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邀天上满月,尝人间团圆

昨夜的灵台,热闹非凡

大人小孩纷纷走上街头

挑灯笼、猜灯谜、看皮影木偶戏、赏灵台美景......

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灵台灯笼作品为传统手工技法制作,内容突显民俗文化,造型独特,美观新颖。

元宵夜,“玉兔闹春·妙趣元宵”灯谜竞猜活动在文化广场拉开帷幕。活动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条条飘动的谜语条,一张张喜悦的笑容,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用智慧的钥匙开启所有灯谜。此次灯谜竞猜活动,不仅传承了节日习俗,让传统佳节透出浓浓的书香气息,而且用通俗易懂、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参加活动的群众以灯谜相约,沉浸体验传统文化润物无声。

灵台皮影不仅是独特剧种,亦是我国民间工艺之精粹,由于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极高,倍受收藏界青睐。灵台皮影古称“灯影”,以上好牛、驴皮为最佳材质,皮子加工、剪刻造像、着色妆彩工艺考究,手法繁复,流派与特色为“关中道”。灵台皮影流传久远,演出和制作艺人代代相传,灵台独特剧种“灯盏头”即为皮影戏,其已故传人上良镇杨班主即为名盛千、陇、灵、崇地区的皮影制作大家。

木偶戏,俗称“肘胡戏”或“泥头戏”,原本属于傀儡戏的一个分支。据确凿的史料记载,早在宋代就出现了一种俗称“肉傀儡”的戏,既由成年人扛着扮成“假人”的男童、女童在街巷间游行演出,大人小孩自娱自乐,场面热闹非凡。在清末,“肉傀儡”已发展成真正的木偶人。旧时,木偶戏的“身子”均为木头雕刻,一个木偶,一般由木头雕刻的头、挑杆、服装三大件组成。民间艺人选取上好木料,精雕细刻成戏剧中的人物头像,再着色画成脸谱装上头发,下面安装挑杆用来指挥双臂,演出时再根据不同的角色换穿不同的服饰,形成了不同的形象。灵台木偶戏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愿未来的日子

不负时光,不负努力

人安心安,花好月圆

出品:灵台县融媒体中心

编审:马文军

审核:杨彦东 刘 娜

投稿邮箱 ltxrmtzx_bf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