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 好 的 挽 救 就 是 预 防

应急说

近日,昆明滇池大坝“父母帮男孩抓海鸥塞进塑料瓶”事件,引发持续关注,因涉“三有”野生保护动物,涉事男孩监护人被罚2000元。

近日,云南昆明,一段父母帮男孩抓海鸥,欲强塞进瓶子里带走的视频引发关注。

事件发生后,警方通过调查快速找到涉事人员,由于案件达不到刑事立案标准,便移交给了西山区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执法大队。在经过再一次调查之后,西山区自然资源局自然资源执法大队作出了对涉事男孩监护人进行行政处罚的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山区自然资源局 (分管自然资源执法大队)副总督察陈清松:“我们通知了当事人,之后由公安和执法人员将其带到我们这里,当面再一次对当事人做了法律宣传和行政处罚。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对当事人做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并处以2000元的罚款,他也认罚。”

陈清松介绍,在这起案件中,鉴于涉事人员为外省游客,并且有未成年人,事后认错态度也较好,所以自然资源局执法部门并没有按照上限进行处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这起案件,执法人员也提醒游客和市民,红嘴鸥属于国家“三有”野生保护动物,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在相关自然保护区违反相关规定猎捕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将依据情节,处以两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作为执法部门,我们也提醒广大游客,特别是外省游客,因为不了解我们的相关政策,对于抓海鸥觉得新鲜新奇,还有的拉着拍照,这些都是违法行为,一定要注意。”

陈清松说,“在此我也要呼吁市民及外省游客,一定要保护红嘴鸥,如果游客在游玩时有伤害性行为,我们将按照《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规定,对其处以两千到一万元的罚款。希望大家能爱护海鸥,文明观鸥。”

网友们表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月31日,有网友发视频称,在云南昆明滇池度假区海埂大坝,一对夫妇帮着孩子抓海鸥并将其塞进瓶子里,后被其他游客制止。2月1日,滇池度假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相关部门正在处理此事。

据网友1月31日上传的视频显示,一名男子协同一名小男孩抓着一只海鸥,海鸥的头部已被塞入瓶中,旁边一名女子说“抓它的翅膀”,并帮着往瓶中塞海鸥。期间,旁边多名游客喊“放了(海鸥)”。在游客的制止下,他们最终放飞了海鸥。该网友在配文中称:“抓海鸥的孩子和帮助他的家长,这是我们第三次制止他们了。”

据悉,红嘴鸥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抵达昆明,翌年3月底至4月初迁离。滇池是观鸥胜地之一,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赏鸥、与海鸥互动。许多游客喜欢到池边,但不文明观鸥行为也时有发生。

熊孩子动物园狂虐孔雀

此前,江苏无锡某动物园,一男孩冲进孔雀园,追赶已经受到惊吓的孔雀,并抓住其中一只,实施勒脖、抱摔等暴力行为,同样引发网友热议。

视频内容显示,男孩抓住孔雀尾部,

将其朝地上使劲摔打多次,

甚至拔其羽毛。

紧接着,男孩看到工作人员前来,

立刻松手,并试图逃离现场,

最后被工作人员带走。

随后,动物园工作人员解释称,由于是免费开园,这几天游客较多,“我们现场的管理人员可能一时间忙不过来”。

现场有警示语提示、喇叭提示、工作人员巡逻,但现场客流量非常大,且游客素质参差,之后动物园或将少放孔雀在外活动。

对于男孩的行为,工作人员也很无奈,没有执法权,无法对男孩作出处罚。

该工作人员表示,孔雀区域被改造成了原生态环境,游客可以近距离观看,因此发生了这种事。目前已将该情况反映相关部门,今后会加强巡视宣教,受伤孔雀已挪至繁殖园疗养。

网友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男孩的行为如果造成动物的伤害,或者男孩被动物伤害,可能都将造成严重的后果。男孩的行为明显违反了动物园的管理规定,虽然他属于未成年,但是他私自进入孔雀区域,家长又没能及时阻止的这种行为,很明显,该行为扰乱公共场所秩序了,涉嫌到寻衅滋事罪。动物园虽然管理上也有问题,但是如果造成孔雀的伤害,可以要求男孩的监护人进行赔偿。相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千二百四十八条 动物园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园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是,能够证明尽到管理职责的但是部分游客的过分行为,如抛掷食物、模仿动作故意逗弄、激怒动物,会激发动物的攻击性,从而对人身构成伤害。对此,如果动物园能够证明自己已经尽到管理职责,则不承担赔偿责。

在人们的印象中,孩子是天真、善良的,不像成人一样,因为各种各样的欲望,有很多复杂的心思。但是,有一个现象很奇怪,就是孩子为什么会残忍地虐待小动物?

关于虐待动物的行为

虐待动物行为的定义:

虐待动物的定义是“不被社会认可,对动物施以不必要的痛苦,折磨或困扰和/或导致动物死亡的行为”。

孩子虐待动物的包括从“探索性/好奇的动物虐待”(“不成熟的戏弄动物”行为,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拉小猫的尾巴),到严重的虐待动物(如偷邻居家的宠物并伤害它们)。

图源丨图虫创意

孩子虐待行为从什么年龄阶段出现的?

多项研究结果发现,从学龄前期的幼儿开始,不同程度的孩子有虐待动物行为。

英国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告评估了2232名5岁、7岁、10岁和12岁的儿童虐待动物的情况,发现孩子从幼儿开始会出现虐待动物的情况(5.9%),在10岁时孩子虐待动物行为下降(1.5%)。

幼儿最初意识极为单纯,行为习惯也不固定。

3岁左右的孩子通常会出现暴怒、突然发脾气、摔东西,这个时候他们还不能稳定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出现对动物的不友善,他们自己并不知道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因为在行动上还不懂哪些是社会允许的、受到称赞的,哪些是社会禁止的、受到指责的。

当然,他们就不能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所以,一般认为7岁之前发生虐待动物的行为可以理解为正常。

随着年龄的增长,7岁以后的儿童慢慢意识到自己不能虐待小动物。

这种意识是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果7岁以后,在六个月里连续出现多次严重的虐待动物的行为,还有伴随其他不良行为,如撒谎、打架、偷窃等行为,那么家长应引起高度重视。

孩子喜欢虐待小动物的原因是什么?

01

孩子还没有强烈的意识到动物和玩具的区别

孩子是因为年龄和认知上的局限,会把动物当作玩具对待,出现普遍意义上的虐待行为。

例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拉着小猫的尾巴。如果是这种原因,父母只要对孩子耐心解释,让孩子明白动物和玩具的不同。

02

研究发现,喜欢虐待小动物的孩子往往自身也是躯体暴力或情感忽视等的受害者

1

遭受躯体暴力

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虐待动物发生率是正常家庭儿童的3-5倍。

这些孩子有的是自己遭受着家庭暴力,有的则是目睹自己的亲人遭受到家暴。

当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等方面体验到压力或们遇到挫折时,他们可能会采取虐待动物的方式去发泄情绪。

2

遭受心理暴力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强制孩子做不喜欢的事情,对孩子的教育很严格,对孩子的要求很高,孩子做不到就责骂批评孩子,导致孩子的情绪无法很好地表达,孩子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会出现压抑的情绪。

孩子虐待动物,是发泄自己的情绪的一种方式。

3

父母日常对孩子的情感忽视

共情能力就是当看到其它人或动物遭受痛苦时,自身也会感受到类似的痛苦感,能感同身受对方的痛苦。

没有从父母身上感受到爱的孩子,也不会对别人表达爱,会缺乏同理心。

如果孩子缺乏共情能力,难以体会到动物甚至他人的痛苦。反而从虐待动物中感受到快感,甚至对这种感觉上瘾。

03

受外界的影响

01

受电视和网络的影响

现在孩子接受信息的渠道是在太多了,孩子未必分得清楚里面的好坏,容易受到影响。

一些动画片里面有一些伤害的残忍的片段,孩子分不清楚现实和影视的虚假,就容易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动作,做出虐待小动物的行为。

02

受环境的影响

家庭层面的风险因素包括父母的排斥和忽略,儿童期不一致的教养方式、严格的纪律、躯体或性虐待、缺乏监管、照料者的频繁更替、照料者有犯罪行为。

社区层面的风险因素包括同伴的拒绝,与行为不良的同伴群体交往,以及充斥暴力的社区环境。

这些都是孩子出现攻击行为的风险因素。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这些不良行为的背后都是难以处理的情绪,是需要得到帮助的信号。

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虐待动物与各种形式的青少年犯罪相关:虐待动物的孩子更容易表现出其他攻击性症状,如破坏性、欺凌、打架等。

图源丨图虫创意

如何避免孩子做出虐待动物的行为?

研究表明,虐待动物和人际暴力或攻击之间的关系很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建立起来。所以,我们需要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养育环境,向孩子示范如何通过非暴力的方法解决“冲突”,减少暴力行为并阻断暴力行为的蔓延。

父母可以言传身教,培养孩子正义、善良的品德,培养孩子对情绪的识别,表达以及如何与情绪共处,建立自己的情绪工具箱。

作为家长,如果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自己很难控制情绪,总是对育儿感到挫败,育儿方式多为责骂、侮辱、冷暴力或者施加暴力和暴力升级。

建议你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学习自我情绪管理、解决自我和家庭的困境、学习科学育儿方式、促进亲子间正向情感交流,提高自己作为家长的胜任力,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发现孩子虐待动物时家长要怎么引导教育?

了解孩子行为的源头

如果孩子虐待小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心理压力太大或是情绪压抑,那一定要弄清楚,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和情绪。

有的时候,同学、老师的一些语言行为,也会影响到孩子。只有弄明白问题所在,才能更好地去沟通。

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并正确处理

找到了源头,还要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

很多时候,孩子觉得自己消极、不快乐等情绪是不被父母认可的,所以会悄悄发泄在同学或者动物的身上。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要引导孩子接纳自己的情绪: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更没有丢人一说。

孩子接纳了自己的情绪,便可以心平气和地对待情绪,思索面对它们的方法。

这个过程,还需要父母的引导。比如孩子感到很愤怒,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运动的方式去排解;孩子感觉很委屈,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大哭一场,或者痛痛快快地唱一阵歌来宣泄。

当情绪平复了,解决事情的方法也更容易找出来了。

父母对孩子的爱要恰当

过分严格的爱,会让孩子产生压抑之感,不敢毫无压力地在父母面前表达自己的情绪;过分宠溺的爱,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二者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不利的。

父母只有给予孩子恰到好处的爱,才能让孩子在感受到爱的同时,也学会如何去疼爱他人。有了这样的同理心,孩子自然也不会去虐待动物了。

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不要小看虐待动物这一行为,小小的举动,可能会带来不可挽回的结果。

一位合格的家长,是不会忽略孩子行为背后的源头,也不会放任孩子不好的行为。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把不好的心理扼杀在摇篮里。

关爱野生动物

是使命,也是文明!

来源:澎湃新闻、极目新闻、云南电视台、齐鲁晚报、浙江电视台、九派新闻、沸点视频、网友评论、育儿须知、怡禾心理、嘉程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