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在现代社会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是美丽聪慧的化身,东施效颦、沉鱼落雁都是与西施相关的流传至今的典故。但如果有一个词来形容西施一生的命运的话,也许红颜薄命最合适不过了。

传说中,由于她在吴楚争霸中让吴王夫差神魂颠倒,很多人将吴国兵败的原因归咎于她,在流传的结局中,不是因羞愧于吴王的恩情而自缢,就是被人杀害投江,最好的结局,也只是跟范蠡隐没山林,可惜已经有专家考证西施与范蠡的情缘只是小说家的臆想。可问题是,西施在吴楚争霸中,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她真的是春秋头号女间谍吗?

1

在流传至今的历史记载和文学故事中,西施似乎被塑造成一个国际间谍的形象。西施出身在春秋末期的平民家庭,父亲砍柴卖柴,母亲浣纱为生,她也经常随同母亲在河边洗衣服,传说鱼儿看到她美丽的容貌,都忘记游泳,沉了下去,从此有了沉鱼落雁的成语典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春秋末期的吴越争霸,掀起的蝴蝶效应打破了西施的平静生活。传说中,越王勾践败给吴王夫差后,大臣文种献出灭吴七策,其中最毒的,就是美人计。范蠡受越王勾践之命,到民间遍访美女,准备进献给吴王夫差。范蠡被西施的美貌深深地打动,正当范蠡准备与西施双宿双飞时,越王的另一个大臣文种及时赶到,成功劝说了范蠡和西施。西施深明大义,愿意献身吴王。

但平民出身的西施,除了绝色的容貌,别无所长。为此,范蠡和文种还专门为西施进行了三年的专项培训,教会西施礼仪和舞蹈,让西施成为一个既有绝色美貌、又有端庄仪态,还懂得翩翩起舞的气质美女。

从后来的情况上看,西施接受三年间谍培训的成果非常显著。她成功地迷惑了好色的吴王夫差。让夫差整日沉溺酒色,不思进取,与西施夜夜笙歌,这才给了越王勾践反戈一击的绝佳机会。吴王夫差被塑造成一个荒于国政的昏君形象。

这些是东汉年间的史籍《吴越春秋》的记载,在《吴越春秋》中,西施的结局非常悲惨,““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但事实上,西施虽早在《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出现,但是并未与吴越争霸联系在一起;《左传》《国语》《史记》等史书中有关于越国向夫差献宝器美女的记载,但没有出现西施二字;到了东汉,《吴越春秋》和《越绝书》等古籍才将西施与吴越争霸事结合在一起。

2

秦以后的文献受到“焚书坑儒”的影响,很多资料已经失去了原来的面貌。但在2008年,清华大学受到校友捐赠的一批战国竹简,经过碳14测定,在秦以前就埋入地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先秦时期的历史面貌,学界将这批竹简成为清华简。

其中,清华简《越公其事》篇,是研究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史事的最新材料,记录了吴越争霸的历史,从《越公其事》,我们可以或许可以看到,吴越争霸中吴王落败的更根本的原因。

《国语·吴语》中记载:吴王夫差乃告诸大夫曰:“孤将有大志于齐,吾将许越成,而无拂吾虑。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

在传世文献中,吴王夫差被塑造成不听伍子胥劝诫、听信谗言、嚣张跋扈的形象,正因他的盲目自大、为了北上伐齐而忽略了越国的威胁,一个刚愎自用的形象呼之欲出。

但在《越公其事》中,夫差的形象则十分谦逊,吴王闻越使之柔以刚也,思道路之修险,乃惧。

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给出了耐心的解答,最终说服了伍子胥。他认为吴越争霸以来,吴国将士死伤过大,已无克越的必胜把握,而且越国被逼入绝境肯定会奋起反扑,吴军没有足够的兵力去应对了。这是《越公其事》记载的,吴王夫差愿意接受越王投降的重要原因。谦逊的形象与《国语》中嚣张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方面,《越公其事》还记载了勾践覆吴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五政,农工、刑德、征人、兵政、民政,并没有传说中将美人计作为七策之一。

“凡王左右大臣,乃莫不耕,人有私畦。举越庶民,乃夫妇皆耕,至于边县小大远迩,亦夫妇皆……越邦乃大多食。”

勾践鼓励垦荒,讲求诚信,招贤纳士,扩充军队,甚至亲自下地耕作,为反击吴国奠定了坚实的国力基础。反观吴国,《越公其事》提到“天夺吾食,都鄙荐饥”,吴国连续多年遭受了严重饥荒的影响,吴越之间原本就相差并不大的国力对比进一步缩小,这才是吴越争霸中夫差落败的根本原因,而不能把责任推到西施一个弱女子的身上,生造或夸大了越国向吴国进献美女间谍的作用。

3

在有关西施的传说中,西施与夫差似乎演绎的是一段昏君宠嬖妃子的负面故事,也许人们为了对冲西施的负面印象,才在故事里加入了西施与范蠡的美好爱情想象。

但实际上,夫差对西施未必不是真爱.在夫差传世的唯一青铜酒器“夫差盉”上,印刻着铭文“吾王夫差吴金铸女子之器吉。”春秋时期,礼法森严,只有尊贵的皇族和诸侯才有权力炼制青铜器。而且专家考证,夫差盉虽然是用于调和酒和水的容器,但同时也是在重要庆典上才会使用的礼器,具有重要的礼法象征和意义,更不是随随便便可以炼制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夫差盉的12字铭文里,却透露了不一样的信息。在同一时期出土的青铜器里,铭文一般会提及青铜器主人的姓氏,而这12字铭文却没有提及女子的姓氏,这是为何?

春秋时期,只有贵族才会冠姓,而平民则没有,因此,青铜盉的主人不会是夫差的母亲或女儿之类的亲人,而是一位平民女子,夫差为了这个平民女子,不顾礼法,专门炼制了夫差盉,流传到现在。这个简约端庄、制作精美的夫差盉,似乎在默默述说着吴王夫差对一位平民女子的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