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宾虹(1865—1955),中国画家。名质,字朴存,一作朴人,中年更号宾虹;后以号行,别署予向、虹庐、虹叟,祖籍安徽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早年拥护辛亥革命,后在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美术院校任教,并从事金石书画等美术遗产的搜集、编辑和出版工作多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其山水画受李流芳、程邃、程正揆及髡残等影响,兼法宋、元,屡经变革,自成独特面目。中年画风苍浑清润;晚年尤精墨法,趋向黑、密、厚、重,创“五笔七墨”之说,有时在浓、焦墨中兼施重彩,并以“明一而现千万”的表现手法,写出浑厚华滋的山川神貌。也作花鸟草虫,奇崛有致。精金石、书法、篆刻之学,对画论画史尤有研究,识见精辟。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古画微》《画学篇》《中国画学史大纲》《宾虹草堂藏印》《黄宾虹画语录》等,与邓实合编《美术丛书》。有《黄宾虹全集》。

黄宾虹《岭下闲眺》

——浅谈黄宾虹艺术成就于当代中国画弘扬与发展的启示

文/林乾良 王文平

近现代的中国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现代的中国文化,也不断经历着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鸦片战争以来,西学东渐,各种学术思潮兴起。艺术方面,多种艺术流派迭出,艺术家们因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理想及文化理想,在艺术之路上从不同的角度与方向不停地探索和追求。光书画界便涌现出了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潘天寿、林风眠、李可染、傅抱石、张大千等许多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其中,黄宾虹以其精深博大、富于哲学思辨和自然之理的画学思想,丰厚的艺术实践,丰富的艺术作品及巨大的艺术成就而独领风骚。其坚守民族文化、放眼世界艺术以“借古开今”的创造方式和“浑厚华滋”的美学追求也为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指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宾虹《新安江纪游》

客观地讲,作为社会的个体,无论古贤还是今人,无论成就如何辉煌,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或多或少的遗憾。黄宾虹先生独特的个人经历和艺术历程也同样会留下遗憾,诸如:篆刻印章存世不多且多为自用印,从而令后世难以精研;绘画作品之“内美”因“阳春白雪”不被时人接受,故而自说、自画、自研居多,导致落款上有一律和冗繁之嫌,甚至没有落款导致画面不够完善;等等。但这些都不影响其艺术成就及在当代画坛之崇高地位。

张仃先生曾道:“黄宾虹的艺术不仅是传统的,而且是现代的,黄宾虹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座大美学宝库,开启这座宝库,我们民族的绘画将获得一次新的洗礼,新的充实,新的提高。”

黄宾虹《溪山》

许江先生在谈到黄宾虹时更是动情地说道:“黄宾虹的意义,不仅仅是对于画中国画,对于所有艺术的后来者,我觉得他都是一个楷模,他都是一个最为丰富的精神资源。”

黄宾虹留下遗嘱,身后将自己旧居及作品五千余件、藏品两千余件均赠浙江省博物馆。浙江则成立黄宾虹故居艺术馆永久展览。该馆首任馆长张振维与黄宾虹主要弟子王伯敏、刘慎旃、吴一峰等都是笔者的知己,每相聚于馆中相谈,至今犹忆之。

黄宾虹一生倡导和传播国学,精研画史与鉴赏、古玺印与古文字学,精研诗词书画,特擅山水,兼工人物、花鸟、草虫,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学者型艺术巨匠。

黄宾虹《山水册之一》

然而,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宾虹热”始至今,近半个世纪以来,尽管对黄宾虹的研究一直持续不断,逐渐升温,但因这座“宝库”蕴藏实在太丰富,真正能理解、读懂黄宾虹的人还是较少。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理解不够深入;对外来文化较为崇拜,缺乏与本土文化的对比分析;对艺术的虔诚态度不如古人;对艺术发展的规律认识不足。这些方面的认识如果得不到提升,则不仅不能走近黄宾虹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将逐步远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黄宾虹对于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具有莫大的指导意义,他已经且必将继续影响未来中国画的发展方向,因为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里程碑,一座高峰,是近现代山水画的一个起点。以下五点,请教于艺术界诸位同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宾虹《山水册之二》

一、世界眼光,中国立场——坚持中国画的民族性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现当代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了。整个人类社会信息资源高度共享,各国各民族之间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诸方面均不可避免地发生着碰撞、交流、渗透、融合,艺术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上述影响。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正在加快加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无视外来文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当代的书画界如何对待外来文化?黄宾虹的做法无疑是个指引。黄宾虹《与朱砚英书》说:“画当无中外之分,其精神同也。”他译述《新画训》,与诸多欧人的交往,他对于中西绘画的比较研究,对印象派风格的创造性阐读,均展示出其对外来文化的开放与包容。但同时,黄宾虹更加强调中国立场,黄宾虹在《国画之民学》中说:“现在我们应该自己站起来,发扬我们民学的精神,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着和任何来者握手。”

我们当代中国画家,应该在信息大爆炸的年代,放眼世界、坚持中国立场,以中国文化为基,挖掘中国文化之精髓,发扬国光;理性分析各种外来文化,有效吸收其有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养分,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绘画得以最大可能地发展。

黄宾虹《山水册之三》

传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是每个时代都需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静观近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主要经历并见证了以徐悲鸿为代表的将“中国画的改良”作为目标的革新派,以林风眠为代表的将“调和中西艺术”作为理想的融合派,还有以潘天寿为代表的将“中西绘画拉开距离”作为追求的传统派。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完全以西方写实艺术来改良、革新中国画是不现实的;将中西艺术进行完全的调和也是不可能、不可行的;完全的唯我独尊、向祖先讨生活的食古不化,生命力也是有限而且不明智的。唯有立足本民族,放眼全世界,深挖民族文化精神并吸收外来艺术的有利营养方为中国画今后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代中国画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可谓真正达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繁荣时期。然而,繁荣的表象下不可避免地隐藏着“快餐文化”带来的方向的迷失、精神的欠缺。随着国家对中华本民族文化的逐步高度重视,美术界曾经的热闹与喧嚣最终将趋于理性乃至宁静,并逐步被以本民族“内美”“中庸”为主体审美特色的极富中国精神的民族艺术所代替。

黄宾虹《四开册页之一》

当代的中国画家,首先要自觉树立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底蕴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日益为全世界所敬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让我们知道唯有独立自主的科技才能让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处于领先地位,国家经济水平才能跃入世界强国之列。同样,具有独立思想、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才能让一个民族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今美术界尚有崇洋媚外、美丑不分、舍本逐末、急功近利之现象,何以改之?唯有自觉树立并坚定文化自信。其次,要有思辨的能力。理性对待外来文化,我们不能采用“拿来主义”,对我们发展有利的,也不可漠然视之,得用包容的心态、合理地吸收并运用。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既以体现民族精神的笔墨为主,同时也自然借鉴或融入了西方表现主义的手法便是一例。

黄宾虹《四开册页之二》

二、去粗取精,全面修养——光大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清末民初,西学东渐,欧美之尚,雨狂风骤。为了振奋民族精神,需要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去糟粕、存精华,挖掘国粹,而传播国学知识便成了时代需要。黄宾虹植根于传统,坚守民族性,保存国粹,发扬国光。将书画之道自觉置于整个国学的研究中,从民族文化传统中寻找艺术发展的精神支撑。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有着深厚国学功底的黄宾虹提出“内美”理论,他认为“逮清道咸金石学盛,籀篆分隶,椎拓碑碣精确,书画相通,又驾前人而上,真内美也”。这便指出了绘画应具备含蓄与质朴之感,也即创造一种深藏于心的内在之美,而非直接诉诸感官的浅表美。黄宾虹的“内美”从自然得来,同时又超越了一般性的自然形态,进入深刻的“自在”状态。从另一个角度说,黄宾虹的“内美”指向的是人格与艺术品格之美,更多地蕴藏于传统文人画所坚守的气韵与格调之中。黄宾虹的一生无论境遇如何,都在勤奋研究,著述实践,未曾或缀,从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宾虹《四开册页之三》

中华五千年,文、史、哲等各方面著述可谓洋洋大观,我们当代中国画画家要深入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挖掘其中丰富的精神价值追求,尤其注重传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精神,对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不仅可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也将为筑牢文化自信根基、凝聚文化共识提供垂范久远的思想指针和取之不尽的精神源泉。

在当下的国学热中研究黄宾虹,反思发展中国画与研究国学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梳理民族文脉,吸取近代历史经验,从深层理解国画传统的人文关怀方式,而且也可以体察道与器的关系和器识与文艺的关系:在“咏怀”“言志”“游艺”中历练品格、涵育德性、陶冶情操,在道与艺、善和美的统一中实现物我和谐与天人合一的精神超越。

加强全面的国学修养,光大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重视仁者爱人、仁民爱物的人文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兼收并蓄的宽容精神,贵和尚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黄宾虹《四开册页之四》

三、书画同源,笔墨至上——加强对笔墨的深入研究

书画同源,笔墨至上。黄宾虹认为:“中国画精神,全关笔墨。”“中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今非注重笔墨,即民族精神之丧失。”他深挖笔墨的精神性诉求,不单单停留在笔墨视觉效果的追踪上。笔墨既是形式,也是内容,更是精神。黄宾虹论笔墨,一方面注重笔墨作为艺术语言的自身规律,主张传统理法与自我书写兼重,强调“五笔”“七墨”的有常有变,充满了多样的对立统一;另一方面又从造化本身和反映了民族文化原初思维的《易》象结构阐发笔墨的生发与变化。“画法简言——太极笔法图画稿”即是其笔法理念的生动诠释,从一点一画到一勾一勒,以点画表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天地之心”表示乾旋坤转的宇宙精神、运动变化、生生不息和相反相成。而最终的笔墨,是内在精神与胸中丘壑在“绝似又绝不似”的微妙尺度之间的统一,笔墨与丘壑的统一,又彰显着个体的品格与精神境界。

黄宾虹《设色花卉镜片(四之一)》

当今中国画风格面貌众多,然富有笔墨精神的较少。也许,展厅艺术和快餐文化使画作尺幅越来越大、制作手段越来越精、画幅形式越来越多样,视觉冲击力越来越猛,这些现当代创作潮流迎合了所谓时代性与现代性乃至国际性,却从根本上忽略了笔墨本身应该具有的民族性与精神性。更有不少学黄宾虹者,仅以其笔墨外部表现形态为追求目标而不得“内美”之本质。故时人当沉下心来,坚定以国学为基,加强诗书画印的全面修养,深挖民族文化之精髓,精研书画笔墨之道,用源自传统的富于民族精神的笔墨来创作拥有我们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进而推动中国画的发展。

“道尚贯通,学贵根柢,用长舍短,集其大成。如大家画者,识见即高,品诣尤至,阐明笔墨之奥,创造章法之真,兼文人、名家之画而有之。故能参赞造化,推陈出新,力矫时流,救其偏毗,学古而不泥古。上下千年,纵横万里,一代之中,曾不数人。”黄宾虹这段话对当今中国画界可谓醍醐灌顶之箴言,欲成其大者,必博学精研笔墨之道。

黄宾虹《设色花卉镜片(四之二)》

四、浑厚华滋,金石为纽——注重金石学的挖掘与研究

金者,兼诸金属而言之。金亦有金、银等贵重金属在内,但以铜为主。几乎全世界之古史,继旧、新两大石器文明之后都有辉煌之青铜时代。石者,以碑、志为主,兼及摩崖。再扩而广之,如甲骨、简牍、印章、封泥、砖瓦、陶器等。金石不但赋形百变,本身即属造型艺术,与西方古代之雕塑相当,而且其上每有精美之纹饰,又分图画与文字两大类,均与美术有关。

“金石”之学虽然后起,至少在唐宋时期已基本成形。唐代李商隐名诗《韩碑》中,已经有“金石刻画臣能为”之名句。若论实物,更是远远超前。以浙江的两大新石器时期著名文明论,即有精彩之极的绘画。杭州的良渚玉器上有个典型之神徽,尤多见于玉琮之上,被中外学者视为华夏五千年前艺术之极品。如何解读,至今还诸说纷纭,像难解之谜一样,迷倒海内外爱好者。比良渚文化早两千年的余姚河姆渡文化之长方钵上有阴刻的猪形及盆栽的观赏植物、画像等,已是七千年前的绘画。

黄宾虹《设色花卉镜片(四之三)》

黄宾虹先生对金石学重要的一类——古玺、汉印,研究特深。著有《周秦古玺释文》《黄宾虹古玺印释文选》等。

众所周知,近年才出土的四川三星堆文明有古巴蜀之国的精妙文物。其中的古玺印特称“巴蜀印”至今也未被人完全解读,黄宾虹有个得意门生吴一峰,抗战中曾携之入川,至1945年抗战胜利,原以为仍同回上海,哪知吴一峰喜爱四川之山川奇秀,观之不足,愿终老于斯,请师自回。笔者于1975年进川两月余,与吴氏多有往来。黄宾虹与他秘藏的四川古印,他曾取出与我同观,也破解不了。直至后来,才知乃三星堆之物。

黄宾虹《山水画稿》

金石上之纹饰,其线条因经数千年之风化、侵蚀、氧化、锈蚀等因素而形成特殊之线条美,前人笼统称之为“金石味”。这种线条美,有多种特殊名称。上文所提及的黄宾虹总结出的“平圆留重变”五种笔法,均与金石味有关。据所著《画法要旨》:“平”即“锥画沙”;“留”即“屋漏痕”;“圆”即“折钗股”;“重”即“枯藤坠石”;“变”则“超于法之外”。

黄宾虹论画与笔者业师韩登安论印均提“三法”。黄公的三法是笔法、墨法与章法;韩师的三法是字法、章法与刀法。可知两公所研对象虽异,均属传统的造型艺术,自有其相通之处,韩师曾告:中国自宋元间即形成“金石书画”一大门类。西泠印社之宗旨,即以之为基础,即“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

黄宾虹认为中国画审美的最高理想是“浑厚华滋”。从五十多岁开始一直到晚年,黄宾虹曾反复提倡“浑厚华滋”的审美境界,并坚持将其作为现代中国画的品评标准。在他看来,“浑厚华滋”既是中华民族优秀性格的体现,又是新时代的审美特征。

本文开头所列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潘天寿、傅抱石等诸大名家皆能治印、精通金石学。可知要达到画之“浑厚华滋”,当以金石为枢纽。

黄宾虹《山水画稿》

五、虔诚为艺,静心修养——提高人格魅力和艺术素养

“大家不世出,或数百年而一遇,或数十年而一遇。而惟时际颠危,贤才隐遁,适志书画,不乏其人。古之画家,不尽显贵;人之绝艺,恒出时艰。”黄宾虹的观点非常明确,盛世多庸史,因为盛世士夫纷纷用于世,不能专心书画;乱世才出大家,因为乱世贤才多隐遁,矢志书画。故画中大家,非他也,实乃未曾用世之英才豪杰也。

黄宾虹一生流离,命运多舛,甚至穷困潦倒。他用儒家的“为己”之学以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为根本目的;以砥砺个人品行作为端正世道人心的手段;肩负文化传承使命——“为往世继绝学”;他服务的不是一朝一姓的私政,而是民族甚至人类的长远利益——“为万世开太平”。一方面,黄宾虹是“出世”的,他从不提倡绘画为政治服务,为国家服务;另一方面,黄宾虹是“入世”的,他决不游戏笔墨,而思以画救国(这个“国”实指世道人心)。要把自己的书画化作民族的“特健药”,以艺术特有的方式来实现其社会功能——也就是“美育”的方式。这一态度,使其无法进入二十世纪的政治文化主流,他也成了“那个最孤独的人”。

黄宾虹《山水画稿》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的转向与市场经济带来的商业化及互联网高速发展带来的信息化使新时代各种艺术思潮、艺术行为、艺术交流、艺术品拍卖、艺术作品涌现而远胜于二十世纪之交。商品经济使人心浮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因此,“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对于艺术家而言尤其重要。绘画在黄宾虹看来,不是一种技能性的工作,也不是为视觉提供快感对象,而是像司马迁那样“究天人之际”,“格物致知”是为了“诚意正心”,所以对于画家来说,画画不仅仅是以“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高度统一来创作完成作品,更是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必须耐得住寂寞,有独立的思想,有正确的初心,更需通过“坐忘”“静观”而达到宗炳所说的“澄怀观道”,进而达到“天人合一”之至境。

黄宾虹《咏水仙花》

画家的全面修养更是要求我们对诗词、书法、印章、哲学、音乐等相关艺术门类进行系统研究,以期“宁要四通、不要三绝”,进而达到追求“四绝”的目标。

当代的艺术家在团结安定的政治环境里,在日益富足的经济条件下更需要潜下心来,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抛却功利主义,远离纸醉金迷的权钱诱惑;抛却错误狭隘的成才观,懂得“大器晚成”的道理;抛却机会主义,远离政治投机,潜心研究,虔诚以对,孜孜以求,确立前进的正确方向。

综上所述,黄宾虹作为一代巨匠,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其诗文、书画乃至印学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充分肯定,其艺术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四绝”游于艺,“内美”静中参,这也是我们当代书画家追求与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