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走了。据台媒6日报道,开山宗长星云大师5日下午在位于高雄的佛光山传灯楼开山寮圆寂,享年9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南方人物周刊。

在星云大师的一生中,他与厦门有着诸多缘分,至少3次到访鹭岛。在他功德圆满后,南普陀寺发表追忆文章,“稽首恭请大师早日乘愿再来,继续弘扬人间佛教,普度有情。”

PART 01

星云大师与厦门的因缘

星云大师生于江苏扬州。1949年迁居台湾,1967年在台湾高雄开创佛光山。他毕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积极推动两岸佛教交流交往。

青年时期的星云大师,图源网络。

据@中国新闻网7日报道,星云大师出家八十余年,建立了近300座佛教道场,把中国的佛教文化推向了世界。

开山56年来,于全球创建300余所寺院、创办5所大学、16所佛教学院、27所美术馆、图书馆、出版社、书局等。

他一生写照,正如他在《最后的遗嘱》中写道:

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舟;

问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作为两岸交流的重要推动者,他与厦门也有着很深的因缘。

据南普陀寺、厦门网等综合发布,2003年7月,星云大师应邀至南普陀寺参加“海峡两岸暨港澳佛教界为降伏‘非典’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祈福大法会”,并到厦大参加一个佛学研究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1年4月5日,大师第二次到厦门,参加厦门大学90周年校庆,在建南大礼堂纵论“空有之关系”,并再度法驾南普陀寺作讲座。

2011年星云大师在南普陀寺作讲座,图源南普陀寺。

2014年4月7日,大师第三次到厦门,参加厦大93周年校庆。大师以《看见梦想的力量》为题,和现场观众分享了他与梦想有关的佛学智慧。

在厦大演讲时,星云大师表示:“登岸何必分彼此,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都是兄弟姐妹。”

他说:“厦门的‘米水营养’,通过佛教,成长了我,可以说,我是受闽南厦门之文化、礼仪而成长。”

他还曾表示,自己出家时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位于南普陀的闽南佛学院毕业的,南普陀方丈、闽南佛学院院长太虚大师是他儿时的偶像,给了他力量。

PART 02

一以贯之的心愿

不止于两岸宗教交流,星云大师更是两岸和平的重要推动者,这与他年少时的痛苦经历密不可分。

中国新闻网报道,大师是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列着的巨型油画《屠·生·佛——南京大屠杀》,便是根据星云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浩劫中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

油画《屠·生·佛——南京大屠杀》。

星云大师10岁时跟随寻夫的母亲来到南京,亲历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当时,南京街头尸横遍野、满目疮痍,父亲也因此下落不明,音讯全无。

“我就是南京大屠杀的见证者,也是受害人。这份痛苦,我记了几十年。”星云大师说。

因为这份痛苦的经历,星云大师一直在身体力行地推进两岸交流与世界和平。他生前曾说,两岸一家亲,希望大家携手让中华民族越来越强大,不要再遭受被别国欺凌的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中国新闻网。

对于两岸关系,大师曾言,自己反对“台独”,正因生逢乱世,对生灵涂炭的痛苦心有戚戚焉,所以他主张两岸和平,因为战争后果不堪设想。“我一以贯之的心愿就是两岸和平。我想对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星云大师曾说,“两岸三地不要争论,团结起来才有力量,中国强就是中国梦。”

图源台媒。

PART 03

大师与人间佛教

所谓“人间佛教”,就是主张佛教要跟人间发生关系,在人生前做一些好事而非死后超度。回顾星云大师一生,做的全是与人有关的事,践行的也都是与人有关的佛教。

图源网络。

他乐于做义工。据@中国慈善家杂志报道,他乐于做教育、文化、慈善的义工,甚至成立云水医院,做苦难者的义工。不但自己当义工,同时乐于做“义工的义工”。他说:“菩萨是众生的义工,义工是人间的菩萨。”

1963年星云大师为女孩取名蔡静宜,图源网络。

为弘扬佛法,他不惜将些微稿费、嚫钱拿来购买佛教书籍,送给来寺的青年;甚至经常忍饥耐饿,徒步一、两个钟点以上,到各处讲经说法,将饭钱、车费省下来,添置布教所需的用具,包括幻灯机、录音机、扩音器等当时的新潮设备。

他因善开山。从1967年奠基到1977年佛光山主体部分建成,整整10年,有一点钱就做一点事。星云大师带着弟子和义工,回收塑料瓶、旧报纸、铜线,每个塑料瓶能卖0.5元新台币、每公斤旧报纸能卖4元新台币、每公斤铜线能卖60元新台币……就这样披荆斩棘,一沙一石、一砖一瓦、一分一毫地聚集起佛光山的一切。

如今的佛光山已中外闻名,有“南台佛都”之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佛光山佛陀纪念馆

当然,也少不了慈善公益事业。人民网文化频道曾用一串数字盘点他的传奇人生:在中国大陆,捐建了100多所佛光希望学校;在五大洲建立了2000多个“生活有书香”读书会……不难看出,这些数字背后处处透着慈悲心。

图源网络。

他在遗嘱中写道:“我们要济助急难,关心鳏寡孤独,或随缘做些施舍予贫困民众。因为灾难、贫苦是人间的不幸,急难救助,这是理所当然要给予一些助缘。”

如今,大师功德圆满离去。但他在厦门留下的足迹故事、传播的思想将会被持久地保存下来。同时诚如他评价自己是“受闽南厦门之文化、礼仪而成长”一样,他也会影响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