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个中国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去年12月至今年春节前,这一波据称感染80%以上中国人的新冠疫情过去后,很少听说周围人还在感染新冠,新冠病毒似乎跑路了。

有些人甚至产生了这样的错觉:会不会又像2003年的SARS那样,新冠病毒从此就消失了呢?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

SARS病毒是如何消失的,谁也说不清楚,但指望新冠病毒同样消失,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人类传染病历史上像SARS这样的情况绝无仅有,可望而不可求也。

但新冠感染的消息确实越来越少了,这是个事实。

那么问题来了:新冠病毒去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1月8日,新冠感染从法定传染病的甲类管理调整为乙类管理,这是新冠从我们视野中消失的决定性因素。

这个重大调整,意味着对新冠感染的各种投入大幅度减少。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1月底发布的报告,全国的核酸检测量从去年12月9日的1.5亿人次骤降为今年1月23日的28万人次;抗原检测结果提交量从189万份/日降为10.5万份/日。核酸和抗原的检测量都呈现了断崖式的锐减。

新冠作为一种症状和流感、普通感冒难以区分的呼吸道传染病,如果没有病原学诊断,根本无法确诊。就算周围有人感染了新冠,症状非常典型,但不做核酸不做抗原,谁能够拍胸脯说自己是新冠呢?

从心理上讲,大家也已经受够了:是新冠能怎样,不是新冠又怎样?大多数人不就这样挨过来了么?有点发热、咳嗽症状,管它到底是什么,熬一熬就过去了。谁愿意花钱折腾去测核酸和抗原呢?

缺少病原学检测,就无法诊断新冠感染,这是新冠病毒“消失”的关键原因。

其次,经过一波感染高峰后,自然会有一个疫情低谷,这是另一个不那么关键的原因。

新冠作为甲类传染病管理时,全部病例都经病原学诊断确诊公布,漏报的极少。现在一波高峰过后,发病数本来就很低了,再加上不可能每个病例都主动去检测,所以还要在发病数上打个大折扣(我估计至少漏报90%以上)才能报告上来,所以大家能感知到的病例就更少了。

幸好,中国已经建立了流感监测网络,新冠的真实发病情况得以一窥。

根据北京市对流感样病例的采样监测数据,2023年第4周(1月23日至29日),北京共采集、检测流感样病例呼吸道标本453件,其中新冠病毒核酸阳性23件,阳性率5.1%(前一周为11.6%)。

流感监测点采集的同一份鼻咽拭子标本,可以同时进行流感或新冠的病原学检测,实现这两种传染病的精确诊断。如果还有其他重点关注的呼吸道传染病,完全可以搭车流感监测网络,实现最小成本的高质量监测。

过去3年,对于把新冠与流感做全方位比较,有不少网友耿耿于怀。他们认为把新冠叫作大号流感是大大低估了新冠,但是没想到最后两者还是走到了一起啊。

如果没有流感监测网络,那为了监测新冠,就要新建一套新冠样疾病监测网络。这投入就太大了,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建成的。所以,新冠病毒应该感谢流感病毒前辈的贡献,否则很可能找不到存在感啊。

国家流感中心的王大燕于2018年流感大流行100周年之际发文《中国流感监测网络的发展与展望》介绍:

中国开展流感监测已有60年,最近10年流感监测网络得以飞跃发展,规模显著扩大,监测内容和范围不断完善,监测质量迅速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大燕

流感监测网络的实验室位于各级疾控中心,哨点医院包括综合性医院和儿童医院。每个哨点医院除了每周报告流感活动情况,还每周采集标本送往对应的网络实验室,实时开展流感病毒监测。

截止2018年,中国流感监测网络一共有408家网络实验室和554家哨点医院,是全球最大的流感监测网络。

这个全球最大的流感监测网络,在中国的医院里占比几何?

根据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有医院36570个,其中三级医院3275个,二级医院10848个,一级医院12649个,未定级医院9798个。流感监测网络的554家哨点医院,占中国三级医院的17%,占全部医院的1.5%。

可以看到,流感监测网络能上报的流感或新冠病例,只是感染者里的一小部分。

监测网络以外的医院,如果缺乏实验室诊断条件,大概率会漏报。即便要报告传染病,在缺乏病原学诊断的情况下,也很可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地将流感样病例报告为流感,而不是新冠感染。何况,新冠感染是乙类传染病,流感是丙类传染病,如果非要报一个,肯定是两病相权取其轻啊。

所以,从新冠监测所依托的网络来看,将来即便还有N波疫情,能上报的新冠确诊病例数也是有限的,大概率就是流感漏报多少,新冠也漏报多少。

中国疾控中心去年发布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里,有一个基于全国流感监测和死因监测数据的线性回归模型估计显示:

2010至2014的5个流感流行季,全国平均每年有8.8万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占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8.2%。

年均88000例流感相关呼吸系统疾病超额死亡,这是模型估计数。实际这5年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里报告的流感死亡数(按月累计全年)少得难以置信,分别只有9例、3例、11例、18例和46例。作为一种丙类传染病,流感疫情和疾病负担的漏报有多么严重。

乐观地展望,也许作为乙类传染病的新冠纳入流感监测网络后,可以提升流感监测的敏感性,让决策层和公众对防控流感和接种流感疫苗更加重视。

但也存在另一种可能性,就是新冠监测的敏感性被流感监测网络的惯性拉低了,其结果就是公布的新冠疫情数据远远少于大家朋友圈感知到的病例数。当然,如果没有病原学检测,感知到的病例数也不准,万一是流感或普通感冒呢?

最后,也许新冠来了N波,但都是波澜不惊,顶多有点小浪花。也许,本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