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一年之中非常重要的传统佳节。老话常言,不出十五都是年。等正月十五一过,春节也就过完了,大家也得收拾好心情,带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正式开始新一年的奋斗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时候,人们称正月十五为“天官赐福日”,这在宋代著作《梦梁录》中,也有提到。书中是这么说的,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正月十五是天官的生辰。因此,人们会在这天祭拜神明,祈求天官多多降福,保佑一家老小。

提到正月十五的老传统,除了闹花灯、吃汤圆和元宵外,还有“正月十五3不空,天官赐福家业旺”的说法。那这“3不空”,具体指的是什么呢?又是怎么来的?下面,就带大家一起了解民俗讲究,老传统莫忘,过个吉祥年。

正月十五3不空,“3不空”指啥?

一不空家

正月十五之所以叫“元宵节”,是因为这是农历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元”有第一的意思,“宵”指的是夜晚。俗话道,花好月圆人团圆,正月十五是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在外工作的人们,若有条件,都会赶在晚饭前回到家中,和家人一起吃顿元宵团圆饭,这个意义不亚于大年除夕的年夜饭。

传统民俗里,这第一个“不空”,指的就是不要空家,即家中要有人,这背后还有个隐喻,就是全家要一起吃个团圆饭。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过年期间团聚,吃上团圆饭,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可以带来精神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因此,正月十五,“一不空家”这个习俗,也是在提醒人们,百忙之中,也要抽出时间陪陪家人。灯火可亲,家人闲坐,互诉衷肠,就是最温暖的治愈。任何时候,家都是温暖的载体,是我们每个人背后最有力的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不空灯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最具代表性的年俗活动,就是闹花灯了,因此它还被称作“灯节”。相传,元宵节最早起源于古时候民间的开灯祈福习俗,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经初见规模,在汉魏之后,成为了一个共有的民俗节日。

传统民俗里,这第二个“不空”,指的就是不要空灯,这背后有2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夜幕降临后,要将家中房间的灯点亮,这跟“灯不亮,家不旺”的习俗讲究有关。古人认为,点灯有“燃灯照岁”的意思,象征带来光明和希望。此外,灯谐音“丁”,还象征人丁兴旺。

第二层含义是,正月十五元宵节,要亮花灯,即大街小巷要安排上灯笼做装饰。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夜带来的恐惧感,就发明了灯笼,赋予了它驱邪避灾、祈求光明的寓意。“张灯结彩”这个成语,就是借助挂上灯笼,来比喻喜庆的氛围。正月十五的夜晚,吃过晚饭后,不妨和家人去外面逛逛,感受下花灯如昼的元宵氛围。

三不空仓

正月十五,又被称作“上元节”,因为在中国道教文化里,有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的说法,并且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元配三官。在南朝古籍《梁元帝旨要》中,也有提到,“上元为天官赐福之辰”

民俗中,正月十五是天官赐福的日子,除了有一些祭祀仪式外,古人还讲究“不空仓”,即家中的仓库不能空,比较常见的有,不空米缸、不空水缸等。因为,粮食和水,从古至今,都是生活仓库里的必需品。

正月十五“三不空仓”这个民俗背后,是劳动人民期盼天官赐福,保佑新的一年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朴素心愿。

“正月十五3不空,天官赐福家业旺”,是人们借助民俗中,正月十五“天官赐福”的日子,给新的一年祈下美好心愿,希望通过“一不空家”、“二不空灯”、“三不空仓”的仪式,来给新年讨个好彩头,希望家业昌盛,人丁兴旺,过个吉祥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