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诗人

水皮杂谈 一家之言 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

大家好,我是水皮,欢迎来到ESG会客厅,我们今天跟大家聊一聊中国本土的“三本之王”——中教控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一年挣19亿!民办高校有多暴利?

教育在中国是一个全民都关注的话题,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以新东方为代表的教培行业,只是这个市场的一部分,其实还有一个隐秘的群体,就是“高等教育集团”。

那么,什么是“高教集团”呢?就是指手中拥有合法合规能够被认证的,能够发放高等教育文凭院校的商业机构,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民办大学。

“三本之王”

众所周知,1999年扩招后,各大公立院校纷纷引入民间资本,一大批教育集团应运而生,到2021年底,共计有22家高教集团在港交所上市,旗下各类学校覆盖了全国24个省级行政区,从大专到二本覆盖面不一。如果算上还未上市的,覆盖面可能会更多。

其中,作为港股民办高校市值最高、拥有学校最多的企业,就是中教控股,它长期以来被人称为“三本之王”。

它目前的股价在10港元左右,总市值为243亿港元;在最新发布的上个财年的业绩中,营收47.6亿元,净利润19.36亿元,净利润率达到40%,毛利率约为58%,应该讲,比卖水的农夫山泉还要厉害。

那么这样的营收,主要来源于它手中运营的14所民办高校及职业院校,其中2所在海外,在校学生人数高达30.45万人。

超30万的在校生人数,是个什么概念呢?这个规模,大体是清华大学的5倍多,北大的7.5倍,高校“巨无霸”郑州大学的4倍多。

家族共治模式

有意思的是,这样规模的教育集团,起家的规模很小,而且是一个共治的模式。

它的掌舵者是于果和谢可滔两大家族,我们目前查不到这两大家族是否有亲属关系。

资料显示,1999年,于果在江西成立蓝天职业技术学院,谢可滔在广东成立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2007年,两家学院实行共同管理和控制,开启“共治”。

于果、谢可滔两家的股比、职位、待遇的分配上,几乎完全平等,各持股37.13%。

除了股权、薪酬平等外,在董事会中,两家也保持着微妙的平衡。我们看到在中教控股的董事会中,负责日常运营的执行董事有4位:于果、谢可滔、喻恺、王睿。

其中,于果、喻恺为父子关系,谢可滔与王睿,则为舅甥关系,两组都是“一老一少”的搭配,各自代表自己家族的利益。

资本的力量

在这种共治模式中,2017年中教控股在香港上市,上市之初,中教控股旗下仅有3所高校。

上市之后,不断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IPO加上三轮配股,累计获得超过80亿港币的资金,用于扩充并购。

2018年至今,三年多的时间,中教控股花费95.8亿元先后收购了10多所高校。大肆收购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集团层面招生数量水涨船高,学生人数从8万人增长到30万人,营收规模也与日俱增。

可以说,两个家族的共治模式建立了中教控股,而中教控股之所以能成为“三本之王”,还在于借助了资本的力量。

但是,怎么说呢?做完这期节目,水皮感觉有点别扭,教育怎么成了一门生意,怎么如此的暴利啊?你是不是也觉得有点别扭?什么地方有点不对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