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是绛侯周勃的次子,继承了父亲的军事素养,是文景时期的名将,单就军事能力而言,早已超越了其父,当时无人能出其右。

汉文帝在临终前,叮嘱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周亚夫没有辜负汉文帝的赏识,也没有辜负汉景帝的信任。七国之乱,政权几乎倾覆,汉景帝在最艰难的时候,启用了周亚夫。他不负众望,挽狂澜于即倒,一举平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亚夫是军事奇才

但在和平环境下,周亚夫应试的姿势不对,导致与皇帝的距离越拉越远,直至关键时刻的一次失仪,使自己走到了汉景帝的对立面。

一、藩国对汉景帝的中央集权造成威胁,周亚夫是中流砥柱

汉景帝自登基以来,政权频受考验,首先是外部的诸侯王。

吴王刘濞,早就不甘寂寞。他私自铸钱,利用当地资源煮盐贩卖,拥有了强大的财力,又招纳逃犯,训练军队,谋反之心昭然。

为了解决藩国势大、威胁中央政权的局面,汉景帝在晁错倡议下开始削藩

削夺吴国豫章郡、会稽郡的诏令传来,吴王刘濞决定不再忍耐。他联合早已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共七个诸侯国公开反叛。吴王聚兵30余万人,以 "诛晁错,清君侧" 的名义,与楚王刘戊一道,统兵大举西进,兵锋指向长安。

由于预谋已久,叛军进展顺利,景帝不得已,斩杀晁错。这一举措实是误判叛军真实目的的昏招,所谓 "诛晁错,清君侧"只是叛军发兵起事的借口,此时见晁错被杀,更令吴王刘濞人等认为景帝软弱可欺,干脆自称东帝,试图取代中央政权。

平定七王之乱

已无退路的汉景帝启用了周亚夫,将其从中尉升为太尉,迎击吴楚叛军。鉴于敌强我弱的局势,周亚夫制定了克敌制胜的战略方针:

"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原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

梁国睢阳由汉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把守,挡住了吴楚联军西进的道路。周亚夫使吴楚联军困顿于坚城之下,消耗其军力、磨灭其士气,自己则率汉军主力在外围养精蓄锐,切断吴楚军的粮道。

最终,战局向着周亚夫预料的一面发展:吴楚军锐气尽失,开始退却。周亚夫抓住战机,仅用时三个月,一举平定叛乱

汉景帝借平定七国之乱的东风,废除了诸侯王的行政、司法权,初步达成了削藩、巩固中央政权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军威武

二、梁王刘武威胁汉景帝后代的地位,周亚夫是制衡力量

汉景帝的另一件烦心事就是亲弟弟刘武。在平定七国之乱中,他同样是功劳巨大。汉景帝毫不吝惜地大给好处,除了赏赐大量金银,又新赐梁国封地多达四十余城。

但是,梁王想要的是皇位。他虽然没有反叛篡位的企图,却是堂而皇之地觊觎着,背后更有窦太后的纵容和全力支持。这几乎让汉景帝难以招架

梁军有实力,刘武有才能。他一掷千金地招揽了许多文人志士,梁国铸造、储藏的兵器,弓箭、戈矛之类就有数十万件。梁王出行的排场甚至超过了汉景帝。

汉景帝前元七年十月,梁王入朝,进出宫殿都与皇帝同辇同车。

十一月,汉景帝废黜太子刘荣后,窦太后看准时机,对景帝说:"殷商兄弟相亲,周朝尊敬祖先。我百年之后你要照顾好梁王。"

太后让皇上承诺百年后将皇位交给梁王,梁王自己也在京城到处活动。汉景帝虽然孝顺,但也不愿储位旁落。他能倚靠的唯有大臣们的力量,而在军事上,有周亚夫的存在,任何人都不敢轻举妄动

刘武心中有了想法

三、汉景帝曾对周亚夫寄予厚望

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退职,景帝任命周亚夫为丞相,对他寄予厚望。但在这个位置上,周亚夫始终没有做好职务的转型,在原本是上传下达、协调上下的丞相岗位上,他的个性和行事风格依然和在军中为帅一般,错误堪称致命:

在军中,他是老大,别人有建议或意见提出来,他进行分析点评,最后决策拍板,这个行事流程已是形成了他的习惯:有话直说,不看别人脸色。

在朝堂上,皇帝是老大,他是副手,姿态理应低调,赞成时发表意见,反对时就提出建议,然后一切等大老板裁决,这才是应有之义,反之,皇帝自然就会觉得他语气太冲,认为他跋扈。

周亚夫很冤,他不是故意抢风头的,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委婉说话。

无解的是,他一次次的否决,即使"深合朕意"的主张,经他口中说出来都能大伤皇面,怎能不与皇帝渐行渐远呢?!

1、梁王不停地诋毁

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梁王曾经独立承受吴楚叛军的全部压力,城防危急,数次向周亚夫求救,他都置之不理,最后向皇帝告急,汉景帝亲命周亚夫救援。

但周亚夫认为,情况都在预料之内,且计划的一部分,就是以梁地的坚城消磨联军的锐气,故此依旧置若罔闻。

虽然最终守住了城池,但梁王数度遇险,对周亚夫非常不满,二人之间就此结下梁子。加之周亚夫在,梁军就不敢异动,因此,一有机会,就在太后、皇帝面前诋毁周亚夫

2、反对废除栗太子

汉景帝因为不满意栗姬的一些行为,要废掉栗太子刘荣。

因为母亲的过错而废掉太子,周亚夫认为不合情理,兼之栗太子又是嫡长子,因而固执地顶撞皇帝。

他却不知景帝此举的必要。

栗姬其人心胸狭隘,景帝闲暇时,曾对母子二人言道,"朕百年之后,你们要善待其他的皇子和妃嫔",栗姬面露不屑之色。可以想见,有这样一个皇太后存在,必然会伤及未来的皇室成员,届时难免会发生不忍言之事。要防患未然,只有废太子,这与后来汉武帝的"杀其母留其子"是同一个目的,只是景帝压根想不出那般狠辣手段罢了。

当然,他的坚持没有产生作用,反而引起皇帝的猜忌。太子被贬为临江王,景帝也对周亚夫开始了疏远。

栗姬自毁前程

3、反对封皇后兄王信为侯

有一天,窦太后告诉景帝,"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汉景帝不愿意,但又不好公开忤逆太后的意见,只得推脱,要与宰相商议再定。

结果,周亚夫一听,直接给怼了回去:

"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

汉景帝默默无语:虽然这正是朕想要的结果,但皇帝也是要脸面的啊

这次,倒是汉景帝太小气了些,没面子不是才更显出自己的"不得已"吗!

4、反对封匈奴降将

匈奴王徐卢等五人来降,景帝很高兴,想封他们为侯,以为其他人的榜样。周亚夫又不同意:

"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他认为如果重奖降将,还怎么奖励忠勇之臣?又该怎么处罚背叛者呢?

其实,这个顾虑只能算是考量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原文化向来以正统自居,来降者叫"归心"而不是"叛降"。

汉景帝此举目的也不在奖降,而是攻外敌之心。这么看来,周亚夫的眼界未免局限了些

或许,梁王的诋毁不会对汉景帝产生影响,但他执意反对废太子,使景帝产生了疑心,再不许王信封侯,得罪了新生外戚,皇后对景帝正有影响力,少不了枕边阴风,而拒绝封匈奴降将,则让皇帝对他的政治能力也有所怀疑——这的确是景帝用人不当。

周亚夫也感觉在丞相的位置上,言不听、计不从,自己无法发挥作用,索性就辞职了。只是这时,他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欠缺,一味把军事能力得来的自信沿用到政治上,使他没有及时反省反思,乃至仍然走在错误的道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亚夫没有自省

四、汉景帝请客不给筷子,一次重大的考验

汉景帝没有忘记这个臣子,周亚夫是不可多得的良将,有他在,重大的军事行动就有了主帅。这对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但其性格耿直、孤傲,不是任何人都可以驾驭。尤其是太子年龄还小,汉景帝自觉身体欠佳,开始为太子铺路。

周亚夫能否胜任辅政之责呢?景帝派人招周亚夫入宫赴宴。

他至死都不知道:这不是宫宴,是庭试,是他人生最隆重的一次大考。

侍从给周亚夫端上来一大块没有切开的肉,并且没有筷子。

周亚夫心中不平,呵斥侍从取筷子。景帝笑着问:"这些你还不满足么?"

他闻言才自觉失礼,连忙跪下谢罪。皇帝起身,周亚夫趁机快步退出了宫殿。景帝目送着他离开:"这个浑身带着不满的人,不是少主需要的臣子。"

通过这个测试,汉景帝想看看,他面临皇权施予的不顺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1、态度上:是恭谨,还是不满;

2、心理上:是先感恩,还是先索取。

周亚夫对内侍的呵斥,说明在他的心中,没有对皇权的敬畏,充其量只能算是一种无心的跋扈,汉景帝却给它定性为了对皇权的蔑视

这次人生大考,周亚夫得了0分

这道心理测试题,完全没有考虑到被测试者的一贯表现:低情商。

而低情商的人,通常更不会欺骗,也更容易得到满足:只要一双筷子就够了。

汉景帝这也是当局者迷了吗?

不久,周亚夫的儿子因买冥器甲胄被告,牵连到周亚夫。周亚夫在狱中不堪受辱,绝食而死。

索要筷子

结语:

周亚夫所遭受的不平,他的父亲都经历过,但周勃采取的态度与他截然不同。

周勃南征北战,平定诸吕,功劳不比周亚夫小。他也曾遭到汉文帝的猜忌,甚至刻意打压。但当他觉得自己不能胜任丞相一职时,选择急流勇退;当被诬陷、投入监狱时,也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自救,贿赂狱卒、买通外戚,终于无罪释放,得享天年。

周亚夫没从他父亲的经历汲取教训,他和他的父亲有截然不同的三观。后者是珍惜生命、追求生机,而他则是率性而为,宁为玉碎不做瓦全。

他自始至终是个军人,坚持立场,意志坚定,宁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可惜,他做不到能屈能伸,否则,周亚夫能活到武帝朝,与匈奴作战正是用人之际,其军事才能一定能得到更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