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极限在哪?

面对零下40度的低温、缺氧、强大的气流和800公里的时速,这些因素层层叠加,再用人的肉体凡胎去冷静解决民航客机在高空中36次致命威胁,挽救128名人员性命。

而此刻你的同事,也是你的战友,半边身子已经飞出窗外,只依靠腿上的安全带和用手死死把着窗框,他的身下则是九千八百米的高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英雄机长”刘传健

在高空中,驾驶室破了一个大洞,怎样完成安全降落以及机上所有人员安然无恙的地狱级别的任务?

这样单单听起来就让人觉得紧张无措的情况,刘传健却真的做到了。

而他所遇到的真实绝境,就算是最精简的仪器也无法测算出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找到一丝生机。

但刘传健做到了,在生理和心理的团团威压下,他交出了一份民航史上堪称超满分的答卷, 34分钟之内将失控的飞机扳回正轨,将128条性命带回了脚下的故土……

我申请下高度,我要返航,风挡裂了

2018年5月14日凌晨,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按照正常的航线计划,将在早上六点从重庆飞往拉萨。

负责此次航班的机长名叫刘传健,这条航线他已经走了上百次,熟悉得不得了。

但尽管如此,刘传健依旧不敢掉以轻心,在出发前仔仔细细根据规定对飞机进行了检查。在对飞机的驾驶状态和应急设备等设施一一查看后,其他机组人员也按照要求完成了起飞前的安全检查。
在多个部门确认飞机没有异常情况后,这架承载着119名乘客的飞机与9名乘务员的飞机在凌晨6点27分准时起飞。

刘传健是机长中的老人了,与其他机务组成员也比较熟悉,大家各司其职,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但当飞机行驶到了青藏高原上空时,一声爆炸声吸引了刘传健和副驾驶座的徐瑞辰。

两人立刻找到了爆炸声的源头——副驾驶座的前挡风玻璃,刘传健没有过多犹豫,立刻伸手去摸裂纹,想要确定裂纹是在内层、中层还是外层。

如果是内层挡风玻璃破碎,那么只是说明飞机内部的承受能力减弱了,但是并不代表会带来特别严重灾难,因为还有中外层玻璃的保护,能够抵挡压力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刘传健却在确定是内层玻璃破碎后,选择了返航成都。

这显然与他所学习和接受的培训知识相悖,但刘传健却敏锐地从玻璃破损中发现了不寻常的味道,他不愿意让乘客们陪自己一起冒险,选择了立刻返回100公里之外的成都。

但此时的刘传健还不知道,正是他的谨慎和负责,选择“逆行”于理论,让他和一百多名乘客通过了此次危机的第一道门槛。

确定返航后,刘传健立刻联系塔台,说明了风挡破裂,要求立刻下高度返航成都。

塔台才刚刚回复了一句“3U9633收到,你先下8400保持”,一阵更大的爆炸发生在了驾驶室中。

副驾驶座位的前挡风全部破碎爆炸,内外压力差让副驾驶徐瑞辰从座位上飞了出去,只有一根腰部安全带将他下半身锁在飞机内部。

机长刘传健这边的情况同样不乐观,压差和爆炸让飞机的大部分仪表盘破损,各种故障报告声此起彼伏,让人心惊胆战。

尽管刘传健使劲儿伸出手想要把徐瑞辰拉回来,但因为够不到和巨大的风流,让他无法将徐瑞辰拉回来。

此时的飞机一片混乱,而驾驶室的意外自然影响到了整架飞机的运行,机舱内一阵阵的颠簸,推车和物品也被风流的颠簸弄得到处飞来飞去,尖叫声不断,乘务人员们只能尽力安抚乘客,降低乘客们中蔓延的悲观情绪。

人在9800米的高空遇到意外,是没有任何还手的能力的。

一百多号人的生死,系在了刘传健一个人的身上。

而此时的刘传健,情况却比乘客们还要糟糕数倍……

控制面板都被吹翻了

面对尖叫哭泣的乘客,刘传健相信自己的同伴们能够顺利安抚,而他的任务就是将所有人安全带回家。

面对副驾驶座上飞出半个身子的徐瑞辰,刘传健不敢再去确认他的安全了,此时的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他只能强迫自己专注在飞机上,控制好飞机的状态。

高压下的刘传健感受不到自己的身体在哪,气流大到让他带不上氧气面罩,胳膊也被冻得青紫到发黑的程度,最后几乎是凭借着本能摸索着按下了飞机的手动驾驶,开始了对于飞机的操控。

飞机的状况并不比机长的状况好多少,因为整个飞机的控制面板都被吹翻了,平时用来确认飞行状况的数据也没有了,整个控制面板上的按钮都是错乱的,对于刘传健来说,整架飞机就如同失去了“眼睛”和“耳朵”一样。

刘传健只能依靠自己对于这条航线的熟悉和对于按钮的肌肉记忆来操控整架飞机,而他要面对的,除了挡风破损、飞机失控之外,还有接下来的恶劣天气……

另一方面,塔台在发现了3U8633的异常状况后,暂停其他飞机的飞行工作,一直在联系这架失去消息的飞机,但始终没有收到来自8633的回复。

没有塔台的信息反馈,飞机本身也是摇摇欲坠,机上一百多人的生还可能性,只能依靠刘传健的判断了。

飞机正处于青藏高原的边缘,作为世界的屋脊,它的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正因如此,刘传健下意识就为自己规定了最低飞行高度——5600米,如果低于这个数值,那么飞机可能直接撞到某一条山脉上,机毁人亡。

有了一个基准线以后,拜在刘传健面前有两个选择:提速降落,那么加快速度,飞机的失控可能会越来越糟糕;减速降落,机上人员要更长时间的抵抗极端气温和高原反应等等,很可能会发生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重要的是,氧气面罩的供氧时间只有15分钟,如果减速时间过长,一旦氧气不足,那么一切都是白搭了。

即使在现在回过头来看,都是一道致命的难题,何况是本身就处于极端低温、狂风和超大噪音下的刘传健呢?

命运没有给刘传健留下考虑斟酌的时间,他几乎是在一瞬间就决定了减速降落。

在刘传健的操控下,飞机慢慢降落到了7000米,他又死命握着操纵杆,硬是在缺氧的情况下,伸出冻得僵直的手,带着大家飞出了气流情况复杂的青藏高原!

36次精准的操作,创造奇迹

8633的飞行情况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这架飞机已经失去联系很久了,久到所有人的心里都升腾起了不祥的预感。

不知道塔台的工作人员沉默了多久,直到一架破了大洞的飞机坚定地朝着成都机场的方向飞过来,这片寂静才被打破。

此时的刘传健已经到达了身体的极限,他也没有接到来自塔台的指示,但是航空人的默契让他选择相信自己的同事们,相信他们会为8633腾出来一条生命跑道,将高度降低到了3000米,并在极力睁开眼睛看清跑道后,沉着冷静地完成了迫降。

此时的成都机场中,23多架即将起飞的飞机统统停止飞行,连军方的飞机也被临时召回,推迟演练,这一切都是为了给8633提供更多的安全性。

这是中国人的默契,对于英雄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

在机场人员的安排下,全体乘客有序离开了座位,终于踏在了大地上了。

从尖叫和混乱中缓过神后,乘客才看到了这个开了个大口子的飞机驾驶室,哭得无法抑制,没有谁比他们更明白刚刚的惊险与精神上的崩溃。

此时的8633驾驶室里,其他同事赶来,一遍遍搓着刘传健的手臂,想要为他带来更多热量,尽可能让他的手臂尽快回复正常体温。

在机场恢复正常秩序后,民航局也对此次飞行进行了调查,在飞机上破损再到刘传健进行关键的备降操作当中,一共有36个操作指令,只要偏移或者失误一次,都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但刘传健全部扛了过来,以非人的承受力,在34分钟里,一步步完成所有操作动作,将乘客安全带了回来。

这让人也不由得让人好奇,他为何会有如此惊人的意志力和执行力,能在这样的不可能中创造奇迹?

不是萨利机长,是中国机长

在成为民航机的机长之前,刘传健是一名空军的飞行教官,也就是网友们戏称的:“比开轰炸机更厉害的人,就是教人开轰炸机的人”。

刘传健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在工地上干活,家里条件一般,但好在刘传健十分争气,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虽然出身平凡,但刘传健像大多数向往蓝天的孩子们一样,心里有着个能够开飞机的梦想,但刘传健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真的在一步步朝梦想走。

他的前半生中没有天赐良机,也没有什么伯乐相助,他能够接触飞行事业,是因为他坚定选择报考招飞考试,第一次失败,就报第二次,这才成功入选。

入选后的残酷淘汰率也没有击倒他,反而让他更加奋进,直到成为能够留下来得极少数。

在飞行学院的时候,刘传健接触了各种机型,其中就包括轰炸机。当时为了练习轰炸机的投弹发射任务,在各种恶劣天气中都不影响飞行员的判断力和精准度,刘传健就养成了在低温、狂风等各种极端天气下,穿着短袖或者背心跑步锻炼的习惯,而这个习惯直到转入民航事业中的时候也没有改变。

2006年,刘传健退伍,来到四川航空,成了一名民航飞机的驾驶员。

也是在这个新的领域中,从未放松过自我要求的他创造了奇迹。

永远想做机长

在事件过去不久,曾有航空公司用专业的飞行软件模拟当时刘传健所遇到的环境和状况,在十次以上的反复测试后,而凝聚了人类最高智慧的计算机算出的成功率是——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经历这次险境后,出于安全考虑,刘传健以及机组人员接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辅导,保证心理状态能够恢复到正常程度。

曾有记者在此期间询问过刘传健在当时的心境并传达了网友们对他的赞誉,而刘传健给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回答:“我没想过会成功,我觉得这也说不上是史诗级备降,我只是尽职了而已”。

参考资料:
1. “英雄机长”刘传健.《雷锋》.2021.(07)
2. 专访刘传健,还原《中国机长》背后的真实故事.何子维.《黄金时代》.2019.(11)
3. 刘传健: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临安.《科学之友》(上半月).2019.(11)
4. 万里长空尽显英雄本色——记四川航空公司英雄机长刘传健.杨连元.《党建》.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