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区划调整的故事,例如建国初期几个省份之间的调整等等。今天,我们聊聊当年内蒙古与山西省之间的区划调整。认真地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包括呼和浩特在内,内蒙古中部的10多个县,曾经隶属于山西省管理。直到近代的两次区划调整,这些地区才划入了内蒙古自治区。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故事。

首先,我们需要聊聊古代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政权之间的反复拉锯。一直以来,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进行了一系列的碰撞。在中原王朝强盛阶段,会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北伐。例如秦汉、隋唐和明朝,都曾经发动了大规模的北伐。一旦中原王朝进入衰败期或者内部混战,北方的游牧政权就会卷土重来,甚至直接威胁中原王朝的安全。

例如南北朝对峙和宋金对峙等等,就是这样的情况。当时,内蒙古各地属于两大政权反复争夺的区域。当年,中原王朝曾经设立了朔方郡、九原郡等一系列边塞重镇。因此,在内蒙古各地出土的各种历史遗迹和古墓中,既能够看到中原文明,同时也能发现草原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建立以后,将元朝驱逐到了北方草原。但北元政权一直不甘心失败,陆路组织力量进行大规模反扑。为了巩固帝国的北部边疆,明朝从辽东一直到西北嘉峪关,建立了九边重镇。其中,就包括了大同镇和太原镇。因为,当时的内蒙古各地,在各个蒙古部落的控制之下。17世纪,清朝确立自己的统治以后,逐步控制了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各部。

只有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野性难驯,甚至屡屡挑衅清朝。为了围堵准噶尔部的扩张,清朝在内蒙古中部地区,建立了一系列的要塞和城寨。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归化城和绥远城。到了乾隆皇帝在位时候,随着准噶尔部被平定,绥远城和归化城的军事防御功能迅速降低,反而成为了中原各省与蒙古各部的物资转运中心,商业化的气息非常浓厚。

当时,清朝在内陆各省,沿用了明朝的行省制度。在西北、东北和蒙古各部,则没有建立行省。但绥远城、归化城等地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为了加强管理,清朝把归化城和绥远城合并为绥远城,并且建立了绥远道。按照规定,绥远道隶属于山西省管理。

绥远城就是呼和浩特的前身,换句话说,呼和浩特曾经隶属于山西省管理。众所周知,在清朝统治的末期,山西省各地,陆续出现了旱灾和蝗灾,再加上朝廷的各种苛捐杂税。本地耕地十分有限的情况,很多山西省开始了著名的“走西口。”走西口的目的地,就是包头或者绥远城。随着绥远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为了加强管理,清朝设立了一系列的州县。

总计设立了托克托县、和林格尔县、五原县、武川县、东胜县、归绥县、萨拉齐县、清水河县等10多个县。也许大家发现了,这些县,有的采用了传统命名,有的则是用蒙语命名,因为这一带属于杂居地区。截至清朝灭亡之前,这10多个县,仍然隶属于山西省管理。不得不说,山西省与后来的内蒙古自治区感情很深,不是没有原因的。

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我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各路军阀反复争霸。当时,北洋军阀政权,鉴于绥远道的重要性,将绥远道提升为绥远特别区,并且涵盖了上述10 多个县,和四子部落旗、茂明安旗、喀尔喀右翼旗、乌拉特前、中、后三旗。不过,绥远特别区的地位很尴尬,因为既不是省份,又不是州县,存在很大的管理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8年,为了加强对北方各地区的管理,同时起到战略缓冲作用。我国陆续建立了察哈尔省、热河省、绥远省等几个省份。其中,绥远省下辖了20个县和18个旗,管辖区达到了30多万平方公里。省会城市设立在归绥,也就是后来的呼和浩特。当时,山西省与绥远省,再加上察哈尔省,三个省仍然属于“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密关系。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在成立之初,内蒙古自治区的管辖区,只有现在的东部地区,首府城市在龙王庙。当时,内蒙古自治区一直缺乏大城市的问题。进入50年代初期,随着战后重建和经济建设的全面铺开,过分复杂的区划,反而不利于经济发展。1952年,察哈尔省被撤销。部分地区划入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划入了河北省。

由于缺乏大城市,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迁移到了张家口市,而张家口市隶属于河北省。由此可见,缺乏大城市的问题,确实非常明显。1954年,绥远省被撤销,大部分地区划入了内蒙古自治区。其中,包括了山西省当年曾经管理过的10多个县。同一年,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从张家口市迁移到归绥市,并且更名为呼和浩特市。

至此,内蒙古自治区缺乏大城市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当年的10多个县。当时,10 多个县,隶属于山西省管理,这是当时的时代背景造成的。自古以来,没有一成不变的区划,各个地区的区划,一直在不断变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