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的国产电视剧市场中,扫黑题材的作品一直都是热门分类,像之前较火的《人民的名义》、《扫黑风暴》以及网剧《罚罪》等,都通过大尺度的呈现来反馈社会现实,极易引发观众共鸣。
刚刚收官的扫黑涉案剧《狂飙》同样如此,在呈现出的剧情中,尺度有更大的突破,除了较为写实的故事外,还通过对人物群像的深度刻画来凸显人性,由此带来较大的后劲。从豆瓣评分来看,该剧最终拿下9.1的高分,有望成为本年度剧王。

本以为今年等不到与《狂飙》对标的同题材作品,没想到一部反腐大剧《风雨送春归》再次吸引了观众的视线。一部积压五年之久的作品,本以为热度已经被慢慢消耗,没想到播出之际热仍不可小觑,直接超过了多部热播作品。

不意外,反腐题材的作品一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剧情内容足够充实,再制造更多的冲突和矛盾点,丝毫不必担心剧情的张力。《风雨送春归》在剧情讲述上做的不错,但目前的口碑也是两极分化。

综合诸多的评价来看,《风雨送春归》有值得肯定的剧情内容,张力也足够充足,是一部王炸作品。当然,这部剧不是完美的,存在着不小的瑕疵,被网友称之为败笔之处。回到原题,王志文的这部新剧,为什么让观众感觉是“摆烂”。
01
故事性较强,镜头塑造有质感
《风雨送春归》讲述的故事还是值得肯定的,围绕着东江市纪委书记赵达声和市长余仲君展开叙述,两个人曾是战友,在成为政治伙伴后,因为个人立场的问题而发生巨大的转变。前者尽职尽责,后者因贪欲走上歧途......

很遗憾的是,作为一部围绕主旋律的硬核题材,《风雨送春归》的播出平台遭到了不少吐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热度和收视。如果将其放在央视平台或者更为突出的地方卫视,那反响自然会不同。

目前该剧已经播出5集,从故事内容来看还是不错的,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在镜头的塑造上也有质感。比如开篇的部分,上来就是对几位关键角色的介绍,通过丰富的人物群像建立反腐大戏的前奏,再通过多线并行的方式呈现内容。

在剧情节奏的把控上,该剧做的比较好的一点就是节奏紧凑,比如开篇部分以东江市阳浦港的一起爆炸为切入点,紧接着拿下安监局的副局长,这种进度相当快,直接凸显出联合调查组反腐的决心。

在一些细节的设计上,该剧的镜头语言也是暗含深意,比如余仲君收受的《春明退朝录》,已经暗示了这个人物的最终结局。对比向来严苛的赵达声,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对身边人同样如此。


通过前面几集来看,不管是讲述的故事还是通过预埋伏笔的镜头来塑造人物性格特点,这些桥段也印证了“风雨送春归”几个字的内涵,来形容纪检监察干部的崇高精神。


从评价中可以看到,不少观众还是认可剧情内容的,至少没有脱离故事线,也不是好无厘头的流水剧。只不过,因为各种瑕疵的叠加,该剧的差评也越来越多。
02
制作质量堪忧,被批评是“摆烂”
看到一条评论称,看完《狂飙》之后跳转到《风雨送春归》,发现在制作质量上差距明显,后者明显有些差强人意,有些镜头和桥段甚至是粗制滥造,完全看不到任何诚意。


从播出的画面上来看,的确不是一部非常精良的作品,对细节不够注重,也造成有些转折太刻意,太生硬。有很多的场景都是一笔带过,没有凸显人物的立体形象,这样看下来就像是看一部纪录片,毫无任何的吸引力。


或许是后期剪辑为了过审的问题,可以看到有些故事线是不完整的,比如赵达声和余仲君有过喝酒谈心的时刻,两个人的家庭是交织在一起的,情感牵绊比较重,但随着余仲君走入歧途,对双方家庭的描述明显减少,甚至牛头不对马嘴。
还有就是剧本的打磨不够严谨,有了故事却无法建立更多的支撑,作为戏骨的王志文按理说应当会带来相当精彩的角色,也是全剧的一个关键点,没想到因为故事情节的原因,让赵达声丢失了很多情感和色彩,演员发不上力。


除了以上这些,在众多的差评中还有对余仲君这个角色的批评,没想到AI换脸合成竟如此出戏。因为种种原因,余仲君的饰演者被换成了演员于震,当然,只是换了脸。
余仲君在全剧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角色,因为AI技术不怎么样,导致这个人物非常出戏,完全看不到是于震的表演。而且看到这个角色的时候,无论发型、发际线还是身材,都是另一位演员的,和于震的大个头非常违和。


也有观众评论称,AI换脸也就算了,能不能把余仲君这个角色换成于震的原声,至少听起来还会有更多的代入感,现在是看到这个角色、准确的是那张脸就想弃剧。


综合制作质量和AI换脸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观众也认为这部剧在“摆烂”,完全没有看到制作诚意,看了一两集就没有追剧的冲动了。


总而言之,《风雨送春归》有生动的故事载体,也有老戏骨加盟压阵,照着故事线看下去的话会有精彩的部分。但同时,这部剧的瑕疵也非常明显,不断遭到观众吐槽,当差评越来越多的时候,评分还能高吗,这已经严重影响了质量。