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储殷教授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发出了惊天言论:

“成年人有权做个废物。我们不希望孩子是废物是因为他们还有未来,但过了35岁以后做废物还是挺舒服的,也很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言论三观不正我们稍后再谈,但这句话却意外地得到很多网友的认可。

有人说35岁以后人生基本定型,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基本实现不了,与其这样,倒不如把心态放下,选择做一个快乐的猪。

有人感慨终于见到一句大实话了,为早日躺平而奋斗终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连着看了几遍褚教授的视频,觉得看后有些伤感,也有些安慰。

我能明白褚教授的这个视频并不只是单纯地哗众取宠,博眼球和流量。他传递的是思想更多是“接纳”,让我们学会接纳平庸的自己。

早些年我看过褚教授的另一个视频,说的内容我很认可,大多数所谓专家建议要么是有利益相关,要么就是讨喜型博人眼球。

放到褚教授这次的事情上,很明显他的这次观点就是故意讨喜型。

在年轻人“躺平”大行其道的今天,35岁中年人遭遇职场危机的今天,褚教授出人意料地表示‘成年人有权做个废物’。

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安慰到这群庞大的失意群体的。

所以这么多网友支持褚教授的观点,我也就不感到丝毫奇怪。

但问题是,作为一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教授,他发表如此消极带有问题的观点,确实是他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首先我很想和褚教授探讨一下他视频中关于“废物”的定义。

一个成年人过着怎样的生活,穷做到何种程度,就会成为他口中的“废物”呢?

一个兢兢业业工作多年的程序员,35岁被公司无情开除后找不到工作,只能靠跑外卖养家,这种人算是褚教授口中的废物吗?

27岁重点大学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对口工作,于是进货1500箱水在街头摆摊叫卖,这种人算是废物吗?

我还关注了一个vlog博主,因为不愿进厂,他平时就热衷于东奔西走地打日结工,这种人算是废物吗?

又或者再直白一点,褚教授对“废物”的定义是月薪低于5万?1万?还是5000块呢?

又或者与金钱无关,凡是业余时间不读书,用游戏、抖音、闲书、电视剧、电影这些东西打发时间的人,统统都是废物。

我觉得“废物”这个词汇太刺眼,也太笼统了。

你得允许有人和你不一样,你喜欢莎士比亚,也得允许别人喜欢郭德纲的相声,这没有高低之分,只是生活方式的不同。

所以你无法去指责跑外卖的人就是废物,不读书的人就是废物,工资低于5000块的人就是废物。

努力生活的人,就不能被所谓的专家称之为“废物”。

03

此外,我非常不喜欢褚教授说的那句话:我们不希望孩子是个废物,是因为他们还有未来,你过了35岁以后做废物还是挺舒服的。

这句话蕴含了两层意思:35岁的成年人没有未来,让孩子承载你的未来。

马云35岁创立了阿里,雷军37岁创立了小米,任正非40多岁创立了华为,只能说幸好他们当时没有听到褚教授的金玉良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般正常大学毕业生24岁,博士研究生毕业在28-30岁,倘若35岁的成年人就没有未来的话,那么意思就是决定你一生未来的时间就只有中间那短短不到10年吗?

这会不会有点太武断了。

而且什么叫成年人有权做个废物,但我们不希望孩子是个废物。

或许褚教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句话又切中了一个痛点问题:多少家长自己躺平做个废物,却要孩子成龙成凤。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已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

根据官方公开的数据,中国每年约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人死于自杀,还有8个自杀未遂。

这其中原因很多,但我想说,大多数放弃人生的孩子背后,都站着一对资质平庸却渴望子女成龙成凤的父母。

“我和你爸这辈子就这样了,家族荣耀就全靠你了,所以你要争气。”

不知道多少人的童年听过这句话,也对这句话深恶痛绝,但颇具讽刺的是,长大后又有多少人活成当年自己父母的样子。

这难道真的是因为小孩子有无限的未来,成年人没有未来了?

我更愿意相信的是:逼迫孩子努力,远比自己努力容易多了。

如今褚教授又给了这些成年人家长一个光明正大的理由,毕竟专家教授都说了,成年人有权做个废物嘛。

可悲啊。

04

尤其记得我小学时读的第一本文学书就是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本书有段话非常有力量,这里就再给大家重复一遍: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真正的自由不是躺平等死,不是安心成为一个废物,能苟活着就行。

这样的人生不是自由,只是被懒惰所操控的一个傀儡罢了。

我们终究要去奋斗,去拼一把,尽自己所能地看见更多的人生选择,然后再去选一条你最喜欢的活法。

学会接纳自己的平庸很重要,但在不得不向生活低头前,你要问问自己:

你真的有为自己的人生好好奋斗过一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