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击-21”反舰导弹被认为是解放军海军打击航母等大型水面舰只的“杀手锏”。同时,由于其刚刚亮相不久,也被媒体评价为解放军海军最为神秘的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流浪气球镇楼。
鹰击21的最大意义,在现阶段其实是极大增加敌作战系统的信息通量,使得敌方侦察、监视和跟踪系统过载,提高综合突防能力。

简单一点说,海战从“2维平面“、“2.5维半立体”彻底变成了3维。

这是一张纸,我们可以忽略它的厚度,看成一个二维空间,以前的海战实际上就是二维的,传统反舰导弹玩儿的一切花样,对于目标舰艇来说都是发生在二维空间的事情。从最早的“冥河”反舰导弹,到美国的鱼叉,到中国的C802,一直到目前除开鹰击21最先进的反舰导弹,无论是玩儿蛇形机动,还是超音速突防,或者电磁对抗,都是在这个空间内的博弈。

在后来一些先进体制的反舰导弹中,采用了“2.5维”突防措施,也就是在弹道的末端采取高抛弹道攻顶的突防模式,绝大多数弹道内还是在二维空间里运动,最后这一段突破二维,但也不可能太高,需要的信息通量实际上是有限的。配有三坐标雷达的近防炮、进程防空导弹有相当大的概率实施拦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立方体,你可以把它看作是无数张“纸”叠起来的,具体叠多少张纸,看每一张“纸”有多厚。实际上在数字信号处理系统中这个就叫做“采样精度”,采样精度取值不同,最终的数据量会有好几个、几十个数量级的差距,这一点我们一会儿再讲。

鹰击21带来的本质性革命性改变,就是把海上反舰导弹对抗从二维空间变成了三维空间,防御方的信息通量是暴增的。

是一张纸记录的信息多,还是一摞纸记录的信息多?这个不言而喻。我们假设一艘军舰需要处理半径200公里、空域100公里的信息,三维取样精度是α,则三维信息通量将是二维平面的100/α倍。

现在说采样精度的问题,在信号系统中,采样精度取值多少,取决于你需要对付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如果一个东西非常小,比如一只蚊子,它在你的房间里飞,你要对整个房间扫描采样才能找到它,精度就肯定要比找一个沙发高得多。这个叫做“空间取样精度”,对于蚊子这么小的目标,你取样精度只能在毫米级,一个5X5X3米的房间,一毫米的取样精度,你需要扫描的7.5*10^10个立方格。而寻找一个沙发,精度取1米就足够了,你只需要扫描75个立方格。

这是1000000000倍的区别。

然而我们的导弹不可能做得太小了,太小就没有威力,我们采取的是另一个方式也就是提高速度。还是刚才那只蚊子,假设它是按照0.1米/秒速度在飞,飞过一个5米的房间需要50秒,你要寻找到它就需要在刚才提到的1毫米见方的方格内定位它,你至少需要1秒钟扫描100次才能把它定位到一个半径0.1米的球体里面,否则它在你看来就是在一定空间内随机出现的点。那么如果它飞行速度是1米/秒呢?100赫兹的频率只能把它定位在一个半径10米的球里面,这就失去了防御意义了。这就是“时间采样精度”。

还没完,别急着头疼,还有弹道机动的问题。

一只蚊子能够做出接近1个G的机动,一枚高超音速导弹在平面上差不多能做2~3个G值的机动,当然,有更高的。一旦它能够做末端机动,你的时间、空间采样精度还得提高两三个数量级。

当然了,实际上的军用信息系统信息通量问题远比这个复杂很多很多,我们这个算是入门级、概念级科普,你只需要知道一点:在超过5000米以上真正的三维空间里、以高超音速运动、可以做横向机动、弹头雷达隐身的导弹,可以直接把信息系统的信息通量提高接近10个数量级。很多人对这个没有直观感受,我们做个类比:56.6K“猫(modem,调制解调器)”的带宽是56.6Kbps,现在你家里的100兆光纤是102400Kbps,是56.6K猫的1809倍,这才差了3个数量级。从1998年左右开始普及56.6K猫,到现在经过了25年,才提高了3个数量级。

在时间、空间采样精度上,现有的军用信息系统实际上是不够的,防空导弹也是远远不够的。现代军用计算机倒还不算是瓶颈很严重的地方,最严重的实际上是传感器,无论是红外还是雷达,都达不到防御高超音速攻顶导弹的水平,还差得很远。计算机有所谓的“摩尔定律”,可能在5-10年之内能够发展出足以处理这个信息通量的军用计算机,但是传感器方面的话,我可以比较粗放的说,到055及其改进型退役之前,不可能

现有的相控阵雷达重访频率远远达不到定位、防御高超音速攻顶导弹的水平,采样精度不够,即使是中国自己的雷达也不可能定位自己的鹰击21,而且,在相控阵雷达方面中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现有防空导弹也远远达不到拦截高超音速攻顶导弹的水平,其最大过载仅仅在20到30个G左右,我对于飞控这一块不是特别熟悉,搞计算机的搞不懂那群搞数学和空气动力学的,听他们讲这个过载想拦截横向机动过载2G、飞行速度3马赫以上的东西,无疑是推着手推车追法拉利。

那么整个信息通量链条来看,从传感器,到处理器、总线,到最后的执行器,055舰全部锈烂在海里,也没人能够拦截鹰击21。

到这一步基本上可以肯定,鹰击21要么不存在,只要它存在就一定是“王炸”。

现在它官宣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完,没有任何人或者任何物理学规律规定了,打鹰击21的时候不能打别的反舰导弹。

鹰击21让“饱和式攻击”成为了真正的现实,通过对信息处理系统的饱和堵塞,达成了以前苏联人靠堆导弹数量不能达到的效果。在鹰击21高超音速攻顶的同时,还可以发射好几枚蛇形机动、末端超音速突防、末端高抛弹道突防的普通反舰导弹,直接把敌舰防御这些导弹需要的信息通量拉到人类根本不可能做出来的程度去。

以前苏联人对付美国航母编队的饱和攻击,实际上是在二维平面内、简单粗暴增加导弹数量达成的,效果只能说看起来挺吓人。

这种模式对于信息系统通量的压力其实并不大,只需要增加几个通道就行了,是在摩尔定律覆盖范围之内的,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很快就会失去效果,因为他们只是简单增加导弹数量,导弹的攻击方式并没有太大变化。

目前鹰击21领导的饱和攻击是真正的饱和攻击,从信息系统通量、到执行器种类的全面饱和攻击:

从雷达开始就是过载的,盯着海上还得盯着天上,相控阵雷达的波束扫描范围急剧扩大,采样精度急剧提高。

信息处理系统也是过载的,不光是增加通道的问题,还必须要设计测试全新的通道和总线,否则被办法处理雷达涌来的数据“浪潮”。

执行器也是必须要换代的,像美国的“密集阵”那个4000发/分钟的射速根本就不可能形成有效弹幕拦截鹰击21,射速至少要在20000发/分以上才有一定的拦截概率。一切所谓具有“反导”能力的导弹也是远远不够用的,反末端弹道不可变的传统弹道导弹还有可能,反这种能够横向机动达到2G以上的,想都别想。

目前看来,在现有的武器体制内,我能想出来的简单粗暴顶用的方式只有:

传感器端,堆叠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对空、对海、对轨道高超音速,分别设置一部工作在不同频段的雷达,而美国到现在连双波段雷达都还没搞定。

处理器端,全光总线、高速计算机看起来应该能搞定,我感觉这方面瓶颈不严重。

执行器端,可能激光武器是个有前途的选项,10管以上的多管加特林机炮可以作为补充,普通防空导弹看起来是不行了。

总之,末端速度10马赫这个倒没什么值得一提的,仅仅是快并不可怕,能够变向的快才是可怕的,它意味着直接把信息系统通量提高到了一个望尘莫及的程度,最关键是卡住了美国最大的瓶颈:雷达。也捏住了美国一个大软肋:末端防御。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冷战后期到2016年之前,美国海军几乎没有面对过什么真正的威胁,防空、雷达方面都没有太大的技术进展,尤其是不重视导弹防御,过于依赖舰载机撑起的防空网,这样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大约20年的样子,没办法弥补这个代差。

当中国已经用上11管30毫米1130近防炮的时候,美国还在玩儿6管20毫米“密集阵”;中国双波段雷达装舰实战都好几年了,美国的双波段还问题重重;中国大功率激光器跟美国不相伯仲;现在中国手里有了鹰击21,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中国海军第一次对美国形成了代差

在美国自己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装舰实用之前,美国连对等对抗手段都没有,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1996年台海危机期间何其相似,只不过现在反过来了,中国领先美国一代。

还是那句老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