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欢度元宵佳节

LANTERN FESTIVAL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

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喜气洋洋迎元宵

正月十五,在古时还是过年的气氛,也是人间的灯节。

这天人们在家里各个角落点上灯,足足可以点上108只,因为人们相信灯可以驱走黑暗,带来光明。不止家里,大街小巷也都灯火通明,尤其是市井中心,有一轮又一轮的花灯会。

元宵佳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余光中说,人家的情人节是2月14日,我们的情人节就是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我们的诗词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多么浪漫!

这个情人节恰好发生在一年中第一个满月,大概是月圆时见你,是爱情最浪漫的开始。

中国人的元宵,适合相遇。

元宵节由来

元宵节习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习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

喜迎元宵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后来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元宵张灯渐成风气。

梁武帝笃信佛教,其宫中正月十五大张灯火。唐朝时,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

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宵节习俗

吃元宵

01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

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汤圆作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闹花灯

02

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

猜灯谜

03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

灯谜能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龙灯

04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踩高跷

05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

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舞狮子

06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走百病

07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元宵节寄语

元宵节,

是一个祈愿团圆幸福的节日,

一盏盏花灯,璀璨光华,

一颗颗元宵,圆润透亮。

在这个团圆的节日里,

唐宋君送你三个最暖的祝愿!

一愿: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林语堂曾说,

幸福无非就是四件事:

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

三是跟爱人聊聊家常,

四是陪孩子做做游戏。

只要一家人在一起,

平安健康,

就是最大的福分。

二愿:

有人爱,能爱人

万千句情话,

还是抵不过一句,

只要你在就好了。

愿你有人爱,能爱人,

不要再为茫茫人海而担惊受怕。

愿有人问你粥可温,

有人与你立黄昏。

三愿: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过去的让它过去,不要回顾。

未来的,等来了再说,不要空想。

我们只要抓住现在,

做我们所应该做的。

愿你勇敢前行,成为最好的自己。

唐宋君祝愿你的人生,

如花灯般璀璨,如元宵般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