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健康界

2023年1月18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任免名单公布,其中提到:任命黄红霞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

这意味着,闻名业界的明星院长阚全程将卸任河南省卫健委主任。

而在前一天,阚全程的新职也已经公布。根据政协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名单,他将出任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

医学院校毕业后,从临床一线到医院管理者,再到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人,阚全程一直深耕医疗卫生领域,做出的成绩也为业界熟知。如今59岁的他,将担任政协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可以称得上一次「跨界」。

对于这样的「跨界」,也许有人感到陌生。因为在公众印象里,医学背景跨行业从政者似乎寥寥无几。健康界梳理发现,其实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据健康界不完全梳理,现任31个省级党政「一把手」中,现任北京市委委员、常委、书记尹力和海南省省委书记沈晓明均为医学专业出身,都是医学博士。二位都是医生走仕途的典范。

其中,尹力是史上第一位医学博士出身担任北京市委书记的。据尹力在山东医科大学的硕士导师王均乐回忆,尹力原本学的是英语临床医学,但他并不甘心当医生,觉得「医生只能一个一个地救人」,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才是他的理想。

此外,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委副书记、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杨晓渡,是药学专业出身,曾担任过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医院党委书记。

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何维,是德国海德堡大学理论医学系免疫学专业毕业的医学博士。从事T细胞受体识别、肿瘤免疫和老化免疫研究。曾担任过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

现任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大南,曾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附属盛京医院党委书记。2012年10月起,他相继担任辽宁省卫生厅厅长、省卫健委主任,2021年3月改任葫芦岛市委书记。

云南省政府副省长李玛琳,是上海第一医学院、法国巴黎十一大学医学院毕业,博士研究生学历。曾任昆明医学院副院长、云南中医学院院长、云南省卫计委主任。

福建省三明市委书记黄如欣,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曾经担任厦门市中山医院院长、厦门市卫生局局长、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等。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屈谦,毕业于重庆医学院,后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工作18年,离任前任副院长,后任重庆市卫生局局长、重庆市卫计委主任、重庆市副市长、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同样是医生出身。先后担任原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研究室主任、原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心血管基础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原卫生部部长陈竺是血液病治疗研究领域的专家,由其领导的上海瑞金医院血液学研究队伍,被国内外同行尊称为「中国陈竺组」

……(统计难免有疏漏,欢迎读者朋友留言补充。)

为什么会有医生走向仕途?

「这是一个从良医到良相的华丽变身」,曾在某大三甲医院任书记、院长的罗志刚曾向健康界阐述,「中国有句古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良相和医生都含有「拯救天下苍生」的寓意。罗志刚分析道,「从医学院刚刚毕业时,很多人的初心就是做一名好医生,很少有人有从政的愿望。随着职称的升高,接触到社会各阶层的人就多了起来。知识分子又是民主党派比较活跃的地方,一些医生就变成了民主党派人士。根据党的统战政策,这些人从政的几率就高很多。」

下文是罗志刚对良医和良相二者内在联系的一些思考:

医者相心又何妨

健康界曾刊发文章《史上首位医学博士出任北京市委书记!跨界从政的「医生」有哪些?》。 作者在文章中引用了我早年与我的一些交谈内容。这出现了一个「迟发性过敏反应」,之后几日,许多亲友都在问我,其中的罗志刚是你吗?的确不错,正是老夫。

但是我只是一个三线小城市的一个教授、主任医师,也曾经是医院管理者,在教师、医师、半官员的位置上经历了三十七年,对于良相良医曾经有过观察、查阅典籍、思考等个人自选动作。现已挂靴,不是运动员,不是裁判,不是现场观众,而是拿着电视手机iPAD的观众。

我将这些年来自己的一些看法晒出来,免得发霉。一句话告诉大家:中国自古以来,医与相关系总是有点不清楚,也可以说是相互交错。

从「大夫」到「郎中」到「医生」

在我读小学时,看小说,遇到了一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期,那些有比较高位的官职「大夫」,而我们有些人喊医师为「大夫」。这是为什么?问父母,无法获得解释,还差一点挨了骂,认为我是刁难家长。

只好去问老师,老师告诉我,读音不一样,读作[dà fū],是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读作 [dài fu]:是指医生。老师给的回答,我在内心给了他65分。可是两种身份的写法都一样,都是「大夫」。

到了后来,又碰到了类似问题,郎中也是官僚体系的称谓或者职位,为何也变成了医师的另外称呼?要知道,在汉代,官员选拔两条路一是按军功爵位,选官员,二是从郎官中选拔,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大概是贴身警卫与贴身秘书,若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看起来郎中也是一条好路子。

上医学院,诊断学老师来自北方,我发现他们讲课时,经常用大夫一词替代了医师一词。后来有了感觉,北方对医师多用「大夫」,这是因为北方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发源地,对医师的尊重称呼「大夫」似乎在字面上发音上以及历史的认可度上,也显得庄重一些。

这也说明了,郎中的称呼在南方使用。南方为什么多用郎中呢?一种看法是郎中一说起源于南宋,南宋本身就是在江南,北方已经是梦里故乡了。而南宋商品经济尤其发达,行医游医也自然,所以江湖郎中也出现了。

其实还发现一个现象,上层社会都喜欢用大夫,而平民阶层用郎中。坐堂在院馆者多为大夫,在民间在江湖多为郎中,因为有一个惯用词「江湖郎中」,不知褒贬谁的比例大。

尽管大夫与郎中都是来源于庙堂,最后是大夫胜了一筹。

其实还有一个历史表现,关于医生的称谓,在唐以前,有点混杂,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方言。到了唐代出现「医生」一词,并且开设学校,专门学习。到了宋朝,大夫与郎中的称呼也送给了医生。只是到了近代,医生这个词才成为这个行业通用词。

从医生称谓的历史回眸中,我们可以看到医生与为政者似乎有那么一点牵连,说不清道不明。

古代医生没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三教九流位居中九流,在士农工商以下。

但是医生的身份却有比较高的要求:第一必须有文化,至少是熟读儒学经典,通天地、懂阴阳是入门的票根;第二要有很好的个人素养与心理境界,这在古代医学典籍中都可以找到。

其实除了医学的知识以外,这些对医生的要求,其实也就是对官员的要求。当然在古代,医学属于自然医学,没有各种现代科学的概念与属性,你若有文化,若有兴趣,你就可以通过自学,通过到学馆学校、通过拜师,学到医学知识。

从这一点来看,医生与官员需要共同的要求与职业特点。这也就不难理解,当年长沙太守张仲景为何每个月初一、十五坐堂门诊了。

花开两朵可并蒂

相与医的共性

是有着共同的价值观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个说法来源于南宋·吴曾所著《能改斋漫录》「卷十三·记事·文正公愿为良医」篇:

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他日,有人谓公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乃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且大丈夫之于学也,固欲遇神圣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年。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这可能是这句名言的最原始的来历了。范文正公就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可惜的是他没有从医,直接入仕,做到了相当于副宰相的位置。

他认为「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这是他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肯定。所以他有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襟怀。在元末明初诗人元代戴良说:「医以活人为务,与吾儒道最切近。」

在古代,良相良医并蒂之花其实也不算少数,在官宦体系营生发展其实都是入相之路,因为谁也不可能一日成为宰相。张仲景长沙坐堂,以相之身行医之实。其实在明朝,这种相医(或者叫做官医)就更多了,文官武官齐上阵,在儒学视为正统的大明王朝,文官是在儒家学说的包裹之下构建形成自己的三观,当然仁爱是一个朴实的基础观念。

也就说文官从读圣贤书开始,就具有医者所需的基础积累。明朝的武官更有万表,官居正二品中军都督佥事,著有《万氏济世良方》一书。而王玺更是从一品,战功卓著的人才,上沙场,入医馆,他所著的《医林类证集要》卷帙浩繁,是一部较为优秀的综合性医学著作。

在古代由相入医这不算少见,由医入相者则不多见,似乎可以说明医生地位确实低于官宦。而医者入相,多是皇帝钦点。梁武帝时期,医者姚僧垣因为医术高超治好了梁武帝的病,从此人生开挂,到了北周、隋朝依然受皇帝器重,官至从一品。而明朝嘉靖皇帝因为太医许绅救命,授许绅礼部尚书一职,属于从一品官员。在封建朝代由医入相者需要奇功,皇上高兴了,吏部也只有照办。

当然也有人会说,那些太医也有品级,罗老为何不加点评,其实医生当医官,就是内行领导内行,在行业内的领导,没有跨界,说起来没有滋味。

范仲淹之后,阐明相与医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是有着相同之处。范仲淹说当不了宰相,就去当医生。当宰相治国济世,当医生治病救人。都是从事利国利民的仁爱之事。

良相与良医都是以救、治作为自己的职业行为原点。良相治国拯救的是社稷,良医拯救的是具体的病人、治愈的是具体的疾病。

良相与良医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与共同的价值观。在汉以来,儒家文化的正统化,儒家文化中的「仁」是为政为人的评判标准。

当代医生从政的社会现实

在当代中国,医生从政者不算太多,比例比其他的国家相对低一些。在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现状下,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医生自身经历的教育培训,与从事社会管理相比较而言存在巨大差异。当然我说的是毕业后第一职业是医生,如果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党政机关,那他只是有着医学背景而已。

医学背景也有不同,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就是不同类型的医学背景。

一个临床医生的职业人生也可以说是第一天就看到了一辈子。当然在医生的临床工作过程中,通过阅历、经验、分析、判断以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定位等都存在变化的可能。

因为工作出色,表现良好,病患反应好,还有学历、论文等诸多因素,一个医生就可能从医生变成科主任、院长等。绝大多数医生有个职业情结,我喜欢说进入医学院,医学基因就已经植入了我的DNA片段中,敲不掉,它总要表达。

所以大多数医生哪怕是当了院长,最后还是回到临床。还有一部分进入了当地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转换了身份成为公务员,最多的位置是县、市二级的副县长、市长。

大夫与医者的界限跨越了,将郎中与医者的界差中和了,其实医者相心又何妨?人生进入另外一个赛道,就在另外一个赛道发力呗。当然要小心,因为也有赛事还没有结束就已经出局的悲剧。

当大家在为尹力、沈晓明两位医学博士成为省市委书记而感到惊讶、高兴、骄傲时,我倒觉得这是一个首先应该视为正常的事情,当然也是一个高兴的事情,因为一个医生的职业素养会让他在政场处于一个谨慎状态,对社会与个人都有利。

同时还值得高兴的是,对比历史,姚僧垣、许绅都是担任的部门长官或者次长甚至虚职,而两位医学博士都是真正的封疆大臣,这是历史的超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就在不知不觉中来了。

每个人只要努力就会有合适的赛道,我们要学会为别人的精彩叫声好,如果你有心效法,你就要去寻找他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的可能性。选定了赛道,就要淡然看到其他赛道的精彩纷呈,大树有大树的伟岸,小草有小草的嫩绿。守住自己赛道的宁静,医生尤其需要如此。

我们希望每一位从政的医生,牢记医生的初心,运用医生特有的思维方式谨慎认真对待面临的行政事务,切实实为人民服务,学学范文正公,努力做好官,也就不违从医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