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国华北、东北等地曾经发生过一起震动各方的“971不明空情事件”,给防空预警系统造成巨大威胁。

当时的情况是,1997年一月开始的三个月内,有多批次不明目标从外蒙方向进入我国领空,时速280~300公里、高度4500~ 6000米由西向东运动。分别闯入兰州军区和北京军区的防空空域,但起飞战机进行空中查证时却看不到目标,地面光学观测同样一无所获,唯一能跟踪目标信号的是雷达。

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三个月,此后目标消失。另有消息,20年后类似情况再次出现,仍然未能查明,目前“971事件”依旧是不解之谜。

当时曾有专家分析,应该是有人施放了电子假信号,是一种电子战手段,当时空中并无实体;也有人认为是某种小型无人机。

前两年,我在搜索相关资料时发现,几年前空军院校曾有人撰文,说1997年出现的也可能是小型空飘气球。但以上都是推测,此事至今仍然没有定论。

这几天被美国上空出现气球的新闻刷屏,让我又不由得想起“971事件”,论文里提到的“空飘球”再次浮现眼前。

空飘球是气球的一种,和“气球”这个词一样,似乎是个人畜无害的寻常事物,但早在100多年前,它就已经成为军用装备了。

1900年前后,列强纷纷建立“气球部队”用于军事行动。清政府赶时髦,也在1905年向日本购买了几只“山田式”气球,还聘请了日本教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田式”气球

1908年气球正式装备了驻扎在湖北、江苏的清军:新军第八镇、第九镇成立了气球队,保定还成立了直隶陆军第四镇气球队,都由工程营管代也就是营长,兼任气球队队长。每个气球队各装备一只“山田式”气球,这是中国最早具有军事意义的航空部队。

山田式气球呈枣核形,长约25米,最大直径4米,充氢气。主要用来执行侦察和观测任务。气球用缆绳收放并操纵悬停高度,气球下方有吊篮,士兵坐在吊篮里,用望远镜观察地面或海上情况,再用旗语或电话向地面报告,还可以使用照相设备进行航拍。

日本人使用气球习自法国,日俄战争时日军用气球飘浮在海面,士兵在气球吊篮里监视俄国舰队的动向,还可以为己方炮火校正弹着点。一直到发动侵华战争时,日军还在使用气球。

100年来,气球的结构基本没有大的改动,还是依靠氢气或氦气产生浮力升空。在空中它自由飘动,无动力,但可以调整高度。军用气球一般从地面或海面放飞,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球体,二是载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气球之所以生命力如此持久,主要是优点很突出。

它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成本非常低廉;可以在几千甚至几万米高度自由使用。现代气球随着科技含量的增加,能够执行的任务越来越多。

根据不同的任务,气球可以携带不同载荷。但使用气球有个前提条件:稳定的风场。

气球无动力、自由漂浮,如果在非稳定风场下,其运动轨迹就不可预测,这时使用效率会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败。

二战中,防空气球曾被大量使用,它们被缆绳系留在重要目标附近,阻碍空袭的敌机飞临,干扰对方的投弹准确性。不过,历史上最著名的军用气球,可能非日本“气球炸弹”莫属。

1944年日本为报复美军空袭,制定了“飞象计划”。他们利用高空气流,把9000多个氢气球挂上燃烧弹在本土施放,希望气球会飘向美国本土。

在跨越了8000公里后,9000个气球中的300多个,的确成功飞临美国本土,气球上的简易控制系统操纵气球投弹,也造成了一定损失,成功率达到了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充气设备

“飞象计划”的目的是摧毁美国的建筑或者造成森林火灾,进而引发民众恐慌。但美国人非常聪明地对遭受攻击的消息做了严格保密,让日本无法确认攻击是否有效,最终因为始终得不到反馈,误以为攻击失败而主动放弃。

这是二战中,日本唯一一次对美国本土实施的打击。

二战结束后,气球不但没有销声匿迹,反而越来越活跃。冷战期间,美国人开始频繁使用气球,用于军事和政治目的。

1953年,美国对东欧国家执行“普洛斯彼罗”行动。4天内,美国从西德境内向捷克斯洛伐克投放了6500个高空气球。这些气球携带了1200万张传单,他们飘飞到东欧国家上空后,撒下了这些传单。

1954年到1956年,美国又向东欧各国投放了多达59万个高空气球,所携带宣传品数量超过3亿张。气球,成为美国心理战的重要手段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军间谍气球设备

50年代美军心理战部队装备的是一种高空宣传气球,它可以携带180公斤有效载荷,最高能升至25公里的高空,并飞越一万公里。

在抵达预定目标区上空后,气球上所携带的干冰会在大气中融化,控制气球把成捆的宣传品抛洒在目标范围内。

和飞机投撒传单相比,高空气球更便宜,而且气球无人驾驶,不用担心人员损失。即使被击落,宣传品也还是扔在了目标国境内,虽然不完美,但也不能算失败。

除了心理战,美国人还把侦察气球玩出了花样——1955到1956年间,美军使用大约3500个间谍气球,秘密对苏联和中国进行侦察。

当时美国空军经过研究和试验,发现“对流层喷流”从西向东运行中会拐一个弯儿。这意味着,如果从西欧施放气球,它们可以飞越苏联大部分领土,再经中国东北部,最后抵达日本,而那里有美军基地,正好满足前文所提的“固定风场”条件。

于是美国人设计了一种直径40米左右的巨型气球,搭载了180公斤侦察载荷用于这次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军气球携带的侦察设备

美军气球使用两个镇流器调整飞行高度,还配有传感器,可以准确自我定位,具备基本的“自动驾驶”能力,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侦察设备。

美国人的侦察气球使用了先进的聚乙烯材质,可以定高在1万米,这个高度超过了中苏两国所有防空武器的射程,完全不用担心被击落。

在漂浮过程中,当太阳升起后气球会感应到温度升高,接着照相机自动打开;太阳落山后气球气体冷却,传感器会控制照相机自动关闭。使用气球侦察的缺点是,不能对特定目标进行可控拍摄,只能大范围盲拍。

精心准备后,3500个美国侦察气球分批升空开始实施侦察,但绝大部分都在飞行途中失踪,我国也曾经缴获过美军气球。最后只有44个气球成功被驻日美军回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群众参观被缴获的美军气球

虽然这些侦察气球的回收率不高,但仅44个气球,就带回了13,813张照片,覆盖了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苏领土。它们不但窃取了大量中苏基础设施的重要信息,还在西伯利亚发现了一处苏联核设施。

除了美军,1966年前后对岸也开始向大陆施放大型高空心理战气球。

这些气球携带食品、宣传单等飘向大陆,近的飘到福建沿海,远的甚至飘到了东北、内蒙、新疆和云贵。

我军当时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针锋相对,在不同季节根据风向、风速,向对岸施放宣传气球。我军的气球上装有定时器,飞临宝岛上空后会投下宣传品。

这种“气球战争”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停止。结合以上战例不难看出,气球在军事上的应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用于心理战;

二是布设在敌人飞行器航路上,进行干扰和威胁;

三是侦察或者监视(这是最重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问题来了,前文提到的侦察案例发生在五十年代,如今卫星和无人机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气球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关于这个问题,昨天(2月3日)“俄罗斯平流层飞行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夫列莫夫·杰尼斯,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这样回答:“气球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于科研等各个领域。美国上空发现的气球,属于平流层气球,这是一种飞行高度在25-35公里、依靠太阳能电池板运行的高科技气球,最长能在空中停留一年以上。”

当记者问这是不是侦察气球时,叶夫列莫夫回答:“气球上装了什么,只有制造商知道。”

他进一步解释说:“通常这种平流层气球,都是为了科学任务而制造。当然,用于侦察情报的平流层气球也有。”

类似的问题,我也咨询了一些专门做卫星遥测的业内人士,他们的回答是:“平流层气球的飞行高度比无人机高很多,这是相对无人机的优势;而和卫星相比,它也有不可替代的地方:气球飞得更低,这意味着更容易获得清晰图像;气球成本极低,可以大量使用;气球施放速度远比卫星快,几乎可以随时升空。”

空飘球,尽管已经诞生百年,但在21世纪仍然充满吸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