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妈悟语

都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人穷则返本,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首先想到的是家,然而,一个18岁的高三女生,却因为感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亲情,而和这个世界告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川资中,18岁女生曹某英,失踪一个月后,被确认溺亡。她在生前留下一段录音:

“好喜欢我们老师啊,我们每一科老师都超级好,我们班主任也超级好,可能这样会让他们失望吧……”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家里人没有让我感受到任何的温暖和亲情,我觉得我应该是没有动力再继续下去了……”

看上去,好像在家里受了很大委屈,不过貌似不该啊!女孩成绩中上,妈妈在县里租了房子陪读,每天接送她上下学,父亲和哥哥常年在外务工。能陪读,说明对女孩很重视。要知道陪读,对家长来说是耗费财力和精力的事情,家长很辛苦。

但是在溺亡前,女孩最后联系的人不是陪读的妈妈,而是好朋友和哥哥。她给好朋友发了暗示消息,谎称自己脚崴了让哥哥帮忙请假后,走出校门。好友发现不对劲,父母、老师才知道。他们快速按图索骥,却只找到衣服,没看到女孩本人。直到一个月后,才在沱江中发现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女孩生前录音和表现来看,亲子关系确实出了问题。可能父母做的事是为她好,她却感受不到。具体情况未曾可知,不好妄加猜测。但是从很多朋友对此事的评论中,发现有不少家长都有类似困惑:对孩子很好,孩子却不领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一切矛盾都来自误解,了解这些实情,或许就明白了。

若陪读似监工,不是爱而是害

陪读的好处是,能让孩子吃上营养可口的食物,能舒适地睡一个好觉,能痛快地洗个澡,能按照自己的规划学习或者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孩子更舒服和惬意。

对于家长来说,陪读要早起晚睡,变着花样给孩子做好吃的食物,很辛苦,但是为了孩子,再累也值得。

这样来看,陪读是爱的表现。但是如果把陪读搞成监工,总是限制孩子,孩子感受到的就是没有自由的窒息。

有一位高中老师分享了一个学生的故事。

一个男孩,妈妈很情绪化又很强势,孩子在房间的时候,她就在门口偷听、偷看。如果感觉孩子不学习,就突然推门而入。她会翻孩子的书包和衣柜,会检查孩子的手机和电脑,都控制孩子的着装、发型、辅导班等一切事务。

男孩对此非常反感,跟妈妈说:妈,我是你养的一条狗吧?你从来都没有把我当成人。

妈妈却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过错,反而认为孩子有心理问题,想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生怕孩子一个人躲在房间里干坏事的妈妈应该不少,说实话,我也曾经这样做过,这是因为我们的过度焦虑而导致的对孩子的不信任。

我们担心孩子自制力差,不好好学习,成绩差,影响未来升学和生活。但是孩子会被我们这种爱压得喘不动气,也变得焦虑和情绪化,心态变差,做事情都没有动力,总想着逃离。

升米恩,斗米仇,父母付出越多孩子越容易忽视

现在的大多是付出型家长,为了孩子有个好生活,接受最好的教育,在单位拼命工作,下班匆忙接孩子,回到家还要忙前忙后,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环境,制作精美的食物。

只要孩子能好好学习,什么都可以不用干,完全舍不得用孩子,怕浪费他的宝贵时间。孩子被牢牢地捧在手心里,吃得好、穿得暖、住得舒服,上学都不用自己走路、骑车,太阳晒不着、雨水淋不到。

孩子不开心的时候,还要哄着劝着,生怕他受委屈。成绩不好的时候,也不敢批评,怕他心理受到双重伤害。

我们多么希望,这些无私的付出,能让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能激励孩子努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但是,常常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孩子可能不觉得是爱,只觉得是理所当然,常常忽视了这种付出。

有一个朋友说,自己的女儿就是个白眼狼。早出晚归上班累成狗,女儿要什么给什么,天天像公主一样供着、伺候着,女儿却从来不觉得对她好,一点不如意,就要轻生。

有句话古话“升米恩,斗米仇”,是说在危难的时候接受一点小的帮助,会心存感激,但是得到的帮助越多越容易形成依赖,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会记恨别人。

父母和子女相处的时候,不是每天都风平浪静,会因为观点不同而产生分歧,出现争执的时候,孩子早忘了父母对自己的好,满脑子都是父母不爱自己,把父母当仇人。

孩子的需求层次发生变化,父母却没有跟上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依次由低到高。

人首先解决的是物质需求,当物质需求满足之后,就会追逐精神需求。

孩子不缺物质,需求就有了新的变化,他们不想被当作学习机器,想让父母尊重自己、理解自己,在精神上给更多支持。

但是父母却还没有从物质中脱离出来,认为给孩子提供好条件就是对孩子好,对孩子的真正需求一无所知,面对孩子的问题不知所措。

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每次回家周,都像一个饿死鬼,恨不得吃12分饱,返校后,同学们一起坐在台阶上消化食物,睡不着觉。那时候就感觉父母让吃饱吃好,就是爱。

现在的孩子吃饭都挑三拣四了,吃饱吃好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显得不是特别重要,我们就不能沉浸在自己的高中时代了。

有一个海淀女孩,上高二,因为几次成绩不好,就开始自我否定。看到5岁的弟弟都开始做口算了,就感觉不如弟弟优秀。因此,不敢走亲戚,怕被人问起来感觉丢脸。

妈妈没想到孩子还有这样的心思,心酸又心疼,了解情况后,给予了及时排解。

其实,很多孩子都有一些不为人知的小烦恼,但是却不知道表达自己,想让父母知道,又害怕父母知道会唠叨,很是纠结。如果父母不去关注,不帮助排解压力,孩子就会陷入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开始臆想亲情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代变了,孩子变了,父母也要变

有一位妈妈说,看到孩子有事情宁愿跟同学说、跟老师说,也不跟自己说,感到很苦恼。后来,开始反思自己,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改变沟通方式,孩子终于能和自己说话了,也看到了孩子的一些好变化。

孩子的需求变了,我们跟上孩子的节奏,才能让孩子真正感受到爱。

1、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需要的爱,孩子想要陪读,再陪读,不能一厢情愿。陪读时,信任孩子,给孩子自由的空间。

2、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家庭生活,承担一些家庭责任,孩子会有获得感,感到自己有价值,更自信。

3、在孩子闲暇的时候多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求。多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情绪和爱好,提供及时的帮助。

4、给孩子传递正面信息,考大学只是一种途径,还有更多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母会给他兜底。

写在最后:18岁女孩的生前录音,让我很受触动,原来家不一定是“避风港”,而是“逼疯港”,孩子竟然会感受不到家人的温暖和亲情。类似的感受可能在很多孩子身上也存在,我们可要引起警觉了,反思自己,给孩子提供需要的爱吧。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