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孩公开澄清并道歉

在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黑土说:“昨天,在家准备一宿;今天,上这儿来了;明天,回去。谢谢!”然而这样的诙谐思路,竟被一个19岁女孩歪打正着地用在炒作上,并且还崩盘了,于是成就了一出《大前天,昨天,今天》。女孩说:“大前天,我相亲了;昨天,我结婚了,被迫出嫁的;今天,我纯属炒作。对不起!”

要知道,“四川19岁彝族女孩相亲隔天结婚”一事之所以在网上引发热议,主要在于先前的报道中明确提到“女孩家人收了男方30万彩礼”,而且紧跟着就是“迫于种种原因只能出嫁”的无奈。

毫不夸张地讲,仅就这般叙事,这显然属于典型的包办婚姻,而且还是“明码标价”那种包办婚姻,所以舆论层面愤慨自然是可预料的事情。并且更为显著的一点是,19岁违背了“女不得早于20周岁”的结婚规定。

当然有人会说,“先上车后买票”(先举行婚礼,后婚姻登记)不是大有人在吗?是的,在一些县城乡村这种情况确实存在,只要不是“明码标价”式的包办婚姻,并且是建立在男女双方自愿结合的情况下、而且双方已经成年,就算严格来讲“不合法”、不提倡,但只要双方不存在异议,一般来讲也还能被勉强理解。

可问题是,女孩先前提到的“相亲隔天结婚”的“闪婚操作”,不仅有违婚姻结合要“多了解”的情感前提,更重要的是她家人收了男方30万彩礼,这就不得不让人感到疑惑。所以舆论层面的热议,也自然是基于维护女孩权益出发的。

如此之下,基于“包办婚姻”、“高价彩礼”、“年龄不够”,如果女孩再不出面澄清,相关部门很快就会找上门核实了,到那个时候,她再想澄清就不只是简单地说句“对不起”了,还可能面临相关处罚。

一定程度上,不管女孩在澄清中强调的“她和丈夫谈恋爱2年多才结婚,没有30万彩礼,没有逼婚”是不是真的,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炒作是真的”,“骗取可怜”是真的,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想当网红。

话题引发巨量关注

坦白讲,女孩不见得能想到自己的炒作会成为热搜话题,而且是“结婚”一次,“道歉”又一次,并且几十家媒体进行了持续关注,而且话题的阅读量都快过亿次,要论关注度,确实也算“网红”了,只不过有些“过火”。毕竟“名不正言不顺”,“糊”是自然的,“焦”了也活该。

就此很多人强调,女孩应该跟自己家人和男方也道个歉,毕竟在“相亲隔天结婚”的话题中,家人和男方被骂了。理解这种想法的中正。但要是基于炒作想红的前提,显然家人和男方应该也知道怎么回事。

实际上,从传开的“相亲隔天结婚”视频来看,所谓“女孩家人收了男方30万彩礼”和“迫于种种原因只能出嫁”都是画外音,可因为女孩以自述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导致媒体和网友一上来就信了,以至于发酵到女孩都感觉到收拾不住了,所以只能赶紧站出来澄清。

换句话说,此时对于女孩来讲,最重要的已经不是“红不红”的问题了,而是如何澄清“包办婚姻”、“高价彩礼”、“年龄不够”这些违和的问题了。当然这也再次暴露了一个严重的媒体传播的现实,就是传播越来越资讯化、互动化,哪怕是平台化的媒体也不再把“核实事实”作为把关的先决条件了,而是以信息流进行交叉核实,这就给“炒作操作”留下很多空子可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孩穿婚纱的背影

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信息流轮转的时效性,比拼关注速度远远胜过比拼理清真相。也就是说,“后真相”除却受认知影响,其实也受时序影响。所以我们会发现,“挤牙膏”式的时间线正在成为新闻报道的主要形式。

在这个问题上,倒不是媒体、记者、编辑故意把住信息缓慢释放,而是很多时候在信息流的推动下,信息很难沉积到全面以后再释放。这导致,舆论情绪总是此起彼伏,反转、打脸自然也是猝不及防的。

由此说回“19岁女孩第一天相亲第三天结婚系炒作”一事,它本身也是信息流时代结构性漏洞导致的结果。也就是说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现实下,只要发声者玩炒作,基本上总有人相信。因为炒作操作都是基于人性弱点在搅动。

所以回到关注和热议上,为了避免被别有用心者操纵和利用,我们必须仔细选择道德真理,并以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别人。在这个问题上,媒体要做到尽量去核实,受众要做到尽量去辨认。唯有如此,炒作空间才能越来越狭窄,想当网红只能凭实力。至于平台如何处置玩炒作的女孩,只想说先“封杀”了再定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