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晚上8:00
知名音乐教授
国内古典音乐课程首席IP田艺苗老师
分享《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启蒙?》
现在的部分专家,太令人困惑了。
看看这阵子:
先是有专家声称:要让年轻人消费。
再是有专家建议:年轻人应该提早规划养老投资。
开年没多久,某基金副总经理又跳出来说:
现在很多年轻人很不像话,抱怨工资低,可能是能力不够。
“何不食肉糜”似的言论一个接一个,刀刀直往年轻人心里戳。
像话吗?
这个年头,“骂年轻人不行”好像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有趣的是,近日另一则热搜应景而生:
年轻人为什么不爱听专家建议?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这些建议真挺没水平的。
居高临下的指责,没有得到服从。
相反,换来的只有大众的集体讨伐:
如果不了解年轻人现状的话。
建议你就别建议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
大部分建议非但没用,反而添堵。
比如,你正在大城市干得风生水起,结果“相亲相爱一家人”的群里,长辈天天劝你回家考编。
又比如,未婚未育的你自由自在,可总有人跳出来,指责你没用、不孝。
刚刚过去的新年,更是炮轰重地。
不少八杆子打不着的七大姑八大姨,趁着这个时候对你围追堵截。
用自己局限的经验,借口“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试图对你的未来指手画脚。

可他们的意见,真的能听吗?
看过一个帖子:长辈有哪些建议最好不要听。
高赞回答说:
要知道,长辈和你至少相差20年。
如果他们能跟上时代发展,那有些建议不得不听。
但倘若在这20年间,你的长辈与时代脱节,对新生事物所知甚少,仅是凭借过往经验给你建议,那这个建议就要推敲一下了。
是否听一个长辈的建议,不是看他年纪有多大,而是要看他处在什么社会地位,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更重要的,还要区分他是好心为你,还是打着“为你好”外衣的控制。
前阵子某公司的副总监冲上热搜,他建议员工:
你们才22岁,不要着急谈恋爱,9点下班,是对你们未来负责。

口口声声谈未来,句句不提加班费。
年轻人被当作随意压榨的苦力。
甚至因为没有自愿、无偿加班,就惨遭辞退。
还有某些公司,让员工自愿申请成为奋斗者。
何为奋斗者?
自愿加班、放弃带薪休假、放弃加班费、接受公司淘汰。
还得承诺不与公司发生劳务纠纷。

都法治社会了,还有这么多公司将《劳动法》视为摆设。
都2023年了,还有这样的奇葩言论。
着实令人震惊。
所以,与其说是年轻人不听建议了。
不如说是,这些提建议的人,属实太坏了!

要知道,现在年轻人面临的,是一个信息过剩的社会。
他们获取信息的体量和速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代人。
身边不少做老师的朋友都调侃说,自己都没学生懂得多了。
可同时,他们遭遇的同辈压力也一样前所未有。
大学的扩招,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为大众化。
年轻人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职业规划被越来越早地提上日程。
加上城镇化的进程也在加速,买房买车成了标配。
随便去广袤的乡村走一走,有几户人家没在城里买过房?
随之而来的,便是房价的极速飞涨。
而这一代年轻人,正是在这样的巨大变革中,经历着自己的童年和青年阶段。
他们目之所及,是先辈们同年龄时不曾接触到的繁华,他们耳之所听,是先前几十年都接受不到的讯息。
因为所处这个时代,他们甚至比上一代、上上一代人经历着更加惨烈的竞争岁月。
你见过凌晨12点后的北京吗?
凌晨12点,小米公司灯火通明。
凌晨1点,百度的办公楼亮如白昼。
凌晨2点,大厂楼下的出租车和小黄车还在等待着晚归的人。
凌晨3点,外卖小哥还在卖力跑着。
凌晨4点57分,北京10号线启动第一班。
凌晨5点,早餐的铺子陆续开张了。
而在这其中忙碌的,大部分正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
伴随着他们的,是高昂的物价,买不起的楼盘,还有8平米的出租屋挤着的3个室友。

不光一线城市如此,其他地方也一样。
有年轻人因为工资太低了,不得不趁着下班在天桥摆摊。
一天一百块,好歹赚件衣服钱。

有人因为刚生了孩子压力大。
早上四点起床看书写稿,只为多赚一点钱补贴家用。
这年头,身兼数职搞副业的年轻人数不胜数。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是为了专家口中的“安逸”吗?
我想未必。
他们拼尽全力。
无非是希望自己能多挣点钱好改善生活。
想让自己在大城市扎个根。
想让父母、伴侣和子女过得好一些。
每一代年轻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辉。
谁又有资格,指责这一代年轻人不努力呢?

下面这幅图,很扎心。
我国人均工作时间高达2200小时,远超美国和日本。
几乎是全世界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

我之前有同学,一毕业进入互联网大厂,靠着压榨自己的身体,换来不菲的酬劳。
那时候,她经常三更睡,五更起。
领导一个电话,哪怕正在厕所,也得立马打开电脑。
就这样苦熬了三年。
拿到了五位数的年终奖,也得到了一纸25处亮红灯的体检报告。
不得不辞职。
她才不到30岁。
没看过大千世界,没体会过爱情的甜蜜。
为了几两碎银,耗尽了自己的生命。
值得么?
但她没想到,家人知道她辞职后,第一反应不是关心,而是指责。
言语中满是嘲讽。
在老一辈眼中,年轻就是该受苦的,没有现在的苦日子,哪有未来的好日子。
可现实真的如此吗?
这两年,频繁曝出的加班导致猝死事件,拷问着每个年轻人的灵魂。
满足每个人的预期,努力工作。
换来的到底是什么?

在工厂的年轻人,拿着十几块的时薪,做着流水线的工作。
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白班夜班轮换调休。
换来的,无非是刚够养活自己的酬劳。

城市公司里的年轻人,每天3、4个小时的通勤,干着望不到头的工作。
几年打拼所换来的酬劳,买不起一个公司边的小卫生间。
当经济发展步入平稳期,当收入与工资不成正比,也许努力换来的不是财富的积累,也不是阶级的跃升。
而是勉强的糊口,是青春的流逝和健康的不再。
圆桌派里有句话说得很好:
现在的年轻人大学毕业,他会立刻明白,以我这样的工薪下去,就是再过50年,我都买不了一个公寓。

我不是没有听你的建议努力工作,但那然后呢?

于是,醒过味的年轻人,开始学着“躺平”,开始习惯“佛系”。
无疑,会遭到周遭的批判。
可同时,在这样的短暂暂停中,他们也重新寻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在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看来。
躺平非但不是一种对社会的不负责,反而是年轻人想去思考,去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一种积极态度。
现在的我们,已经进入了一种既追求国家富强,又追求个人幸福的阶段。
躺平也并非不奋斗了,而是换种状态想一想,自己活着的意义。

不信,你去四周看一看。
哪一个口中叫嚣着“躺平”的年轻人,不再按时上班,不再准时完成领导分配的任务?
他们只是将过往的无效劳作,用一种更高效的方式替代。
我身边就有同事,妥妥“内卷王”,每天来得最早走得最晚,饭也不好好吃,营造出一副全公司我最努力的状态。
但工作并没什么进展。
只拼时间不动脑子,换不来好结局的。
卷了大半年,因为营养不良进医院了。
也有同事,按时上下班,只在需要加班时加快速度搞工作。
一日三餐很规律,业余时间不是去公园跑步,就是和朋友逛吃,要不就是自己暗暗充电。
工作几年下来,不光身体更健康,人脉也扩展了。
如今的她,已经在尝试除了工作之外的谋生手段了。
你看她们俩,没有绝对地谁对谁错,只有谁的生活更幸福、身体更健康的区分。
现在的年轻人,大都拒绝了驴拉磨的工作状态,转而去寻找更令自己满意的生活节奏。
物质发展了,社会进步了,年轻人也有了让自己变得更幸福的诉求。

许知远曾说:
青年人的迅速崛起,也是社会结构变化的结果,这是一个信息财富都在爆炸的年代,充满无限可能,每一代真正代言这个时代的性格与色彩的,就是浪尖上的年轻人。
不管你怎么评价如今的他们。
未来终究是属于这批年轻人的。
他们或许没法满足大多数人的期待,拼尽全力也拿不到上万月薪,买不起大房子。
但在这只活一次的生命里,他们善待了亲人。
也对得起自己。
他们虽然看起来丧,但他们从未放弃过努力,停止过追寻。
在看不到希望时,请允许他们暂时停下来,调整方向;
在未来渺茫时,请接纳他们去探索多元化的生活方式。
这是这一代年轻人的使命。
谁说站在风里的才算英雄?
过得好自己生活的年轻人,都是好样的。
点亮【在看】,为自己发声,让“建议者”闭嘴。
作者| 周美好,食一碗人间烟火,饮几杯人生起落。
主播| 亚楠,电台主播。
图片|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