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如何用英文说“过年”?调查发现澳洲华人在使用“中国新年”还是“农历新年”的问题上,有着“复杂和带感情色彩”的选择。

全球不同国家共同庆祝农历新年之际,其英文名称应使用“中国新年”(Chinese New Year)还是“农历新年”(Lunar New Year)却引起中国和韩国网民的争议,一度掀起国际骂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调查公司Bastion Insights早前发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澳洲华人之中有55%认为“中国新年”是更适合命名该节日的名称,有37%受访者对于近年政府及商业机构改称“农历新年”,感到失落或不快。

只有10%的华人会称该节日为“农历新年”,而叫“春节”的反而更多(15%)。同时有两成人认为,“New Year”前面应该同时有“Chinese”和“Lunar”二字。

该调查在去年12月中旬进行,受访者包括200名在网上填写中文问卷的中国大陆移民,以及119名在墨尔本唐人街随机访问的有华裔血统的非中国大陆移民。

从Chinese到Lunar

报告作者、Bastion的跨文化研究部门总经理张丽婷(Isabel Zhang)表示,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对名称有着“复杂和带感情色彩”的见解。

“无论是中国大陆移民还是其他地方的华裔,都有过半数即55%偏向‘中国新年’......有印尼的华裔说,从小家里就是叫‘中国新年’。”

报告引述一名受访者表示:“在中国传统是叫春节。我记得澳洲以前一直是叫中国新年,因此我觉得这名称最适合。”

每年都有举办庆祝活动的悉尼市议会,在2018年仍使用“Chinese New Year”、“CNY”及中文的“中国农历新年”作为活动标题,同时以“庆祝农历新年”作为宣传标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市议会在当年年底宣布,活动从翌年起更名为“农历节”(Lunar Festival),以“接纳所有的社区和文化”,不再提及沿用多年的“中国新年”。

张丽婷表示,大概是新冠疫情开始后,更多的政府代表在官方场合逐渐转用“农历新年”。

她相信这除了有包容其他亚裔社区的原因之外,也有“政治正确”的考虑。

这情况不仅发生在澳洲,也在其他西方国家,(比如)加拿大、美国......Chinese这个词好像变得敏感。

她认为,因为全球的局势,政府和商业机构开始避免提及中国,但她认为:“Chinese New Year不是China New Year,Chinese并不代表中国这个国家,而是一种文化、一个族裔。”

尽管逾半数华人自己会叫“中国新年”,但论及政府和企业场合,该比例有所下降。认为仍应用“中国新年”的中国大陆移民减少至50%,其他华裔减至38%。

更名“缺乏咨询”

中国出生、在马来西亚长大的张丽婷认为,更名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华人社区没有得到充份咨询。

“他们没有咨询社区——真正庆祝这个节日的群体,没有在决策过程中包含他们,直接就换了(名称)。”

调查结果显示,有37%的中国大陆移民和15%其他华裔,对更名感到不受尊重;分别有35%和7%认为自己不被更名后的“农历新年”所包容。

曾任悉尼中国新年庆典顾问的澳华论坛主席陈建青(Simon Chan),在当年悉尼市政府将节日活动更名后曾向媒体透露,当局所谓“咨询”时其实已印好新的宣传单,让他感觉如同“知会”。

他表示,当时他以悉尼歌剧院为例理据力争:“Opera House也不仅上演歌剧,是否要改为Performance Art Centre?中国新年庆典的名字已用了很久,人们都知道这个(品牌)。”

他虽觉得政府咨询不足,但不反对改名。“澳洲是多元文化国家,我们和泰裔、韩裔一同分享这个庆祝的时间,也是好事。”

调查显示,73%的华人认为,即使农历新年文化已发展到其他国家,其发源地中国也应得到尊重。该数字在中国大陆移民中为82%,显示其他华裔人士在这方面的态度较为一致。

但两个群体对“农历新年”的态度就差异较大。有66%的华裔受访者认为该名字更具包容性,但只有27%的中国大陆移民认同其更加包容。

市民许先生在于悉尼唐人街进行街访时表示,他认为更名问题不大:“‘中国人的新年’似乎有局限性,毕竟这里不仅有中国移民。政府要照顾不同民族的文化,我觉得可以接受。”

市民Miko表示,虽然自己会使用“中国新年”,但明白其他国家和社区也会庆祝。

而非华裔居民Adam则认为,节日的重点在于人们聚在一起,愉快体验不同文化,“‘农历新年’可能对于不同文化而言更具代表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带来负面影响?

有市民认为,不再使用“中国新年”的叫法,令本地人无法将该节日直接与华人社区产生联系,可能会间接影响唐人街、华人商铺的生意。

不过,曾任悉尼禧市商会主席的陈建青相信影响不大,因为无论华人还是本地人,都已形成在农历新年期间到访唐人街的习惯,而且也不影响该商会延续以“中国新年”为名举行活动的做法。

在悉尼唐人街营商逾40年的香港移民程仕坚也认同,节日在主流社会已具“品牌效应”。“他们知道是华人的节日,会说‘恭喜发财’,不懂看月历又会来问我们几时过年。”

曾在Market City街市开店的许先生也表示,如果客源并非大陆游客或介意“农历新年”说法的人,更名对商业没有负面影响。

不过,张丽婷的研究则指出,使用“中国新年”还是“农历新年”,带来的影响远多于单纯一个名字。

一方面,她认为政府和商业机构有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之嫌。“他们出发点是好,但并不真正了解过年的涵义......‘中国新年’和‘农历新年’并不对等,‘中国新年’一开始只是本地人用于区别华人的新年和农历新年的叫法。”

另一方面,她相信更名会削弱华人群体,特别是土生土长一辈的文化认同。“在上中学、大学的华裔,他们会说‘农历新年’,不说‘中国新年’。你问他们为什么,也回答不出所以然。”

这是一代代人的转变。如果不把问题拿出来谈,文化的传承就会越来越淡。

调查报告建议,相关机构对节日进行称呼时,应考虑所面向群体的不同背景,并尽量降低因意见不一而引起的对广大社区的多元文化包容性。

对于过年如何称呼,张丽婷建议政府和商业机构使用“Chinese / Lunar New Year”,或者直接“Happy New Year”并加上不同族裔文字的恭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