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华夏民族而言,龙可谓是又恨又爱的存在,可爱的一面是传言中的龙能兴风降雨、昭德降瑞,是十分吉利的象征,为此,龙奠定了中华民族图腾的地位;恨的是如此祥瑞之物,却被科学断然否定,毕竟并没有留下化石为证,而且经不起科学体系的推敲,故而,现代主流的观点是:龙是一种多物种融合的虚拟生物。

因为是多物种融合,故而龙的起源就相应地呈现出了多渠道多样性的特点。闻一多在《伏羲考》就提出了综合图腾说,认为龙是由蛇图腾、牛图腾、鱼图腾等多种氏族图腾融合而成的记过,故而呈现出了蛇身、兽族、马首、鹰爪、鹿角等多物种杂交形态;

还有的学者认为蛇起源于天文现象——闪电,认为原始人类根据闪电的形状,把它幻想出了一条“行速极快,身子细长,曲折前进的动物”;还有的学者就认为龙起源于蛇、鳄鱼一类现实中活生生存在的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显然,这些关于蛇的起源学说虽然“百家争鸣”,看似截然不同,实际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未脱离我们现在建立的科学体系。

以现代科学体系看来:远古生物除非留下了骨头、化石一类的证物,即便有详实的文字做记载,也不能承认它的存在性。我国的夏朝便是如此,尽管史书上关于夏朝的记载文字颇多,我们也坚信它的存在性,但因为没有挖掘出相应的“固体”证据,国外对其便有了质疑。

细心的小伙伴会发现:国外专家认为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唯一的评判标准:化石、骨头都是固体,也即只有固体才能留存下来,肉、皮肤这类不够硬的物体,即便是确凿存在的证物,但因为无法留存下来,故而只能被现代科学抛弃。

那么,是不是能够表明一点?我们所在的时空是以固体为衡量标准的时空,物质的一切运行规律皆以固体为载体,故而现在我们赖以相信的科学体系,也是在“固体”上建立起来的。

在此基础上再做进一步推断:既然宇宙中存在以固体为衡量标准的时空,那必然也存在属性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时空——以液体为衡量标准的时空。龙会不会就是这个时空的生物?

这只不过是猜测,尚未得到科学的证实,但不论怎么说,从已有文献记载中,可以窥探龙与液体十分密切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有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说苑·辨物》还记载:“神龙能为高,能为下,能为大,能为小,能为幽,能为明,能为短,能为长。昭乎其高也,渊乎其下也,薄乎天光也,高乎其著也。”

由以上文字记载可知:龙能够恣意变换形状,一会儿细小,一会儿变得巨大,肯定不会是有形有边界、硬度够硬、刚度够强的固体,那会是什么生物呢?

按照北大教授吴望一在经典教材《流体力学》中的定论:液体不同于固体的一个很大差别即是:它拥有变形特征。

由此可见,龙应该是与液体属性极为相似的一类生物了。既然如此,当然不可能留下任何诸如化石、骨头一类的固体证物。

另外,文献中记载:龙多活跃于史前文明,也即8000~6000多年前,此时正好处于新石器时代,那个时候人类还没有形成文字,故而也没能留下详实的记载,着实令人可惜。但假设龙与流体极为相似,那就说明:龙所在的新石器时代,应该处处都是液体,简单而言,就是洪水泛滥成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石器时代洪水泛滥成灾的证据还真有,首先,世界历史上都出现了大洪水的传说,而东方世界中,《孟子·滕文公章句》中就记载了:“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于是才有了大禹治水的壮举。

尧舜禹当政时期,距今都在4000年以前,而新石器时期时间跨度是12000~4000年前。这就表明:洪水泛滥于新石器时代。

西方世界自不必说,诺亚方舟的故事人尽皆知,也发生在新石器时代。

这就说明:新石器时代,地球上洪水泛滥成灾,而龙因为离不开水,故而繁盛于新石器时代,这也即是龙为何多发现于新石器时代的原因。

找到这个关键点后,再来分析龙的起源就会容易得多:新石器时代,地球处处都是洪水,这个时候,便孕育出了各种各样的龙。

对于这一点,《左传》中的一段对话,还可以进一步作为“证言”。

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献子曾问蔡墨:古代那么多屠龙氏、豢龙氏,为何如今怎么就没有?(今何故无之?可见在春秋时期,龙就已经绝迹了),蔡墨回答:“一物降一物嘛,龙是水中之物,自然有水官去管它,如今水官不想管了,抛弃它了,龙自然就无法生出来(夫物物有其官……龙,水物也。水官弃之,故龙不得生。)”

《左传》中的“证言”,正好印证了本文所说的观点。龙是水物,“水官”代表当时的洪水环境。“水官弃之”表明随着新石器时代结束,尤其大禹成功治水过后,地球洪水逐渐退去,龙失去了生存的环境,自然灭绝“不得生”。

当然,以上均属于个人猜测,欢迎各位留言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