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香文化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 光是古代留下的香方就有上千个 。 而在香事文化中,香炉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进入当代社会后 , 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改变了焚香的方式, 大多数人更愿意点上一个香薰蜡烛快速便捷地获得香味 , 香炉于现代中国人似乎变成了一个过时的玩意儿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截自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图片截自电视剧《梦华录》

宋人在《梦粱录》中提到:焚香、点茶、插花、挂画为四大闲事。想要体验风雅的国式生活,与香有关的陈设就必须要讲究起来,时尚圈里的各个品牌和潮流艺术家们都开始带头做香炉设计。从古人十雅到当代人的时髦生活方式,传统文化下的香炉也有了新的面貌。

(明) 周臣 《香山九老图》(局部)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作为高雅焚香的重要道具——香炉在新的生活方式和家居风格中,应该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风貌呢?我们邀请到了几位做传统香炉的匠人老师,从香炉传承人的角度聊一聊香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人文化下的焚香雅事

自古以来,焚香与修身、祭祀相关。因此,伴随着香文化的历史,香炉也已有了千余年的发展。从新石器时代用于祭祀的“礼器”开始演变,我国古代香文化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是汉代,陶质博山炉在普通人的墓葬中频频出现,青铜博山炉在汉代各大墓中也屡见不鲜,说明当时各种材质的熏炉已经在汉代的香事活动中普及开来。

第二个香文化的高峰是唐宋时代,不仅瓷质香具普遍流行,金银香具也大行其道,香事已成为古代上层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南宋)李嵩《焚香听阮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确切地说,中国的焚香因文人雅士推动而发展壮大,在古人的生活中,香炉更是文人雅士必不可少的陈设用品。唐宋时期文人文化的蓬勃也让香具的材质、器具的类型开始变得多元,香筯瓶、香盒、香匙筯等初步形成。尤其是宋代,老百姓用香变得非常普遍,不光是用香炉焚香,老百姓还会制成香囊挂在身上携带或是用香来薰衣。这一点我们在很多书画作品中也能看到。

(明)杜堇《十八学士图屏》(局部)

古画中的“炉瓶三事”

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香器具文物,大多是在明清时期盛行,并且延续至今的香事器具三件套,它们便是明代奠定中国焚香形式之正统的“炉瓶三事”:香炉、香盒、香筯瓶(瓶内置香匙筯)。其中香匙,就是汤匙的凹形匙改变为扁平状的铲形,而名称延用了“匙”字。而箸,就是筷子,亦称香筯。在《红楼梦》中的第五十三回中也写道:“这里贾母花厅上摆了十来席酒。每席旁边设一几,几上设炉瓶三事,焚着御赐百合宫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用 炉瓶三事 ,图片来源于公众号“青拙炉舍”

(清) 白玉炉、瓶、盒三事,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

简单来说,“炉瓶三事”就是香道中对于固定的一套香具组合的叫法。香炉用以燃香,香盒贮香丸、香饼、香木,箸瓶盛放香匙、香箸。

(清)孙温《全本红楼梦》第53回插图

由于宋、明两代人文对香事之热衷更胜前朝,书房雅室内的香事及炉瓶三事物件需求量增加,许多文人雅士也会参与到香炉具的设计制作中,这也诞生了丰富多彩的香事器具。炉瓶不仅仅是焚香必备的用具,也是书斋、厅堂等居室内的一种陈设,更是文人雅士的日常雅好和皇室官家的庙堂礼仪之器。

(明)青玉甪端熏炉,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而明代早期开始,随着线香的不断发展,历经千年的香炉、香盒、香瓶、香匙、香筯等传统香事,在清代后期渐渐淹没在历史的变迁中。在当代文人书斋中大多仅剩香炉了。甚至当代人已经习惯于简单快速地点燃线香插在香插或炉盘内,几秒就完成了焚香的过程,连香炉都不普遍了。

(清)《梦楼抚琴图》轴(局部)王肇基绘,绢本,设色,纵54厘米,横26.4厘米。图片来源于故宫博物院官网

焚什么香、用什么香炉,在古代都是非常讲究的。比如,打香篆的香炉一定是扁的、敞口的。如果要用沉香块隔火薰香,香炉一定是炉膛比较深的,像一个布袋子一样方便加香炭。我想起青拙炉舍主理人杨成在采访中所说的:“香跟器物是不可分的。很多人开始关注香是因为味道。当越来越深入了解后,你就会发现,香和器物只有在一起研究、一起玩,你才会真正体会到中国传统香文化的魅力。

本文所采访到的香炉匠人,不仅有着对传统文化深沉的热爱,也是传统香炉的传承人。别看这件事很传统,他们却都是坚持在传统领域里的80后年轻人。

做传统香炉的当代匠人

杨成从大学起便在景德镇成立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室,在一次实习期间,杨成接触到了给杭州灵隐寺做文创礼品的机会。寺庙的焚香点燃了杨成和香炉的缘分,陶瓷工作室的主要设计与产品制作也在这期间逐渐有了新的规划:香器具的研发。

青拙炉舍 博山炉,“ 此款原型出自北宋画家张激的《白莲社图卷》,但在两宋时期未见过瓷器实物。他们试着用同时期的吊脚盘作为炉体,结合汉代博山炉盖,改款高度,整体做扁,得到了这款汉宋结合的博山炉。”——微博@紫府青童

从现在流行的香薰蜡烛、精油等产品中,我们能看到当代人对于味道是有很大需求的。“现在人们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在短暂的时间里焚个香,让自己有个发呆、舒缓放松的时间,也有利于人们深度思考一些问题。这是香文化里对当代人而言最实用也最有用的,香炉就是这个精神层面上的载体。”

“宗教性质的香文化和文人用香在历史发展中并不是割裂的,它是兼容并包的。焚香不仅是一种仪式,也是日常。所以,香文化是从寺庙走出来的,但是它又‘高’于寺庙。寺庙用香是一种信仰,文人雅士用香更追求精神层面上的升华,追求自身内心的一种祈愿。”杨成说道。

青拙炉舍出品宋式盒薰

从2010年成立工作室至今,杨成在香器具领域已经做了13年。“我的师傅(吴清)是中国香学的泰斗,每次去拜访他的时候都可以看到一些老师自己收藏的老式炉具,这对于我们做香炉的器形设计有很大的帮助,我因此对于各个朝代中国传统文人香事里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香器具都有一定的接触跟了解。”

青拙炉舍出品宋式高足回纹鼎式炉

在杨成看来,创作香器具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先从文物、历史中学习。那么怎么从清末期逐渐消失的香文化中找到当代的传承呢?“17年前国内的市场对香文化的了解还停留在礼佛等祭祀用香上,文人生活中的香事文化是很多人不了解的。当时国内已经有一小部分人开始热衷于香文化的研究,从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所保留的民俗中逐渐找寻和还原中国古代香文化。逐渐地通过文物学习、历史探究,掌握了各个历史阶段的香炉演变过程。”

青拙炉舍出品缠枝莲错金银三足炉,原型出自明代宣德炉造型

一开始,杨成花了很长的时间复刻、还原古代的香器具,通过复刻出来的器具更直观地了解古代香炉的制作是一个什么样的工序、方式,造型的线条上又为什么要做成那样。“我们在制作的过程当中能学到很多。慢慢地对一些老的、传统的器具就会有自己的理解跟认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加入自己的想法,是删减元素还是增加线条,结合当下的审美做成属于当下的产品。”

青拙炉舍出品矾红万花香炉,造型取自明代宣德炉

巧生炉的品牌主理人陈冠丞已是家族中第四代铜炉传承人了,从父亲手里接过棒后,陈冠丞就开始思考用自己的方式复兴铜炉。

“从小我们就是以厂为家的,‘巧生炉’这个品牌是我长大后和父亲一起成立的,品牌延续了父亲的名字。我父亲这一代做了很多溯源、仿古宣德炉的铜炉作品,而我更希望能推陈出新,在明清铜炉的基础上做出更贴近当代审美的香炉。”

巧生炉出品履冰室五德炉,图片来源于微博@钱文忠

人们喜爱铜香炉,并不只在于美观,还在于它的实用性。生活中的琐碎,如熏衣、熏被、暖手、摆设等等,一尊香炉足以包揽。“香行业的门槛相对来说比较高,铜炉在古玩上被称为杂项,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器物,匠人要懂篆刻、器形、考古等,所以它的诞生一定是有灵魂的,就像一件好的手工艺品一定是注入匠人的文化底蕴、学识、人品等所有的一切,匠人必须要博学,才能创新,让作品富有生命力。

巧生炉出品铜炉,图片来源于苏州巧生炉博物馆

陈冠丞在采访中说自己亲身体验了近几年中国香道兴起,很多人通过玩香开始了解到香事器具。“一般来说,铜炉的材质在香炉中特别一些,巧生炉作为铜炉的带头品牌,一直在不断地做推广,但我们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2013年我们才成立了自己的博物馆——苏州巧生炉博物馆,向大众介绍铜炉。博物馆一直是我们家族多年的一个梦想,几十年的创作留下的精品都在这个博物馆中展出,凝聚了我们家族对铜炉多年的心血。”

巧生炉出品

博物馆的成立在铜炉的推广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博物馆对外的免费开放也让很多购买铜炉的消费者、香文化爱好者主动走近这项手工艺。

“很多炉友在买我们的香炉时,已经不再是因为喜欢香文化而去买炉了,而是把香炉当作一个独立的作品来喜欢,可以是作为摆件用来装饰空间,也可以是作为艺术品来观赏。大家开始对香炉有了更新的理解,这是我很欣慰能看到的。”

守护传统 也要拥抱创新

在杨成和陈冠丞这样年轻一代的香炉匠人手中 , 由传统文化的土壤所培育出的香炉不仅有古代文人的气质 , 更是传承与创新的代表 。 大家可能没想到 , 在传统之上的香炉创新获得了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喜欢 , 甚至还有 90 后、 00 后的年轻人因为爱上香文化而开始购买香炉产品 。

“早期香文化开始兴起的时候,用户还都是年长一些的男性群体,尤其是购买香炉的消费者,大多是年龄在35岁到60岁之间的,这部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有自己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后来,青拙炉舍开设了小红书、抖音平台,才发现香炉的受众群在近几年之间变得越来越年轻,甚至女性消费者越来越多。”杨成告诉我们。

3ge3 project与艺术家Kim Laughton合作的Phantom Cat虎头陶瓷香炉,图片来源于微博@3ge3project

据二位的介绍,现在国内的香器具产品可以大概分为两大流派:纯新派、传统派。纯新派指的就是一些更年轻的陶艺家、大学生、设计师等,把香炉融入到当代潮流中,在造型上更像一个手办或是陈列摆件。例如3ge3 project与艺术家Kim Laughton合作的Phantom Cat虎头陶瓷香炉、YEENJOY STUDIO融合街头潮流的香炉等,都完全颠覆了传统香炉的形制与造型。

Yeenjoy Studio与Ed Hardy携手为中国农历虎年推出的陶瓷香炉,图片来源于微博 @Yeenjoystudio

而杨成和陈冠丞便属于传统一派,以中国传统香事文化为主要方向,还原传统的香事器具的样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扬。传统香炉怎么创新?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传)(宋)《维摩演教图》李公麟,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例如青拙炉舍的产品中,就对宋朝时期景德镇湖田窑的狮熏炉的风格做了重新设计。杨成介绍说:“传统香炉在风格上比较俏皮,很有趣味,但是我们要在宋代的器形上保留住狮子的趣味感,再在狮子的面部表情或者身体上增加一些细节。我们既需要让大家认知到这是宋代风格的东西,又要让大家能接受这是一个当下的产品。中国传统文人在生活当中怎么用香、怎么跟香炉产生呼应,当代的我们应该怎么去研习它、把它推广出去,我觉得传统香事文化的传播应该有先后顺序。”

青拙炉舍出品狮熏炉

巧生炉的产品则有很多从当下人们生活中的元素产生的新设计,陈冠丞为我们举例:“从仿古铜炉到现在所做的全新的铜炉设计,我们在延续传统香炉的同时也在器形、细节上做了变化,并且很多作品是来源于我们当代的生活细节的。比如我们有一个铜炉是以花盆为灵感,叫‘姑苏六景亭式熏炉’,它是由花瓶组成6个面,每个面都是苏州园林的一个景色,这种设计在传统的铜炉中是没有的。”

巧生炉出品姑苏六景亭式熏炉

对于现在很多艺术家、设计师跨界来做香炉设计这一点,陈冠丞的看法是很正面的,“我们从小接触香炉的匠人对传统器形比较熟悉,但是也由于多年传统文化的熏陶,我们无法完全脱离‘传统’二字,跨界来的艺术家们在作品上更具有天马行空的创造力,这一点对于整个香炉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也是推动整个行业继续发展的动力。”

香是香文化的中心,也只是了解香文化的基础。在慢慢接触传统香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能看到香器具从青铜器演化过来的悠长历史,而存在于香事文化长河中,最能直观体现香文化历史演变的便是香事器具,它一丝一毫的变化都是历史的见证。

琉璃、木头、陶瓷、铜等等,这些各式材质承载了香文化的火苗。无论是出于对香的喜爱,还是出于对香器具的欣赏,香炉让大众有了更多接触香文化的可能。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 封面、首图来源于巧生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