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卜斯是陆军学校的一个学生,他喜欢读书、热爱诗歌,像每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一样,对未来充满好奇,又有很多迷茫。
深秋的一天,他坐在栗树下,入神地读着一本里尔克的诗集,完全没有注意到学校里的牧师走近了他。
牧师翻了几页卡卜斯的书,感慨道:“里尔克已经从陆军学生变成一个诗人了啊。”
原来,里尔克也曾经是一名陆军学生,后来因身体实在虚弱才离开了学校,回到故乡布拉格继续读书,毕业后走上了诗人的道路。
卡卜斯想,里尔克也上过陆军学校,一定很理解自己在未来职业与诗歌创作中艰难抉择的心情,他决定给里尔克写信。

几个星期后,卡卜斯真的收到了这位“德语世界最重要的诗人之一”的回信,之后,二人开始了不间断的通信往来。
在信中,卡卜斯倾诉着自己在爱情、成长、职业、生活上的苦恼与困惑,里尔克则用自己对生活的深刻洞察,解开青年诗人心头的千千结。
《给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收录的就是里尔克给卡卜斯的十封书信,对于职业选择、爱情、婚姻、艺术追求,里尔克给出最令人受益的建议就是:学会寂寞。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上海人民出版社

对年轻人而言,寂寞往往来自于无人共鸣、不被认可。
自己努力取得的成果、无比热爱的东西,在别人眼中不值一提,这时候你会怀疑自己的选择、怀疑努力有没有意义。
在卡卜斯寄给里尔克的第一封信中,卡卜斯附上了自己的诗歌,他小心翼翼地询问这位伟大诗人:自己的诗歌写得好不好?
里尔克没有正面回复,而是提醒他,“你现在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向外界寻求答案。”
没有人能够给他答案,你的成果好不好,唯一的检验方法,就是走向自己的内心,探索生活发源的深处,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里尔克认为,无论是诗歌还是文学,任何艺术创作的动机,都应该源自内心深处对于创作的强烈渴望。
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母亲的引领之下记诵诗歌,也展露了在诗歌上的天赋,在学校,他的文化课成绩很好,唯独体育是班里最差的学生,同学们轻蔑地叫他“体操笨蛋”。
可是他并没有因此变得自卑,诗歌依然让他引以为傲。
每次德语课开始前,里尔克会从后排座位安静地站起来,带着几首自己新创作的诗走到讲台,老师也会让他读给全班听。

在写给卡卜斯的回信中,里尔克也提醒青年诗人,“要躲开那些普遍的题材,皈依于你自己日常生活呈现给你的事物,你描写你的悲哀与愿望,流逝的思想,以及对于美的一种信念。”
真实的生活,风光无限的大自然,永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素材。
对于创作者来说,只要这种创作源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就不需要再向外求证这是不是好的艺术作品。
而对于艺术观赏者来说,对艺术的审美与理解其实也源于自己的生活经验,源于内心深处对美的感知。
所谓艺术审美,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就算是那些参考批评的文章,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确的。
真正热爱一件事,就能忍受由此带来的质疑与否定,度过不被认可的孤寂时光。

爱情更是寂寞的重灾区,有人因为孤身一人、找不到灵魂伴侣而寂寞,有人因为和爱人渐行渐远而寂寞。
而好的爱情,会让你经得住风雨,也守得住寂寞。
在诗歌《总是一再地……》中,里尔克这样描绘自己理想中的恋爱关系:“我们总是一再地两个人走出去,走到古老的树下,我们总是一再地仰对着天空,卧在花丛里。”
他认为,“爱的要义并不是什么倾心、献身、与第二者结合,它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崇高的动力,去成熟,是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1897年,里尔克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恋人和精神导师莎乐美。
莎乐美被称为“致美毒药”,一生征服了很多优秀的男人,包括大哲学家尼采。
她不仅天生丽质,而且求知若渴、涉猎广泛,爱情上,她奉行独身主义。
结识里尔克后,她带着里尔克游访自己的故乡俄国,并拜访了“文学泰斗”托尔斯泰。
她聆听里尔克的烦恼,疏导他内心的郁结,后来,二人分手了,但莎乐美对于爱情与婚姻的观念,依然深刻影响了里尔克。
里尔克后来和艺术家克拉拉结婚,两人各自独立生活,靠书信勉强维持。
他在写给卡卜斯的信中指出,“社会用各种样式设下避难所,因为它倾向于把爱也看作是一种娱乐,社会轻率地把爱变成一种简易、平稳、毫无险阻的生活方式,跟一切公开的娱乐一样。”
在他看来,婚姻不应当为了营造亲密而拆除所有的障碍,相反,好的婚姻中“一个人必须保卫另一个人的孤独”。

卡卜斯从陆军学院毕业后,被派驻到一片荒野,四周只有空旷的高山,没有可以谈诗歌的同伴,只能忍受内心的寂寞和煎熬。
里尔克在信中提醒他,“要学会与寂寞相处,在寂寞中不要彷徨迷惑,而是要平静地、卓越地,像运用一件工具似的去运用寂寞,并借此拓展出新的立足点和新的道路。”
一个寂寞的人,更能够认清自己真实的需求,能够更清醒地生活。
里尔克曾多次搬到荒无人烟的地方,远离城市的喧嚣与纷扰,享受着无边的寂静。
他说:“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会使我们更有理由为他工作。”
或许寂寞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已经显得很稀有了,即使没人聊天,我们也能随时打开手机,刷视频、玩游戏,大脑被喧哗声填满,改过了内心的孤寂。
然而没有了寂寞的时光,也就是失去了聆听自己、感知生活的机会。

三毛说:“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唯有学会与寂寞相处,享受寂寞,我们才能将自己从喧嚣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
学会一个人安静,才能看懂世界的热闹;走一条人迹罕至的路,才能看见最美的花朵;忍受这一刻的孤寂,才会有下一秒的高高跃起。
十点听书会员,好书上新
现象级小说《美顺与长生》
在看似不可能的婚姻中
成就世间温暖的爱
主播| 佳音,十点读书签约主播。
图片|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