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你,在三国的历史中,哪些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可能你会举出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大战役,也可能会说是曹丕篡汉、卧龙归天,这些确实都是非常有分量的事情。但是,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促使最后三分归一统的大事件,却相对少有人提起,这就是发生在曹魏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讲高平陵之变,还要从十年前的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驾崩说起。

说起来,曹操戎马一生,算是死人堆里砍出来的,但是寿命却不短(六十六岁),生育能力还极强(光儿子就二十五个)。可惜他的儿子们享受了和平和良好的物质生活后,却既活不过父亲也生不过父亲:曹丕只活了四十岁,留下了九个儿子。等到了曹操的孙子辈,寿数和儿子数进一步下降:曹叡死的时候还不到三十六岁,膝下一个儿子都没有,只能过继了叔父曹彰的两个孙子当儿子,其中一个就是后来被立为皇帝的曹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初三年正月,曹叡病危,临死前不久立曹芳为太子,随后便完成继位仪式,正式登基为帝。按遗诏的终极版本,以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之所以说是“终极版”,是因为曹叡在临终前曾被人抓着手改过遗诏。按曹叡的本来意思,是想让自己的叔父曹宇、曹休之子曹肇、曹操养子秦朗、曹真之子曹爽等宗室大臣共同辅政。遗诏都已经拟好了,却被曹叡的宠臣孙资和刘放给截住了。他们既担心曹宇等人掌权后会对自己不利,又收受了司马懿的好处,于是趁着曹叡重病缠身、意识模糊的时候,抓着曹叡的手将辅政大臣改成了司马懿,为了安抚宗室,又加了一个最菜的曹爽。

论能力和与曹氏皇族的关系,曹爽肯定是最差的一个;但这不妨碍曹爽揽权和排挤别人。作为曹叡生前钦定的顾命大臣之一,曹爽对孙资、刘放等人篡改诏书的行为并没有任何感谢,反而刚一上台就把他俩从握有实权的中书省调任无任何实权的光禄大夫。孙、刘二人以为自己的行为能获得曹爽的感激,不想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拾完了孙资、刘放以后,曹爽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底。身为握有最高权力的大将军,曹爽自然是不愿意把手里的权力和别人分享的。因此,当年和他一起被指定为顾命大臣的曹宇等人依然无缘起复,自己的两个弟弟却都被委以重任,至于已经年过六旬的司马懿,那就更是只能靠边站了。

当然,曹爽也是想干点事情的,尤其是在军事上做出点成绩来。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亲率十余万大军,和自己的表弟夏侯玄一起自长安出发,进攻蜀汉。对曹爽来说,汉中就是一块唾手可得的肥肉,成都才是他的终极目标。为此,他动员了几乎整个关中地区为此次军事行动服务,各族人民、甚至家中的骡马都被征调来搞运输,史称“民夷号泣道路”。

那么这次行动的效果怎么样呢?不怎么样。汉中守军虽然不满三万,却利用有利的地形死死地扼守住了曹爽前进的步伐,令魏军三个月都没能拿下兴势城,直到费祎率蜀汉主力抵达汉中。曹爽无奈撤退后,又被蜀汉军队追在身后痛击,人马物资损失大半,整个曹魏的西部国土都为之元气大损。

仗打成这个样子,国内是不满意的,而曹爽的应对策略则是进一步给自己和亲信加权,削夺其他方面势力的权力:朝中老臣如司马懿、高柔等人,都被拜以三公,看起来是更加位高权重,实际上却是几乎无法参与朝政;对宗室大臣,曹爽也坚持了曹丕以来一直压制皇室成员的政策,甚至连曹叡的另一个养子秦王都在他执政期间神秘死亡。这样平等地得罪各方面势力,曹爽就真的离自己的死期不远了。

在曹爽外出打仗、回朝搞事的过程中,有一个人一直在旁边冷眼旁观。按理说,他是最有理由愤怒的,因为他就是曹叡指定的另一位辅政大臣司马懿。然而司马懿却并没有发作,而是选择了蛰伏。这一蛰伏,就是十年。当然,这十年里,司马懿也不是什么事都没干。他主要干了两件事:第一是装病,第二则是拉人。

在装病这件事上,司马懿贡献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名场面:

曹爽等人也不是对司马懿全无戒心,于是派一个即将外放到荆州的叫李胜的官员去探视司马懿。李胜见到司马懿后,司马懿磕磕巴巴地说了半天,什么“并州危险你要做好防备啊”,“有空我去并州看你啊”之类的客套话,整的李胜都忍不住了:“太傅,我是要去荆州,不是去并州啊!”司马懿说:“我知道是并州,并州嘛!我岁数大了,听不清你在说啥。”身边的婢女给司马懿端粥上来,司马懿喝了一口,洒了一身,一整个帕金森+老年痴呆的综合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胜回去见了曹爽,说司马懿已经是冢中枯骨,没几天好活了。曹爽听了很高兴,因为他认为司马懿没什么好怕的了;与此同时,在府中换衣服的司马懿也很高兴,因为他知道曹爽没什么好怕的了。

之所以不怕曹爽,是因为司马懿已经团结了所有能团结的人。除了他自己的老部下和对曹爽不满的人以外,他还拉拢了相当一部分曹爽的部下;换句话说,司马懿的人都听他的,但曹爽的人可就未必都听他的了。除了官员们外,司马懿还在洛阳城内豢养了三千死士,散落在各个街区里,只等一声令下便会集结,听从他的号令。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筹备中,一场政变拉开了帷幕。

嘉平十年正月,皇帝按惯例出京拜谒高平陵(曹操的陵墓),曹爽等人随行。对于这次祭祀活动,曹爽非常重视,把两个弟弟以及身边的所有亲信全都带了过去。大司农桓范认为这样做太不保险,万一城中有人要政变,连个给曹爽通风报信的人都没有;曹爽却哈哈大笑,权当桓范的话是耳边风。当然,为了表示对桓范的话的重视,他把桓范留在了洛阳,然后就带着皇帝和大队人马出城了。

曹爽刚出城不久,司马懿就作出了部署:三弟司马孚和长子司马师带着三千死士守住皇宫司马门,严禁一切人出入;司马懿本人则带着侍卫,以太傅之尊打开了洛阳的武库,为这三千人提供了武器。随后,司马懿就带着人进宫,并以太后的名义下达诏书,要求曹爽放下武器,他以洛水起誓保证曹爽全家的安全。

也许有人会问,偌大一个洛阳,就算天子出城要带一部分禁军走,城中也一定还留着不少部队,靠司马懿的这点死士,能成事吗?这就要谈到司马懿拉人的功力了,他早早就把儿子司马师安排到了禁军首领中护军的位子上,为的就是这一天禁军不给自己添麻烦。

最可怕的是,司马懿甚至渗透到了曹爽的侍卫头上:当司马懿的部队经过曹爽府上时,曹爽的侍卫长要下令射杀司马懿,结果却被身边的另一位将领拦住:“谁赢谁输还不一定呢!”这位侍卫长三次要开弓,三次都被拦了下来,只能作罢。

当然,司马懿也不是所有人都笼络得了,比如前面提到的桓范。当桓范一听到司马懿举事的时候,马上就往城外跑。守城门的人是桓范推荐的,此时有点犯难,因为司马懿已经以太后的名义下达了戒严令;桓范直接把剑拔了出来:“当时是我推荐的你,现在你连举主的恩情都忘了吗!”这才冲出洛阳,抵达曹爽军中。

此时司马懿的诏书已经被送到了曹爽这里,曹氏兄弟三人正在面面相觑,桓范进入帐中后赶紧陈以利害:“眼下,您们还能再考虑个人的贫富贵贱吗?如果听了司马懿的话,三族不保;如果不听他的,天子就在您手里,您赶紧快马加鞭去陪都许昌,在那号令天下勤王,谁敢不从?

曹爽兄弟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商量出来了一个结果:“司马老儿诏书里都说了,不杀我嘛!再说了,不就是不做大将军嘛,我还可以回家当我的土地主嘛!

和司马懿差不多大的桓范听见曹爽是这么个态度,肺都要气炸了:“曹子丹(曹真)当年如此勇猛,怎么生了你们三个猪狗不如的东西?我怕是要和你们一起灭族了啊!

次日,曹爽兄弟放下武器,向司马懿投降。司马懿很有风度的遵守了承诺,还很贴心的为曹爽增加了侍卫:洛阳地方专门征调了八百人,在曹爽府旁边盖了四座高楼,日夜监视曹爽动向,哪怕是曹爽去后院上个厕所,也有人用全洛阳都能听到的声音高喊:“前任大将军要往东南方向走了!

这样的日子基本就是没法过,不过好在司马懿是个厚道人,没有让曹爽痛苦多久——两个月以后,司马懿就把曹爽牵扯到了一件莫须有的谋逆案里,并且夷灭了包括曹爽三兄弟、桓范等八姓人家的三族。当然,司马懿确实信守了承诺——他并没有因为高平陵之变而杀曹爽(当然也不可能因为这件事杀掉曹爽)。

高平陵之变,是曹魏历史上一件极其重要的大事。它意味着由曹操开创的曹氏基业在历经半个多世纪后终于要面临易主;此后,司马氏祖孙三代步步为营,一步一步地蚕食掉属于曹氏的江山和权力,曹氏子孙由于手中无权只能任人宰割。而更讽刺的是,吸取了曹氏教训的司马炎在当上皇帝后立刻分封了诸多司马氏子孙为诸侯王,期待他们能拱卫皇室;不料在他死后,司马诸王却立即陷入了内斗,并最终引发了长达三百年的大动荡时代。

而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