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家生前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有关他的读书志向、读书轶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间佳话。

提起老人家读书的故事,就不能不提他对《资治通鉴》的格外偏爱。

对《资治通鉴》这部传世名著,老人家评价极高,他曾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叙事有章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毕具,读这部书,我们可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他的藏书中,既有未标点的线装本,又有标点整理后的平装本,在这些不同版本中都留下了他阅读时的圈点和批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老人家与《资治通鉴》,广泛流传的一个说法是,他在晚年时与护士孟锦云谈论《资治通鉴》时说:“这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啊!我读了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

老人家一生读了17遍《资治通鉴》的说法被广泛采用,不少正规出版物和官媒都曾提及。

在过去也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资治通鉴》全书300余万字,17遍就是5000多万字,一个人是否能有精力反复阅读17遍这样的一部大部头?但是这样的质疑很快淹没在了群众的反质疑中:你做不到,但是伟人做得到!

老人家学识之渊博,得益于他超乎常人勤奋的博览群书。老人家藏书之丰、读书之多是常人所不能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老人家精通古文,阅读文言文著作肯定也比一般人要流畅很多,但老人家的一辈子浴血革命、治国理政,把一部《资治通鉴》反反复复读上17遍,是否真的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人家热爱读书,但由于严酷的战争环境,他的读书时间受到很大的限制。老人家一生读书的黄金期有两个,一个是延安时期,一个是新中国成立后,但这个黄金阅读期这也仅仅是相对于土地革命、解放战争时期经常需要转战多地而言的。

即使是在外部环境相对较为和平、时间较为充裕的时候,老人家也不可能像一个退休老人那样,每天悠闲地除了读书什么都不干,他要起草文件、写报告,为报纸写社论,要主持或者参加数不胜数的大会小会,接见和会面大量的党内外、国内外的各界人士,进行谈话,可以说主席每天的时间都是挤得满满的。

老人家爱看书、爱看报,但他的读书生活不单单只有一部《资治通鉴》。延安时期他拿出大量的时间阅读马列主义著作和哲学书籍,并结合实际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这都是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新中国成立后,在治理国事之余,他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哲学、历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工作人员还为他订阅了数十种报刊,每天必读的就有《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十几种,从1952年起他还开始系统阅读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留给老人家反复阅读《资治通鉴》的时间并不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单就勤奋、刻苦这点而言,别说一般人远远不如,就是专门做学问的专家学者来说,能与老人家相比的,也寥寥无几。但仅仅通读一部《二十四史》,就要毕十年之功。专做搞历史研究的人,一生读尽此书,也属不易,何况老人家的主要精力还在革命和建设实践呢?

老人家的工作量可是比这些史学家要多上好几倍,通读《二十四史》已经为常人所不及了,要再挤出时间读完十七遍《资治通鉴》,仅仅从时间上来看,可以说是几乎不可能的。

老人家读了17遍《资治通鉴》一事,出自护士孟锦云之口,但不清楚是孟锦云直接口述,还是第三方转述。如果此说属实,正常来说,《年谱》应该有记载。

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的《年谱》,按照年月日的时间顺序,将老人家一生的思想、生平、业绩、风范等各个方面一一加以记录。《年谱》在撰写过程中十分注意把反映老人家一生的活动和思想材料找全,不能说《年谱》把老人家的一切活动都记录在案了,但比较重要的遗漏很少。

笔者家里就藏有一套,并有该书的电子版。作为记载伟人生平最全面的记录,笔者通篇检索《年谱》,并没有发现这个说法的出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对于《二十四史》,《年谱》倒是多次提及,如1964年5月12日在济南谈话时说:“现在被书迷住了,我这一辈子想把二十四史都读完。”

1966年8月28日谈到有些红卫兵到“黑帮分子”家里抄家,把古书都烧了时说:“我家里也有一部《二十四史》,帝王将相的书。不读《二十四史》,怎么知道帝王将相是坏的?”

《年谱》还记录,1975年5月29日—9月中旬,老人家因患眼疾,不能看书,请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到中南海游泳池住处读古代文史著作,主要选读《二十四史》、《昭明文选》中的若干篇章以及大量的诗词曲赋和鲁迅的文章。

《年谱》作为工具书可以帮助我们核查一些历史情况,网上流传的很多老人家的逸闻、诗句,因为查无出处,《年谱》都没有收录。由此可以通过《年谱》查证或澄清一些问题。

老人家如果真的通读了17遍《资治通鉴》,《年谱》不可能一字不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由此分析,广泛流传的这一说法大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老人家确实通读过一遍或数遍《资治通鉴》,对于个别他非常喜欢的章节部分反复读过17遍,因此读了17遍指得并不是全书。另一种可能就是,这种说法纯属子虚乌有,与很多地摊文学流传的段子一样。

后一种情况并非不可能,现在网上就流传着不少老人家的诗词伪作,一度以假乱真,比如那首流传甚广的“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由于读过17遍《资治通鉴》这一说法流传的太多太广,加之人们对老人家普遍具有崇拜和敬仰心理,使得这一说法变得不容置疑。但若理性客观的结合老人家的生命历程做以分析,便不难得结论:读过17遍的说法很难站得住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现实中,有些误传、假故事流传甚广,最后以假乱真甚至正规出版物都采用,这种事情屡见不鲜,如蒋某人那句著名的“西沙战事紧”

我这篇文章写出来,肯定有人不高兴,但怀疑精神,还是要有的。这也印证了孟夫子的那句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但老人家一生博览群书,以书为伴,爱好终生,他的读书生活与中国共产党历史、与中国革命战争史紧密相联,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这一点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