己先把收成搞上去了。这种现象,毛主席也是看在眼里的。

他对这种情况,专门进行了分析,指出,如此一来,一部分人从贫农变成富农,又从富农再向上发展,开始出现雇工和剥削。而那些劳动能力弱的人,则会越来越贫穷。这样就必然会带来“公平”问题和“两极分化”问题。

毛主席的分析,很快就成了事实。果然,农村有的人富得流油了,有些人却揭不开锅了。这不是共同富裕的路子,体现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所以,毛主席才对合作社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希望合作社发挥集体优势,做好发家致富的典型示范作用,逐步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不公平,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毛主席见不得穷人因不公而受苦,见不得干部搞特殊,见不得底层人被剥削,见不得资本横行霸道。他的心,始终是放在最广大劳苦大众身上的。

但是,见不得一点不公平,容不下一丝两极分化,也让毛主席在推行共同富裕上,心急如焚,操之过急,用力过猛,这才前功尽弃,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步子慢一点,探索之路也许会更稳一点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步子慢下来,才能看清脚下的沟沟坎坎,才不至于摔倒或者掉坑里。

毛主席的探索,显然超越了经济规律,太过于强调“公平”,而追求“一大二公”,反而挫伤了个人的积极性。

而改革开放之初,则走向另一极端,虽然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而实际上则是“不顾公平”。发展的速度是上去了,一部分人是先富起来了,而且富得离谱,毛主席最担心的“公平”和“两极分化”问题,也日益严重。

十八大之后,国家从上层设计开始,致力改进社会分配制度,减少两极分化,打造越来越公平的社会环境。尽管还任重道远,但令人欣喜的是,毛主席几十年前最关心的事儿,在走过一段弯路之后,又走上了正轨。

这一次,就如毛主席所愿——大家都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