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只蚤蝇 (Pseudacteon obtusus) 正在找寻适合自己产卵的火蚁(Solenopsis invicta)——但今天要讲的“虫虫”比蚤蝇可恐怖多了。
摄影:MICHAEL DURHAM, MINDEN/CORBIS
“惊蛰”来了,
生意盎然,
一声春雷,
惊醒无数虫虫。
但友情提醒,
今天要介绍的“虫虫”,
其形态十分“另类”;
内容有暗黑色彩,
请儿童和内心脆弱者酌情观看,
并非儿童不宜内容,
而是怕小孩看了会做噩梦。
虽然惊蛰来了,
但这种“虫虫”——
你一定希望永远别醒过来!
好了,铺垫这么多,
不要再怪我没提醒,
正文开始。
今天要介绍的虫虫,
海底的阴暗小魔鬼,
它们是异常古老的——
博比特虫(Eunice aphroditois)。

博比特虫的长度可以达到3米,上图摄于印度尼西亚伦贝海峡。
供图:RYAN ROSSOTTO,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
所谓的老怪,肯定“越老越怪”——从古代岩层中即发现该物种洞穴化石,表明早在2000万年前甚至更早,博比特虫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从沙中发动突袭,它们的目标是鱼类,且捕捉手段十分骇人。

图源:Smithsonian Channel
本文动图或许含有令人不适元素,
如果介意,
请别等加载出来就迅速滑过。

博比特虫最长可达3米,
藏身于珊瑚礁周围的海底,
静静等待不幸的鱼儿游近;

图源:Smithsonian Channel
一旦时机成熟,
它们便发动极为迅猛的攻击,
用灵活的锯齿状下颚牢牢咬住,
将猎物拖入深邃洞穴。
小鱼不放过

图源:Smithsonian Channel
大鱼不在话下

图源:Smithsonian Channel
甚至连章鱼都敢捕杀

图源:Smithsonian Channel
据称,由于博比特虫手段过于阴毒,有些鱼类会合力将它们藏身之处的砂砾吹走,以使其他鱼类看见危险后避开。
发表于《科学报告》杂志的一项新发现,详细描述了博比特虫的洞穴化石情况:约2000万年前,在今天的中国台湾北部,这些贪吃的海洋蠕虫已经开始捕猎。

在中国台湾发现的洞穴化石,顶部结构呈羽状坍塌,这是类似于今天博比特虫洞穴的结构。
供图:LUDVIG LÖWEMARK
一些更古老的化石也体现出这种蠕虫早已存在的证据。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约4亿年多前的岩石中就有博比特虫留下的痕迹。

博比特虫摄食行为和遗迹化石形成过程的3D模型,它们在L型洞穴中等待,利用强大的下颚捕捉经过洞口的鱼类。
供图:LUDVIG LÖWEMARK

图源:Wikipedia

用缓缓提拉的方式捕捉博比特虫,但不慎拉断
如果幸运的话,古生物学家也许能追踪到博比特虫最古老的洞穴——
但这的确需要勇气。

从被拉断部分将剩余部分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