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2月12日讯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考古学家、山东省原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张学海先生,因病于2023年2月9日14时51分在济南逝世,享年89岁。

张学海1934年10月生于浙江温州,1961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分配至山东省博物馆工作,1984年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他终生致力于田野考古和考古研究,先后主持齐鲁故城、城子崖、大汶口等遗址考古工作,从方法论高度总结归纳了大型遗址系统考古工作创新实践。在考古学理论方法上不懈探索,学术造诣深厚,成果卓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任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回忆起张学海深感敬佩,他记得自己刚从山东大学毕业分配到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时,“非常幸运,第一次参加工作就碰到了枣庄建新遗址的考古发掘”,而且得到了张学海所长的指导。

“我们刚开始对建新遗址发掘的时候,脑子里是没有聚落观念的,不知道要把墓地和居址联系起来考虑,后来我们老所长张学海先生到工地现场对我们进行指导,告诉我们要关注各个遗迹之间的、各区域遗存之间的共时性的关系、空间的关系,一个平面上不同性质的这些遗迹有没有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能反映一种什么样的聚落形态。这一点当时对我来说真是醍醐灌顶,这才开始想到我们要怎样去关注这些问题,对我们考古发掘的资料,不仅能找出它的早晚,还能把它拼合出一个社会的图景来。它首先是一个聚落的图景,然后再根据这个聚落的图景,来研究它背后社会的图景。”

1993年发掘完建新遗址之后,孙波就转入到了薛国故城遗址的发掘中。孙波说:“在薛国故城遗址的发掘上,张学海先生指导我们在考古发掘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它的文献史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历史阶段。同时,遗址和它周围一些相关的遗迹现象、聚落的关系,也要统筹、纳入到对这个遗址本身的考察上。”

其后,孙波又参加了景阳冈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也是在张学海先生的主持之下,我跟着他把阳谷、茌平、东阿这几个县区,包括聊城市区都跑了一遍,把这些过去觉得有线索的遗址大部分都进行了探勘。这项考古工作使我当时隐隐约约意识到,在做聚落考古的时候,要考虑到它的区域,不仅是遗址本身和这个遗址相关的,还要有对‘聚落群’的关注。这些重要的遗址在空间上都是有关系的,可以组成一个群落,这也是我们本土学者探索中国的聚落考古非常重要的一个进步。虽然当时没有明确地提出这种区域的概念,但它在我们本土的这些最顶尖的学者的脑海中实际上是已经有了,只是用另一个名词来代表它。比如张学海先生经常使用的就是‘文化小区’或‘聚落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聚落考古,张学海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方法和概念,达到了中国考古学对国家和文明起源研究的新高度。

在张学海的主持指导下,海岱区发现较多龙山文化城,率先启动海岱史前城课题研究。他提出了国家诞生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根本标志,史前聚落群聚落形成“都邑聚”式金字塔形层级结构,标志国家诞生的一家之说。张学海从方法论高度总结了大遗址探掘方法,丰富了中国田野考古学的基本方法。

即便是退休之后,张学海的思考丝毫没有停止,一直关注者全国各地的考古的新发现和学术上的新观点,他丝毫不拒绝学术探讨甚至是交锋,想法也非常前卫,即便从国际上引进的新理论方法,他也能接受。对孙波而言,张学海是一位为他们领路的前辈,也是一座等待他们攀登的高峰,“我想他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山东、超出了海岱地区,在中国考古学史上都留下了他深深的印记,他在激情中保持创新的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不断在学术上去向前探索、向前攀登。”

闪电新闻记者 李静怡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