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中央从东北局、西南局、华东局、中南局、西北局先后抽调了高、邓、饶等五人进京担任核心职务,负责全国的经济、农村、组织和文化等方面的工作,而高岗由于最先进京,并负责抓最为核心的经济建设,因此,历史上对这段时期五位不同领导人入京有“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之说。

高岗虽是“一马当先”中的头部“黑马”,但在火箭蹿升的背后,恐怕也是令他本人难以想象到日后的结局。

众所周知,高岗是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中央红军历经万里长征后,他所主导、参与创建的革命队伍和根据地,无疑为长征后疲惫不堪的红军留下了歇脚之地。

所以,鉴于高岗的特殊表现和重要地位,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甘宁后,高岗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党委书记、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西北局书记等要职。解放战争时期,高岗又临危受命,出任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开始主政东北,从西北到东北,位高权重的高岗在本职岗位上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深得中央的赞许。

当然,高岗能在任上干得十分出色,自然离不开得力助手。在红色革命年代,我党著名的“铁搭档”组合就有很多,例如,“毛周朱”、“林罗刘”、“刘邓”、“陈粟”,等等,正是由于他们的默契配合、相得益彰,我军才能在革命战争年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高岗作为革命年代长期以来的“探路者”,他的麾下无疑也不会缺乏这样的“铁搭档”。这个搭档就是敢同他拍桌子、叫板子的张秀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秀山与高岗年岁相仿,家庭出身相同,二人俱是出生于贫苦之家,年龄相差也不过才6岁,并且还是老乡。除此之外,他们也曾搞过兵运,共同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一起拉起了陕甘红军这面大旗,要说不同,唯一较明显的区别就在于,张秀山是实打实的扛枪打仗出身,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历经大小战斗不计其数,每次都是奋勇当先、浴血奋战。在一次战斗中,他肺部被子弹击穿,竟奇迹般地生还了下来。

高岗尽管长于组织才干,善于协调,极富团结广大群众,但并不是说他从不表现出强悍的势头。相反,高岗此人生得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别看他一副黑框眼镜儿掩盖了他西北大汉的粗狂外形,但他为人性格豪爽、雷厉风行、重情重义,性子极烈,而且还酒量惊人。他曾一搬砖拍死“哥老会”的“带头大哥”;亦曾在与东北军的交战中,一把扯掉上衣,端着枪充当起了“敢死队员”的角色,杀得敌军肝胆俱裂,果真是“人狠话不多,社会我大哥”,要不是史料记载如此,谁能想到,这位看着照片秀气如斯的人,竟然如此般生猛。

也许是同为西北大汉,也许是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经历,亦或是两人志趣相投,从西北搞兵运,到创建陕甘红军和根据地,再到后来主政东北,二人如影相随,高岗与张秀山在共同为革命奋斗的几十年时间里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高、张二人的关系有多么非同一般呢?

无论是在西北还是东北,高岗有着非常高的威望,鲜有人敢于跟他碰硬,但张秀山却是一个例外。张秀山不仅敢于跟他“硬碰”,甚至在有些场合,他都敢于当着高岗的面拍桌子,但最离奇的是,高岗却从不因为他的拍桌子而有任何不悦,由此可见二人关系的密切。

作为“五马进京,一马当先”中的“头马”,高岗甫一入京就担任计划委员会主席并兼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负责全国的经济建设工作。然而,自他进京后不久,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即将迎来一场雪崩式的灾难。

要说清这场“灾难”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饶漱石。

无论是从革命经历、出身,还是文化素养等方面,高饶像极了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饶漱石常年活跃在南方闹革命,并且他还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不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而且还有留学苏联的背景。高岗就不一样了,高岗文化水平不高,长年不是在西北活动就是在东北主导革命,家庭出身更是无法与饶漱石相提并论,所以,两个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任何交集。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高饶都在北京工作,有趣的是,同在北京,高岗不知道饶家在哪里,他没有去过饶家,饶也没去过高家,高饶后来见面,还是在毛主席的牵线搭桥下,才得以正式结识的。

那是1952年,饶漱石准备去大连休养,毛主席告诉他:高岗把东北搞得不错,你去看看,还可以学习他是怎么搞的。饶漱石到大连后,高也到了大连,两人随后通过陈伯村才算见上一面。

高饶见面后的次年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即将召开,此时,高岗在南方休假没有参会,张秀山已担任东北局第二书记,郭峰接任张秀山此前的组织部长。按照组织程序来讲,此时参会由郭峰出席最为恰当。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此时中组部副部长安子文多次致电张秀山,希望最好他能出席会议,并讲一讲自己的意见。张秀山在电话中直截了当地说:

“郭峰去参加会议,有什么意见,他会代表东北局讲的,我就不说什么了”

没想到,安子文却在电话中说这是毛主席的指示,张秀山见是中央要他去提意见,便同意去跑一趟。

于是,
张秀山便草拟了八条意见,交给东北局常委张明远和东北局委员、沈阳市委书记凯丰看了看,他们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后,张秀山便把这封草拟好的意见信件交给了在北京开会的郭峰,郭峰看到内容后觉得有些不妥,于是赶紧让高岗批阅。

高岗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从他长期主政西北和东北的经历可见此人能力出众,智慧也绝非一般,况且,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经过不断的学习,他对局势的敏锐度把握得也十分灵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看到张秀山提出的八条意见后,瞬间惊得一身冷汗,赶紧指示郭峰等人,让张秀山再也别提这样的意见了。

然而,在随后的会议中,张秀山把八条意见压缩成了五条意见,并且在大会上逐一提出,不承想,他这通意见下来捅了“马蜂窝”,也就此终结了高、饶的一切。

参考资料:2007年出版的张秀山回忆录《我的八十五年---从西北到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