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

唐哲

编辑I

唐哲

一、贵族的理想生活

九品中正制实施以后,正如晋初刘毅所说的那样,出现了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的现象,它渐渐促成了贵族阶层的产生。

衣冠之族都是豪门势族,此外都是庶人,这种贵族当时被称为“士人”,士人大概有多少不得而知。

沈约在一份上疏(《通典》卷十六)中说,

“当今士子繁多,略以万计”,

即便这不是确切的数字,也可以想象当时士人是相当多的。

这是南朝梁代的情况,沈约在这份上疏中又说:

“周汉之道,以智役愚,台隶参差,用成等级,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辨。”

九品中正极大地助长了这种倾向。

汉末以来,生活贵族化和门第延续的结果,这些延续下来的家族,

其生活已有贵族化的倾向。仲长统的《乐志论》,说到东汉末年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生活。

该文是《昌言》的一篇,

有人怀疑是《昌言》的自序。

这篇文章描绘仲长统的理想生活:

家有良田广宅,依山傍水,房屋周围环绕着沟池,种满竹木,前有场圃,后有果园。有船和马车,出门不需要徒步跋涉,有供使唤、代替自己劳作的奴仆。

有美味珍馐供奉自己的双亲,妻子儿女不用从事辛苦的劳作,

朋友相聚之时拿出美酒佳肴招待,良辰吉日祭祀祖宗时献上猪羊牺牲。

在自家的田园树林中闲适地游乐,濯洗于清泉,与凉风为伴,

垂钓鲤鱼,猎捕飞鸟,在自家的宅第中过着舒适安闲的生活,居住在与得道仙人相同的境域之中。

与得道的先贤们讲书论道,观察天地万物,评论古今人物。弹着琴,畅想人间万千事,不用承受责任(不出去任职),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倘若真的能过上这样的生活,人的心境凌上九霄,

出宇宙之外,哪里还会羡慕出入帝王之门的人呢

恰在这个时候,魏文帝颁布了诏书《太平御览》,其中说道:

“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

这大概是当时的谚语,以上所描述的,就是当时一般有识阶层的标准贵族生活,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达到的,

然而这种理想生活,当时的贵族已经实现了。

二、尊重氏族

六朝时期尊重氏族,赵翼的《陔余丛考》卷十七“六朝重氏族”条对此有详细记,

现说其大略,九品中正法实行以后,成为官吏的人多选自贵族,

“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

从一开始,贵族的出身就不同,到了晋代,许多贵族年轻时成为散骑侍郎,有的成为秘书郎、著作郎,这已是惯例。

一般来说,后两者是擅长写作的人担任的官职,贵族一开始就被任命为这样的官职,我想这证明他们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士人被任命的官职,大致上有九品,在此之外小人担任的官职称为“等外”,有七等。

当然,这些名门望族与同为名门望族的人结婚,不与卑贱之人通婚,可是即便在当时,贵族的自高自大也不被认为一定就是对的,其中有些人虽然是贵族,

但不恃门阀,善待低级官吏,亲自担任低级官吏,被认为是“盛德”。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根据门第的上品、下品而担任不同官职。

特别是下品家族的人,不敢与名门相争,即使有担任好官职的机会,也固辞不受。

刘宋时期,王俭出身名门,很有学问,是有名的人,

而王敬则出身不太高,二人同时被授予开府仪同的官职。

有人祝贺王俭说:

“今日可谓连璧。”王俭却说:“不意老子遂与韩非同传。”

王敬则听闻后说道:

“我原本只是一名小吏,如今侥幸和王俭一起被拜为三公,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当时还有这样的事情,不是贵族的人,娶到因犯罪或触犯天子而家族败落的贵族家的女儿,被视为很大的荣耀。

成为士人这件事,不是天子的命令或朝廷的制度可以决定的,

自然地贵族各自尊尚自家的门第,决定哪一家是贵族,贵族的圈子不是谁说想加入就能加入的。

要成为贵族,必须得到贵族的许可,前面讲了纪僧真去江教那里求情的例子,还有更过分的:

有人去贵族家,主人一言不发,客人离开后,把他坐过的床也给烧了。

梁武帝时,侯景从北齐投降了梁朝,他是个粗野暴躁的人,却想当贵族,

说想与南朝的高门王、谢家族结亲,武帝说,王、谢门第有点太高,你还是与稍低一点的门第结婚吧。

贵族都制作谱牒,以此确定等级,

唐太宗当天子时,对谱牒进行调查,博陵崔氏为第一流,太宗的家族是第三流。

这时所有的门阀分为九等,共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

它们是延续到唐代的家族,到了唐代,各级官吏也从平民中选拔,

但婚姻还是按照门阀等级进行,太宗这样的一代英主,有几分打破门阀的想法,但实行起来没那么容易。

三、谱学的发展

进入这样的门阀时代,有一种学问随之发展起来,

记事的历史,是写下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并观察其变化。

从周朝就很流行,这见于《周礼》,但《周礼》中有宗法,宗有大宗、小宗之分。

一般来说,对于自己现有的家族,只考虑五代以内的情况,五代以外血缘上的亲近性就结束了,

氏就会发生变化,基于地名、官职、先祖谥号、字、职业等重新确定氏,氏的变化是有规则的。

然而,汉末到六朝名门望族兴起,这时新出现的谱学,把家族的长久延续作为一种荣誉,打破了五代为限的惯例。

六朝时期,出现了贾执的《百家谱》,王俭、王僧孺的《百家谱》,

它们记录当时被称为士族的家族的族谱,列举长期延续的家世,与以往的谱学完全不同了。

这些谱牒被收藏在官府,以便在任命官吏时查阅,这样一来,谱学格外受到重视,

贾、王二氏的谱学是南朝的,北朝也有谱学,一直延续到唐朝。

这种谱学的图书现在几乎都没有了,今天一定可以得到,如此一来,天子不得不将实际政治事务交给门第较低的人。

门第较低的人,想要获得天子器重、培植势力、成为高官,因此发挥才能,勤劳肯干。《廿二史札记》卷八“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条对这一点加以论述。

大体来说,这个时代以贵族为中心,贵族式的文化生活成为一国的中心,

学问普遍受到奖励,自然地也出现了很多学者文人。

贵族占据了高级官位,但是在这个时期,固定的习惯也被打破了,

即成为天子的人也是学者。南齐的武帝、梁武帝,这两代人都是学者而成为天子。

创业的天子出身学者,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像齐梁二代这样的属于异数。梁武帝在南齐做官时就是个“博士”,尽管不是贵族,却通过做学问成了天子。

这些天子知道,做贵族的学问的人只会读书,在政治上没什么用,齐武帝曾经明白地说出了这一点,

总体来说,身为贵族而在实际政治中发挥作用的人是很少的,因此承担实际政治事务的人自然出自较低门第。

然而这些人一旦发迹成为高官,势力就向他们汇集,

六朝时期这些人有凌驾于贵族之上的权力,因为他们不是贵族,所以反而有贪权的倾向。

另外,贵族没有贪图贿赂这样的欲念,但出身低的人拥有势力以后,就会贪图贿赂等等,

做出各种坏事,天子不是贵族出身,无法将贵族作为心腹,而出身较低的人很好用,且值得信赖。

可是这些人最后反而去干坏事。这是贵族政治的反面的弊害,这多半发生在南朝,但北朝也有同样的情况,

特别是地方官,只由地位较低的人担任,《廿二史札记》卷十五有“北齐以厮役为县令”条。

财婚

无论如何,上面所说的是因为贵族的兴盛而产生的弊害。然而即使是贵族,也不会一直兴盛,家族也会衰落。

如果是这样,就有了今天所谓的“金爵结婚”,也就是贵族为了金钱的目的而与门第较低的人结婚。

《廿二史札记》卷十五“财婚”条举出了这样的例子。北魏、北齐的时候,财婚现象特别显著,北魏的文成帝还曾经下诏禁止。

另外,《廿二史札记》卷十五“北齐百官无妾”条说,

北齐时天子之女下嫁大臣,于是百官几乎都只有一个妻子,没有妾室。

书中还谈到,养育女儿的家庭教导女儿要妒忌,妻子要驾驭丈夫,不能让丈夫有妾,

害怕一旦被男人当作傻瓜,就会被其他女人笑话。

受礼仪约束的生活

总之,因为贵族之家成为社会的中心,所以礼仪严格

,当时家礼被认为十分重要,出现了家仪、书仪的书籍。

正仓院光明皇后亲自抄录的《杜家立成》,

可以作为书仪的实例。它的主要内容是书信往来的文范,但也有与家礼有关的内容。

这表明家庭使用的文范是很重要的,六朝时期,在朝廷的礼仪之外,家庭中的家礼、家仪、书仪变得重要,

在《隋书·经籍志》的仪注之部可以看到这方面的书籍。所有事情都被礼仪约束,贵族的家庭按照这些礼制行事。

作者观点

简而言之,六朝时期贵族成为中心,这是中国中世一切事物的根本,

贵族社会演变以至崩溃,就是中国的中世,它到唐末五代的时候完全解体了。

上面大体上是讲到中国中世的成立为止,

这个贵族时代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如经学、文学、艺术等,都具备了这个时代的特色,

它们成为中国文化的根本,今天的中国文化也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建筑起来的。

参考文献

[1]魏晋贵族体制的形成与乡论[J].李济沧.江海学刊,2014(03)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探究[J].管正平;赵生群.齐鲁学刊,2016(01)

[3]扬雄文学思想对东汉文论的影响[J].汪耀明.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4]两汉思想史[M].九州出版社,徐复观,2014

[5]汉代文学思想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许结,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