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流的价值观里,每个人都应该“生生不息,奋斗不止”,但近些年很多人发现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人,他们不求上进,不关心常人所关注的房子车子票子,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常人看来是一个十足的“废物”。但他们不以为意,仍然自得其乐。
近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储殷教授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成年人有权做个废物。我们不希望孩子是废物是因为他们还有未来,过了35岁以后做废物还是挺舒服的。(同时)中年人要安于做个废物,到了老年(也)不要因为自己是个废物而心怀愧疚。老了没用就没用了,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储殷教授的言论一出,立刻引发众多网友的围观和讨论。有的网友表示储殷教授的话难听是难听,但真的是大实话!但,不到年纪,体会不到!还有的网友则表示储殷教授的话深得他心。但也有网友表示现实让你做不了废物,做废物更苦更惨!

在我看来,所谓的废物并不是指一个人真的就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而是一种躺平心态。因为过往我们所受的教育往往都是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的观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尤其近些年在一些青少年里面流行的丧文化更是让人们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其实并不是很想活”、“漫无目的的颓废”、“什么都不想干”、“躺尸到死亡”、“颓废到忧伤”,这些搭配在葛优躺图片上的文字,也从来都没有掩饰过这批青年人想通过葛优来传到什么思想感情。简单说,就是想要躺着,不想思考,什么都不想干了。

近些年,躺平现象颇为流行,其实"躺平" 的说法源自于2021年一位网名叫 "善良的旅行者" 的一个帖。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辞去工作,从四川到西藏进行了2000公里的自行车旅行。此后一直过着没有重大开支的生活。"善良的旅行者" 还写道: "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过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没想到自躺平一词一出现,便在短时间内便快速传播,并在2021年成为十大网络用语,也许我们自己都不曾想过,为何躺平的态度会受到人们如此的欢迎,因为在躺平出现之前,我们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每个人从出生到去世都是在竞争的路上,仿佛一切早已被安排好了一样,小时候要去努力学习,竞争进入一个好的学校,长大后要努力工作,竞争一个好的工作和配偶,然后买一个好点的房子和车子。在此情况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越来越重,成年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996成为很多成年人的常态。

“躺平"”现象正是在这种环境中酝酿而出,像是作为一种 "集体情感宣泄" 而爆发。从此,对许多人来说,工作不再是生活中的主要优先事项。他们在工作中只做最基本的事情,甚至很多人"宁可失业也不愿不快乐"。

在我看来,躺平现象虽然与官方主流宣传的价值观“人们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自信和积极的态度”有出入,但再小的个体也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躺平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回归到认识自我,体现的是"人才是万物的尺度"的时代精神。所以我们在提倡通过努力去积极提升自我获得想要的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每个人都有选择躺平,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