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行政区划中有省级的自治区、地级的地区、县级的区等各种各样的区。不过在建国后我国的区划历史上,还有各种特殊的区,如今仅存的只有湖北省的神农架林区以及贵州省的六枝特区,仍然属于县级单位。而在河南省,曾经有3个特殊的“地级区”,如今一个是地级市,一个是个地级市,而另外一个则是县级市,命运大不相同。

1.平顶山特区。1964年县级的平顶山市撤销,升格为地级的平顶山特区。这次升格的主要原因是煤炭的开采,而平顶山市由于刚刚开始建设,暂时无法作为一个地级市来承担其相应功能,而在交通方面也也有所欠缺,无法作为地区行署住地,所以采取了这种特殊的方式。

等到1969年2月平顶山特区设立的新华和卫东两个区,形成了“区套区”的套娃式格局。当年3月份地级的平顶山特区变成了地级的平顶山市,才取消了特区这种临时的区划。此后平顶山的区划虽然有很大的变动,但作为地级市一直存在。1997年之后区划基本稳定,形成了如今下辖4区2市4县的格局。

2.1973年12月份成立了地级的舞钢工区办事处作为钢铁基地,主要是为了利用平顶山市的煤炭资源。由于当年以钢为纲,所以一个钢铁基地的建立非常重要,级别自然要提高。当时舞钢工区办事处成立,基本上相当于原舞阳县的一半的管辖面积,包括当时的杨庄、八台、武功.枣林、上庄、尹集等6个公社。

由于舞钢和平顶山的联系比较紧密,毕竟煤钢联动比较多,所以在1977年就撤销了武阳工区办事处,并入到了平顶山市设立了舞钢区。当时的舞钢区属于平顶山市的飞地,后来舞钢的归属几经争夺,最终还是成为了平顶山市的舞钢市。

3.在舞钢工区成立不久,在1975年的5月份设立了济源工区办事处,其实就是济源县的升格,管辖面积并没有变。设立济源工区和和舞钢工区的性质类似,因设立钢铁企业而有了这个地级单位。舞钢工区用的平顶山的煤,而济源工区用的是焦作的煤,在1977年济源工区和舞钢工区一起撤销,仍然是济源县,重新回归新乡专区。

不过当年的济源工区成立时,曾经下辖虎岭区和济源县,已经有了如今地级市的雏形了,再加上焦枝铁路干线从此经过,所以济源的发展自然日新月异。1988年济源县升格县级济源市,实行计划单列,民间的说法相当于副地级市,参考计划单列市。1997年,济源市正式成为河南省直辖。2005年济源升格省辖市,按地级市的标准配置行政管理机构。不过由于济源市升格地级市并没有得到批准,所以在2017年成立了正厅级的济源示范区,套合了济源市。

4.另外河南省曾经存在过两个县级的特殊区,曾经的焦作矿区和义马矿区,不过当时只是县级区,所以这里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