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海大妈谈年轻人不愿结婚的原因,大妈说:(在上海)你看看马路上一男一女一起走的有多少?去饭店一男一女在一起吃饭的又有多少?我看到的要么是两个女的,要么是两个男的,一对恋人或者夫妻的很少。
大妈接着说:我们那代人结婚不看对方的经济条件,主要是看人品,只要你人品好,哪怕你是家徒四壁,你是身无分文,也会嫁给你。现在的人欲望一直在膨胀,什么都在攀比,物质条件要求的太高,彩礼,房啊,车啊都成为必需,关键是年轻人根本买不起房,房价已经将这代人给压垮了。
上海大妈说得不错,在80年代以前,人们结婚对物质条件的要求确实不高,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因为建国后,倡导的是“结婚不讲财”,“彩礼是封建社会的糟粕”等社会主义新风尚,所以在建国后,男女结婚,彩礼很少,少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很多地方甚至就没有彩礼一说,对房子更没有要求,年轻人即使结婚了,也是公婆哥弟妯娌一大家子住在一个院子里。
在那个年代,社会风气非常正,人们将一个人的人品看得非常重,甚至比生命都重要,偷奸耍滑的人是不受待见的,所以女人嫁人,最看重的是男方的人品。
这个可以参考下那个年代几位闻名全国的普通人: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当年的时传祥,是北京崇文区清洁队中一名普通的掏粪工人,当时是全靠人工掏粪,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时传祥不嫌臭不嫌脏,挨家挨户的给当地的居民人工掏粪扫污,因为不怕脏不怕累,表现突出,他被评为劳动模范。
还有用身体搅拌齐腰深水泥泥浆的铁人王进喜,被全国人民当作学习榜样的雷锋。
他们三位都很普通,但在当时,他们的个人事迹很快就闻名全国,并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从他们身上,就可以看出那个年代整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在那个年代人们所追求的是:正直、无私、奉献、踏实能干。
因此,在那个年代结婚,看的是人,而不是钱。
我们再来看看结婚所要求的物质条件,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很多人所承担不起的。
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人们结婚,在物质上有了一些要求,“三转一响”也就是以前人们常说的“四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开始成为结婚最希望获得的东西,虽然很多人结婚时,只有买其中的一两件。
可别小看这四样东西,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是属于“奢侈品”的,因为在70-80年代,普通人月工资不到30块钱,而一辆自行车就卖100多块钱,四件中卖得最便宜的收音机也要卖好几十块钱。
和现在对比,当年谁家里买一辆自行车不亚于现在买一辆小汽车。好在那个年代,人们结婚,没有强求要买这“四大件”,只是量力而行。
到了90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新的“四大件”: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成为结婚的新宠。
90年代,随着“一切向钱看”的思潮开始泛滥,彩礼和婚房悄然成为结婚的必需。
当然,女方会陪嫁相当金额的嫁妆,嫁妆里不仅包含有衣柜、餐桌餐椅等家具,还包括“四大件”中的家电,男方不仅要给彩礼,还要准备新房作为婚房,虽然当时结婚的花费,按照当时的收入水平不算低,大部分普通家庭还能承担的起。
从2000年开始,高额彩礼、汽车、房子成为结婚的必需,年轻人的结婚观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从2000年开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偏激的鸡汤充斥着网络。
坊间出现了很多自私、偏激的认知和声音。
有人说:将女儿养大,供她上大学,多要点彩礼作为给女方父母的补偿是应该的;有人说:女方要彩礼是婚姻的保障;有人说:要彩礼就是要男方的态度;有人说:鸟儿还知道下蛋前,要搭个窝,结婚不买房能行吗?还有人说:不给彩礼,不买房,就是白捡;还有人说:男人只要有钱,什么样的女人不能找?
这些鸡汤无疑推波助澜了“一切向钱看”、“没钱就甭结婚”、“女人嫁人就嫁有钱人”的不良社会风气。
又加上适龄的男孩子比女孩子多几千万,“一家有女百家求”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彩礼也随之“水涨船高”,索要数十万的高价彩礼现象是屡见报端,甚至还出现打着结婚的幌子,骗取彩礼的丑恶现象。
结婚要求必须得买房,有的女孩子要求在房本上得加自己的名字,美其名曰“给自己一个结婚的保障”。加之房价从2012开始逐年上涨,涨到让普通人需要两代人四个钱包,甚至六个人的钱包才能买的起。
不仅如此,未婚同居现象的泛滥,婚内出轨现象的频发,离婚率居高不下,都在逐渐消磨年轻人对婚姻的可望,很大程度上使得年轻人对于结婚,持越来越谨慎的态度。
结婚观念向“一切向钱看”的转变,结婚对物质条件的过高要求,导致婚姻的不稳定因素太多,这都直接在拉低年轻人对结婚的意愿。
如何能提高结婚率,使得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想结婚愿意结婚?
首先是要降低结婚的成本,高房价、高彩礼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是急须整治现在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应该严厉惩治婚内出轨行为、婚外包养小三的行为。
如果这两个根本问题解决了,后顾之忧没了,结婚生子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还有谁不愿意结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