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才就分为不同类型。能够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个领域才能得到平衡发展,进入好的循环。现代教育体系下,学生们通常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

即使新高考允许自由选科,首选物理和首选历史的同学也是有规律的。但是人们对文科存在的价值,却常常抱有争议。因此,学文的同学也经常体会到不友好的眼光。

“弃理从文”之后成为高中状元,还是难以被家长认可

笔者的母校曾经有这样一位女生,她一直成绩优异,当年高一入校时就要求学生自选文理班,直接分班培养。理科设有平行班和“快班”,文科则只有三四个班,不设快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位女生原本对文科很感兴趣,但是家长听说她这么好的成绩,明明能进全校最好的班,享受最高的教师配备,却要去文科班?

争执很久后学生依然没扭过家长,最后顺利成为理科“好班”的一员。但是首次高考后,分数只能报985里的中等院校,她对自己的成绩不是很满意。

在极力坚持下,女生“弃理从文”选择去文科班复读。如果不能适应,以自己的底子也有信心考985大学。让人佩服的是,最后她只用一年时间,成为本校文科状元,进入北大。

(网络图片)

这样的逆袭让不少学了三年的文科生既羡慕又汗颜。自己学了三年,不如学霸努力一年的成果。但是在祝福声中,这位状元却依然被质疑。

虽然考上了赫赫有名的北大,但父母还是担心以后文科专业的工资低。他们始终认为,成绩好的女儿学文科“屈才”。如果选择理科985院校,即使没北大这么出名但有机会拿高薪。

文科生屡遭歧视:“学不懂数理化才学文,别不承认”

家长的担心是出于就业层面的考虑,而其他人的质疑,就未必是出于“好心”了。文科生常常遭到歧视,最容易听到的一句话就是:

“明明是因为学不懂数理化才去学文,别不好意思承认”。物理、数学等学科,在初中阶段就足以拉开差距。等到高中分文理时,那些不擅长的同学往往会转为学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确实是部分文科生的常态。学生的思维习惯不同,有些人学习数理化很苦恼,但学文确实更有天赋。但是因此抱有歧视的态度,显然不公平。

假设让一些擅长理科的同学去学文,他们也不能保证体现出优势。这只能说“术业有专攻”罢了。学数理化就形成优越感的话,理由不够充分。

总不能因为人数多、普遍性强,就认为理科高于文科。倘若调换一下,恢复以前“重文”的模式,把写作和管理思维放在更重要的考核标准,那么现在很多理科生可能是差生了。

就比如公务员考试中,必考科目自然是学文的背景占据优势。这时不免听到有人抱怨,认为这对理科生“不够公平”。

说到底,很多同学和家长的思维就是:对自身有利时,就认为合理公正;自己存在劣势时,就认为不公平。但也有一些人质疑文科生,不是因为学习难度的争论,而是现实价值。

文科生的价值因为难以“量化”,所以容易被无视

必须承认,如果只是考虑个人就业的话,大部分人学习理科确实比学文的就业面更广泛。而且即使在高端人才里也一样。

比如你想要留学深造,或者以技术人才的形式在国外工作、移民,理工类的学历背景肯定是比文科生明显更占优势。

但是现实生活和生产建设中,不能因此就说“理工科才是发展的动力,文科缺少意义”。产生这种偏见的主要原因,就是文科的学术和现实价值,常常难以“量化”。

比如,我们可以根据工厂造出产品的数量定义工人的成果,根据工程师画出的图纸定义机械生的能力。可是很多人却认为营销、人事管理、文员谁都能胜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哪怕是一名中文系的毕业生写出名作,也很容易被看成“耍嘴”或“咬文嚼字”而已。文史类学科对人们思想的改变和滋养,是一些外行无法理解的。

【多所高校开始振兴文科】每个学科只要还没有被时代淘汰,就有存在的意义。很多重点院校已经在着手提升文科地位,包括西工大等原本以理工科为胜的大学也是如此。

很多学霸出国后拿着国内学习的技术,不再回来报效祖国。而文科对塑造价值观和了解历史,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许从儿童学习阶段,就可以重视起这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