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网上有个非常有争议,也非常有“流量”的视频,让人看了觉得很不适。一位在抖音平台拥有近百万粉丝的女网红,在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之后赴港拍摄视频,她这次拍摄的主题就是“挑战在香港一天只说普通话会不会被歧视”。

其实不用看她这个影片的具体内容,只看到这个主题大家也应该能猜到会是什么结果。当一个人先入为主,带着这样的目的去拍摄视频的时候,那么就算说者无心,听者也会有意。

果然在她短短一天的行程中就遭遇了三次“歧视”。

比如其中一个片段是入住酒店,她在入住酒店之前事先请广东朋友以广东话联络酒店,提前问到按金为500港币。但当她以普通话办理入住手续时,则被告知是每晚500港币,入住需要交至少两天的钱,这让她感受到了“歧视”,最后入住两天的她被收取1000港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一个就是在餐厅用餐时给电脑充电被拒绝。

最后一个是在鞋店买鞋,被售货员要求把试穿过的鞋子放回原处。

这段视频发出之后,引来了两方论战,香港媒体就进行了逐条反驳,大意是之所以会让这位女网红感觉被歧视,主要是双方沟通不畅,另外有些香港基层的服务人员确实服务意识不佳,不仅仅针对讲普通话的大陆人士。

关于她个人的遭遇是否真的被歧视,我在这里并不想展开讨论了。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香港确实存在“歧视”大陆人的情况,或者说是在对大陆人时有着莫名的优越感。

在这里我们也都不用装“外宾”了,这件事在大家心里应该都有一杆秤。

在大陆自由行还没有开通的时候,大部分大陆人只能通过影视剧来了解香港,那时香港的影视剧中就经常出现对大陆人的调侃甚至歧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0年TVB播出电视剧《阿灿正传》,由廖伟雄饰演一位名叫“阿灿”的大陆来港青年,这位阿灿在香港人看来有点憨傻,没见过什么世面,闹出了不少笑话。

此后十几年,阿灿就成为了香港人对大陆人的特定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九十年代香港经济腾飞,而大陆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两地的经济差距巨大。当时香港大东电报局曾有一个广告,一名西装笔挺的成功男士,以权威的姿态向观众解说:“香港充满朝气、欣欣向荣,以国际金融中心的身份,把东西方的信息汇聚集散。”

也因此,香港人人如广告片中的成功男士一般,滋生出盲目自大的优越感,尤其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大陆人面前,这种优越感就会成倍放大,阿灿、灿哥、灿妹等嘲笑性用语,构成了这一时期香港人对内地人的刻板印象与认识。

不过风水轮流转,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让许多香港人选择北上“淘金”,由于这些香港人并不熟悉大陆的生活习惯和文化,面对大陆的变化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闹出了不少笑话,他们开始被人称为“港灿”。

2003年7月,为了挽救香港经济,开通了港澳自由行,给香港输送大陆游客,这也开启了大陆人与香港大规模的接触交流,从此香港再也不仅仅是电影里的东方之珠,而是可以自由前往的购物天堂。

当时有人是担心的,对港府高层说:“你好好考虑清楚了,我们不是不愿帮香港,只是担心我们这边门一打开是关不上的。日后那么多内地游客去香港有可能引起逾期居留及治安等问题,香港承受得了吗?”

现在回看这近20年的自由行历史,如果站在大陆人这边看,我们这么多游客去香港消费,是在帮助香港经济,是给香港送钱,香港应该把我们奉为上宾。

确实很多香港商家也是这么做的,在大陆人士的购买能力越来越强之后,很多香港门店对讲普通话的顾客非常热情,而那些讲粤语的本土顾客反而感觉遭到了冷落。

但在香港商家之外,还有一部分香港人对于大陆游客并没有表示欢迎。他们将香港的物价上涨、奶粉抢购、老店倒闭等等都归罪了大陆游客,其实这就是找了个替罪羊。

一个城市如果出现了这些问题,最应该承担责任的就是政府规划管理不力,最不该怪的就是来送钱消费的外地游客。这个道理应该很好懂吧?

这么好懂的道理,却很少有香港媒体出来给大家普及,更有一些香港媒体为了博取流量,对负面事件添油加醋,挑动港人对大陆游客的不满情绪,而大陆这边的媒体,对于香港的报道风向也在悄悄转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97之后,大陆媒体对于香港报道有过一段甜蜜期,为了宣传回归之后香港的欣欣向荣,总是报道香港光鲜和正面的新闻,但是在最近十年,对于大陆游客在香港受到区别对待、香港高房价之下逼仄的居住条件、香港资本垄断的危害等等,这些负面新闻似乎成为了主流。

这就是内地和香港在文化差异下,双方难以消除的隔阂。

一国两制是具有大智慧的创举,为了安定港人的心,为了香港的繁荣稳定,“50年不变,50年后不必变”,保持了香港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两种社会制度,自然就会造就有差异的文化。不要说香港和内地,就是内地各个城市之间,也会因为历史文化的不同,造成彼此间的误解和“歧视”,莫名其妙的“优越感”。

社会心理学里有一个概念叫“内群体偏好”,意思是说,如果我是A群体的一员,那么本能地就会把A群体看得好一些。因为我属于A群体,相应的我也很好。事实上,这样的误解是有些道理的。你看,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为了提高效率节约资源,大多数时候不会把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加工,只是选取部分信息,而这部分的信息就包括了他属于哪个群体。比如我们倾向于认为东北人豪爽,喝酒都是对瓶吹,但其实那只是传说中的东北人。

文明社会和落后社会的差距,其中之一就是看谁能够跳出这种“内群体偏好”,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外来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香港过去有过自大的时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陆在经济上与香港差距越来越小,在经济上的优越感已然消散。而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隔阂,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港人可以客观对待,这些年来歧视大陆人的情况也越来越少。至少我经常去香港,从来没有因为讲普通话而遭到歧视。

大陆需要香港这个“国际金融中心”作为特区,而香港更需要大陆广阔的市场和支持。大家都是中国人,没有高低之分,相互歧视只会让外人看笑话,更不能为了哗众取宠,刻意夸大对方的负面,不利于民族团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