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几年,随着《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等优质作品的出现,纪录片似乎正慢慢回到大家的视野当中,虽然还算不上热门的影视作品类型,但只有优秀作品的不断出现,才能持续激励纪录片创作者们继续努力。

2022年年底,文物类纪录片《重生技》登陆央视,这个系列的纪录片每集只有15分钟、共8集,聚焦于各种应用于文物保护的“黑科技”上,不仅表现了许多能让文物“活起来”的技术手段和修复过程,也让观众在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碰撞,以及文物背后所蕴藏的巨大魅力和现实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物保护+黑科技

《重生技》官方海报

通常来说,文物类纪录片简单分为文物展陈文物发掘修复两大类。前者以文物本身为主题,着重介绍和表现文物本身的面貌,并延伸至历史、文化、艺术等领域进行探讨,叙事方式也更偏向静态叙事,以说明文体为主,比如我们熟知的《国家宝藏》;文物发掘修复类纪录片则更加侧重于表现考古及文物修复的过程,大多将文保工作者作为主体,叙事方式偏向过程叙事,以记叙文体为主,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

《重生技》显然属于后者。但有意思的是,《重生技》的创作团队在呈现文物挖掘、修复过程的基础上又引入了“科技”这一元素,让观众可以非常直接地感受到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是如何将自己的知识与学识运用到文物修复当中的。

截自《重生技》片头

比如在第一集《锦灰还魂技》中,就详细讲述了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科研人员是如何运用仿生加固的理念,让原本面目全非的丝绸衣物重新焕发生机。2021年,山西省太原市发现了晋端王朱知烊的陵墓,其中出土的丝绸套装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晋端王为生前最爱的夫人穿上的最后一件华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经历了数百年的地下埋藏,丝绸除了自身不断老化损伤,也不断受到生物以及尸体腐蚀等侵扰,丝纤维结构受到严重损伤与变形,造成丝绸微观层面的断裂,最终变得溃烂、糟朽。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科研人员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以往常用的丝绸修复技术基本都是通过化学材料进行加固,然而加固材料的寿命比丝绸材料的寿命还要短。因此直至今日,糟朽丝绸的加固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

截自《重生技》第一集《锦灰还魂技》

为此,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科研人员开始了头脑风暴,最终经过讨论,大家决定尝试用丝蛋白加固丝绸。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副研究馆员郑海玲介绍道:“蚕丝与人体氨基酸的含量比较接近,所以丝素蛋白常被应用于制作人工皮肤,既然如此,丝素蛋白理应可以制造自己。经过实验我们发现,蚕丝的主要成分是甘氨酸、丙氨酸和丝氨酸,其中丙氨酸的效果最佳。”于是,科研人员们将丙氨酸制备成溶液,均匀地喷洒在丝绸糟朽的部位,在交联助剂的帮助下,原本一碰就碎的丝绸就像是补了钙的骨骼一样,重新变得坚固起来。

截自《重生技》第一集《锦灰还魂技》

再比如第二集《象牙除霉技》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姜标院士用大蒜素为象牙除霉,确保了三星堆文物遗址的考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根据春秋战国时期的《左传》记载,稀有而昂贵的象牙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蜀国就被视为尊贵的象征,在三星堆遗址当中,每一个祭祀坑的最上层都铺满了象牙,下面才是青铜器和玉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截自《重生技》第二集《象牙除霉技》

象牙中蕴含的古DNA是如今的考古工作人员探索和了解古代经济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密码,然而作为一种天然有机质,象牙往往也是霉菌最爱寄居的地方。为了让象牙在出土后不被霉菌们分解,姜标院士从埃及人用大蒜保存木乃伊中得到启示,发现了霉菌的大杀器——大蒜素。

截自《重生技》第二集《象牙除霉技》

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这种在大蒜中含量非常稀少的有效成分一部分被制成了口香糖形状,哪里需要贴哪里;另一部分则被制成喷雾装,应用于象牙和文物的提取与保护。在这之后,下面的青铜器和玉器才有了重见天日的机会。

短小而精彩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俩在一家咖啡馆里公开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影片,这一天被电影史确认为电影诞生之日,图片来源:豆瓣

关于纪录片这一比较特殊的影像形式,维基百科是这样描述的: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现实世界题材的影视作品。其实,电影在发明之初都算是纪录片,比如法国导演路易·卢米埃尔(Louis Lumière)1895年的作品《工厂大门》(La sortie de l'usine Lumière à Lyon)与《火车进站》(L'arrivée d'un train à La Ciotat),如今都被划分为纪录片这一类型。

《火车进站》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事实上,我们在观看一部影视作品前,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种“观前期待”,也就是我们希望从即将观看的作品中得到什么,是感受演员精湛的演技、是被紧张紧凑的剧情所吸引,还是折服于精美震撼的画面呢?然而在一部纪录片中,人们很难获得这些。纪录片所能做的只有把真实的一幕幕呈现给观众,让人们对某件事、某个人的固有看法或加深、或改变。

《重生技》每集的时长控制在15分钟之内,这是央视纪录频道创新开辟的短纪录片时段。这种微纪录片的形式是应传播媒介的发展和变化衍生而来,时长通常在5~25分钟,尽管承载的信息量无法和传统纪录片相比,却颇受年轻群体的青睐。

截自《重生技》片头

一方面,在信息时代下,人们更适应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随时随地掏出手机获取信息。相较之下,传统的长纪录片就显得没有那么便利了;另一方面,比起传统纪录片的娓娓道来,微纪录片的叙事节奏更加快速,内容主旨也更加鲜明。这种微观叙事更容易形成记忆点,让观众能够以小见大,引发思考和探索的兴趣。

众所周知,文物修复的过程普遍较长,快的要几个月,慢的甚至要持续几年时间。对此,《重生技》的制作团队在满足内容需求的前提下,使用了大量的动画画面还原例如丝素蛋白修复丝绸、霉菌腐蚀象牙、氯离子侵蚀青铜器等实验进程。

《重生技》中的动画画面

与此同时,《重生技》还用这种方式活灵活现地呈现了文物相关的历史场景和事件,比如晋端王朱知烊与院氏夫人之间的故事、古代象牙的市场交易过程、古代青铜器的功能演变、贴落的粘贴过程等。

《重生技》中的动画画面

当然,《重生技》最为精彩的看点还是科技+文物修复的主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曾经摆在科研人员面前的一道道难题被逐一解开,那些承载着各种历史回忆的文物也迎来了宝贵的重生。尽管在叙事节奏上,《重生技》仍使用了“先抛出问题,再给出方法”的模式,但当大蒜、薄荷、润肤乳等充满生活感的日常用品与文物修复挂上钩时,观众还是会惊喜地发现,文物保护这份在我们固有认知中高深的工作内容,也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纪录片不只是记录

“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线上展厅,图片来源: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官网

在接受CCTV综艺频道《中国文艺报道》节目的采访时,导演朱允讲述了《重生技》的创作灵感。2021年,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首都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共同承办的“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于首都博物馆展出。

“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线上展厅,图片来源: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官网

正是这一次的展览,让摄制组感受到“从这些文物此时此刻的状态,顺着历史的脉络向前追溯,就像推理游戏一样,可以逐渐看清它们从诞生到现在的故事,这个故事就相当于文化传承至我们这一代人所带来的精神和力量”。这部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频道出品摄制的纪录片,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和支持下,依托展览核心内容,以及科技修复文物的启发创作而成。

在题材的选择上,国家文物局为《重生技》的制作团队提供了许多指导建议,最终双方共同把目光放在了人们耳熟能详,同时又适合展现科技手段的文物上,比如隋朝萧后冠三星堆遗址中的象牙明嘉靖三十八年内官监太监赵谅的棺椁初唐墓葬中的彩绘陶器等。

它们中有的是刚刚被发现不久,例如2022年年初被发现的陕西西安高新区肖里村北唐墓;有些则象征着文保工作者在科技手段和理念上的进步,例如三星堆遗址中的象牙和隋朝萧后冠。要知道,考古工作者们先前之所以暂停了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工作,正是因为难以保护脆弱的象牙。而如今敢于重启考古工作,很大程度上来自科技工作者们在封护、保湿、存储和除霉等方面的技术突破。

截自《重生技》第六集《漆画美容技》

在《重生技》第五集《凤冠涅槃技》中,有着30年文保与科技考古从业经历的杨军昌教授说了这样一段引人深思的话:“我觉得过去整个考古界对于复形有些过于强调了,复形固然重要,但是我认为提取当时的信息更加重要,如果不通过研究,不能提取这些信息,人们连古代的东西都无法了解,你说重生,重生什么呢?”

截自《重生技》第五集《凤冠涅槃技》

2013年,隋炀帝与萧皇后的合葬墓在江苏扬州被发现。墓中清理出了珍贵文物百余件,萧后冠便是其中之一。然而由于损坏严重,萧后冠的修复工作进行得极其困难,尽管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杨军昌教授当时所在的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展开了密切合作,但最终还是没能让萧后冠恢复它原有的样貌。不过令人感到振奋的是,在各种高科技仪器中,萧后冠残存的结构、配件和花纹清晰可见,再结合史料,文物的材料、工艺等原始信息被文保工作者们一一破解,这也使得萧后冠以另一种方式涅槃重生。

截自《重生技》第五集《凤冠涅槃技》

其实通过《重生技》,我们不难了解到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原则:文物与人一样,都会衰老、生病,文物保护工作者们的任务不是一味地重现文物诞生时的辉煌,而是像医生一样,以最小幅度的干预让一件文物能够在当下这个时间点维持它该有的样子。

在《重生技》第三集《青铜抗癌技》中有这样一句解说词:“如果将时间的尺度拉大,金属的腐蚀其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它总归要回归矿石状态,回到大自然的循环往复中。”作为象征着尊贵与神圣的礼器,青铜器原本是金黄色的,在使用或埋藏的过程中慢慢被氧化才变成了如今的墨绿色。氯离子是青铜器最大的敌人,它会将所到之处变成鲜绿色的粉末,如果遇到水和氧气,还会加速传染扩散。

截自《重生技》第三集《青铜抗癌剂》

对于这一问题,欧美的科研专家曾给出过各种解决方法:德国有专家选择彻底挖除,然而挖到最后,青铜器可能早已面目全非;美国有专家选择密闭储存,隔绝水汽、氧气,但隐患仍然存在。在这个难题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陈家昌选择了另外一条道路:用金属配合物凝胶使粉末变得坚固起来,不再强调让青铜器回归所谓的最初的状态,而是把历史的痕迹保留下来。

在我们看来,纪录片更像是创作者对于客观事实的一种主观表达。换句话说也许更容易理解:纪录片是有态度的。那么,《重生技》想要表达的态度是什么呢?

或许,文物的价值并不在于重现昔日的辉煌,而是通过自身所承载的信息与故事,让从未去过那里的我们,能够窥探到历史长河中的某一时刻。我想,《重生技》的态度便是如此吧。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封面&首图素材:《重生技》官方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