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 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 者 | 郑渝川

每年年末的最后一天(周),都会有不少人亲临现场,或者通过App的付费节目或者免费长文,听创新导师、咨询顾问、商业大师剖析趋势,盘点现状,顺道完成心灵疗愈。

当然,没有选择那样做的一些朋友,在一年里的很多时间里,也经常在了解相类似的商业/社会分析,这也是为什么公众号/头条号/视频号/抖音/微博经常出产类似的“10万+”爆款文章/短片的原因。哪怕对于其中某一个、每一个人来说,付出的时间成本,以及因观念、想法被改变带来的行为调整的代价、成本,其实也是非常可观的。

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就在于,很多朋友并不乐于接受这些年来定价变得越来越高的纸质书,以及电子书,如果能找到免费的电子书,哪怕搜寻成本及其对应的折现代价很高,也仍然尽可能这样做。虽然,这些朋友其实承认,至少会有一些书,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乃至人生的定位、转向是有益的,却并不愿意为之付费。

但其实,我们往往会以更高的价格获得,或以更长的周期以实践教训体悟到一些有用的指引,被引导或教导改变了想法,学会以完全不同于直觉习惯的方式来看待问题。就像是花钱去听智慧人士的跨年演讲……

又比如吧,有时我们很可能会觉得某些朋友特别有远见,看趋势、看时机特别准,所以会尽量避免错过有这些朋友参加的饭局,以及其他活动。这显然也是有成本的嘛。

其实,智慧人士跨年演讲,之所以会有非常可观的市场销量,肯定不是有些批评者所说的人们就爱交智商税,而是因为这类演讲符合“成功说服他人”的道理精髓。

印度籍创业家桑尼尔·古普塔是Rise(助眠健康类App)联合创始人,曾获谷歌等风险投资基金的支持,投资过爱彼迎和SpaceX等初创企业,他与美国著名财经记者卡莉·阿德勒合著的《为自己背书:成功说服他人的7个步骤》一书,所谈到的成功说服他人的7个步骤,就非常系统地阐释了如何“成功说服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拿前面提到的智慧人士跨年演讲来说,这类场合的演讲虽然不乏新观念、新观点,但最主要的卖点不是这个,而是新观念、新观点是如何得出的。这也是《为自己背书:成功说服他人的7个步骤》这本书提到的“得到想法的过程和想法本身同样重要”,否则,我们就无法真正意义上理解新观念、新观点。

书中举出的一个有力例子是,卡梅隆当初为了争取拍摄《泰坦尼克号》电影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极力在电影公司老板面前游说,展现了他对于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的了解“到了常人难以匹敌的程度”,能够阐明船的完整示意图,对于沉船过程的所有细节也相当娴熟,还引入了贫富差距的思想主题。这让本来并不感兴趣的电影公司最终投拍了影片。这个例子示范了如何以诚实、积极的准备,以及富有创意的角度切入赢得订单,或者赢得创业成功,读者很容易认同并深刻理解这样的观点。

智慧人士跨年演讲还有一个突出亮点,那就是提供了“一些网上无法搜索到的东西”,可能是某个热点行业、企业还未公之于众的消息(但不是那种会写入财报、擅自提前公布会引发处罚的敏感消息),可能是对于某些事件亲历者的私下采访,可能是解读某些数据的新角度、关联角度。

《为自己背书:成功说服他人的7个步骤》这本书给出的7个步骤建议,其实归结起来,更多的是致力于改善内在自我,这将直接增强与他人对话、互动过程中的自信、气场,从而赢得成功。

第一,先说服自己。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懂得将创意雏形进行孵化;如果遇到与想法相悖的事实,不要视而不见,但也没必要马上打退堂鼓,而应当通过更为深入的孵化,进行试错校验。由此,我们会对自己的主张、创意增强信心。第二步,就要找准主角。很多人在寻找投资,以及后续的营销、广告中总是试图教化、说服所有人,为此大谈理念,大谈故事,但这种泛化的宣导毫无意义。第三步,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要将想法,以及如何得到想法的过程讲清楚。而第五步至第七步分别是,让局外人快速转化为局内人;积极利用好公开展示的机会消除大家的恐惧,将负面评价带来的不良影响予以消除;放下身段,尽情展示自己。

请注意《为自己背书:成功说服他人的7个步骤》书中谈到的第四个步骤,像极了智慧人士跨年演讲的架构:首先描绘一个新概念,给出一个新场景,强调市场已经朝这个方向迈进,机不可失;然后讨论宏观趋势和变化,要能够像人类学者和数据专家那样举出人们日常很少接触到的数据,不露声色地为自己的新概念、新场景提供佐证;接下来,要消除投资者、观望者对于“下错注”的恐惧,用一些数据以及专家背书来消除大家的怀疑;最后,还要展现前面提出的新概念、新场景正在发展的一些消息,不要催促大家,但要让在场者、观看者产生自己已经错过了大半个机遇的紧迫感……

书中还谈到,从顺治时期开始,皇帝就开始逐步切断后宫妃嫔与外界的往来,包括与其娘家人的来往——文学作品和笔记作品中记述的后妃“省亲”,在清代正史和档案材料中从未有任何记载,而后妃家人(主要是父母)在后妃生育或父母年岁很大情况下可以申请入宫探望,但书作者查阅资料发现,整个清代仅有两次安排的太妃嫔、后妃集体会亲的纪录。而清乾隆年间,高贵妃的父亲高斌履职出色,因而其夫人破格获得了探望女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